胡炜

  我跟领导说我退下来也要到浦东,我住也要住浦东,我对浦东的感情太深了!

这辈子就是浦东人

 

WDCM上传图片

  胡炜,1947年生,浙江绍兴人。曾任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代区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92年12月至2003年2月,任中共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我跟浦东有着不解之缘。1987年,我担任黄浦区副区长,1992年,任代区长。当时浦东陆家嘴地区实际上也是黄浦的一部分,我1992年到浦东一直到2003年,之后就到市人大。我刚到浦东的时候,市里明确我是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当时机构里一共四个人,书记是赵启正,两个副书记是王洪泉和我,黄奇帆是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其他的副主任都是开发公司领导兼的。我主要负责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管理这一块,从我进来一直到结束,这一块就是我管,所以从对浦东这段时间行政管理的了解程度来说,无人可比。我在浦东11年,从45岁一直工作到56岁,人生黄金的11年献给了浦东。全国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的领导班子,我们过去都很熟,一茬接一茬的。像我在浦东一干就十多年的,可能找不出第二人。我跟领导说我退下来也要到浦东,我住也要住浦东,我对浦东的感情太深了,这辈子就是浦东人了。

  我很有幸能到浦东来。当时在筹备初期,要组建四大开发公司,市里通知要有个区里的领导,当时我跟黄浦区委书记胡瑞邦说,让我去。瑞邦说,你在主持区政府工作,你怎么好去?所以我们派了副区长余力到浦东来,参与筹建陆家嘴公司等工作。后来三区两县(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川沙县、上海县)的浦东部分合并了以后,我就一起过来了。组建浦东新区管委会时,黄菊同志和市里有关领导开了无数次会,黄菊同志跟我说,浦东新区从1990年至1992年这段,总的是市浦东开发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三区两县和各委办局各司其职、浦东开发办协调推进这样一个体制。当时是筹备期间,建设和开发的任务不是很重,主要是为了筹措一些规划方案和启动的事,这个体制能够比较集中地来做一些研究和启动的事。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开发建设阶段,那时候就要有个强有力的领导,三区两县的体制显然不适应,所以当时市里决定三区两县的浦东部分合并。在机构设置过程中,黄菊和吴邦国同志都有很精彩的话,黄菊同志提出浦东的体制机制一定要"四个率先":一是率先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公开竞争,浦东事浦东办;二是率先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三是率先建立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创造浦东速度;四是率先形成统一精简高效、有权威的政府管理机制。吴邦国同志也谆谆嘱咐我们: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浦东是伟大的跨世纪工程,要对子孙、对民族、对国家高度负责,你们很有幸作为浦东的一员,要能够对得起历史,做好这份工作;参与浦东开发的同志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探索,要大思路、大手笔,做大文章;浦东新区要在启正同志的领导下,成为团结、有朝气、有活力的班子,启正是党政一把手,管总的,王洪泉管平稳过渡的事,胡炜管开发建设,黄奇帆抓事权交接。

  应该说当时领导是很细的,既有重大的战略决策,又有具体的分工。比如在事权交接时特别说到要"东事东办",浦东是单列副省级格局,浦东新区委办局都是副厅级,"东事东办"就是市政府的有关事权,如果浦东能办的,尽量给浦东办,还有一些事权是市里的,委托浦东办,重大的市政工程、项目还是由市里办。这就有权力移交的问题,移交的时候,领导和各方面商量得也很清楚,即先原则后具体,先交接后办文,先社会后经济建设。先社会是因为怕整个管理出现空白,人民群众开门七件事,中小学、医院、环境、安全等,在交接的时候不要乱,这一块要先交接,才能保证开发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

  另外还要先人员开始工作后级别调整,先干活再调动。因为有好多人都是各个系统调来的,所以特别强调连续性、稳定性,不断不乱。市委市政府对浦东的体制机制已经调查得很多了,但是具体形成方案时,赵启正同志让我和黄奇帆两个人具体商量。我们两个人花半天时间敲定,这种事的速度和效率在现在是不可以想象的。党委部门设了三个,第一个是办公厅,分管党政、宣传、统战等方面;第二个是组织部,劳动、人事全部在里面;第三个是纪委。

  行政部门有七个,第一个是综合规划土地局;第二个是财税局,财政和税务;第三个是经贸局,分管内贸、外贸、商业、旅游、工业等;第四个是社会发展局,分管科教文卫体、民政、爱卫会等;第五个是城市建设局;第六个是农村发展局;第七个就是工商管理局。当时我们也有争论,工商管理局职能太单一,要还是不要?后来我跟黄奇帆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它是给企业开出生证明和死亡证明的地方,是游戏规则制定者,要和国际接轨,所以最后大家意见一致了,工商局是最单一的局。上海其他区县每个区县平均是51个机构,浦东只有10个机构,等于少了81%,这个是高度精简了。当时浦东是"八百壮士",而上海每个区平均1250人,人数上,浦东仅相当于其他区的64%。浦东是大浦东,是三区两县浦东部分合并的,人员还更精简。我们商量,很多事由中介组织来做,所以中介组织也是很大一块。但是这个机构应该是高度精简的,后来也证明了有权威、有效率。这个商量好了,我们两个人还商量分工。黄奇帆说,我想管规划、土地、钱。我说,有权的事都是你管了,经济、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行政这块我管。洪泉管农村工作以及公检法。

  吃好中饭后,就跟赵启正同志汇报。他说,好。晚上就开党委会,通过了。第二天报告就出来了。这个速度现在不大可能的。这个速度跟赵启正同志的领导风格有关,他有大智慧,肯放手,很多事情都交给我们做,大的原则他定了以后就可以了。当时的氛围我们都很怀念。

  一开始我们考虑成立政府还是成立管委会,若成立政府,全国人大还要批一个新的机构,所以,就以管委会的形式,暂时不设人大和政协。我们在给市委、给中央的文里就这样写了。这个机构出来后,当时的干部都是全市优秀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很多是志愿过来的。市委市政府支援浦东开发,把它作为振兴上海的一个最重要的举措,因此,集中了优秀的人才,措施也非常有力。历史上上海有很多区县的合并,我认为其中最成功的是浦东,它是在最短时间内实行了事权交接。商量交接的时候,各部门都是非常支持的,用的是最优秀的人才。比如,浦东新区的公安局长就是市公安局的副局长邹传纪来兼的,财税局长就是市财政局的副局长张耀伦来兼的。当时的情况总的来说,来的人先做事,后任职。是驴是马,先拉出来遛遛。还有就是"军队有仗打就好",有大的战役,大家全身心扑上去,当时浦东要做的全是重大事情。当时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所采取的措施也很有力,我们有一系列政策,比如农村的分流和老弱病残的安置,都比较妥帖。总的来说,既要分类指导,又不搞一刀切。领导重视,措施得当,精心部署,分步实施,区别对待,我们有仗打。一开始大半年里,还有"你是黄浦,我是川沙,哪里哪里的"之说,后来淡化了,都是浦东人,浦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很重要的因素。

(节选自《口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