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峥嵘岁月 > 正文

上海解放第一声

2024-05-29  来源:世纪杂志 作者:唐书林

编者按:今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缅怀为上海解放甘洒热血的仁人志士,营造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良好氛围,本刊特别推出“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专题。其中唐书林先生撰文《上海解放第一声》,回溯了上海广播第一次播报上海解放消息的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20世纪90年代,我曾经先后在上海电视台、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总编室从事宣传管理工作。组织年度优秀节目评奖,组织安排老领导、业内资深专家对沪产电视剧、重大题材纪录片、专题片审看把关,是我的岗位职责。其间,结识了多位老同志。邹凡扬此时退居二线不久,是这两个工作项目的重要参与者、把关人。接触多了,我便有机会聆听他讲述人生往事。其中,给我留下印象颇深的,是他作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在迎接上海解放时的一段传奇经历。

0.jpg

图|邹凡扬(1923-2015)

01

“大上海解放”广播声震全城

1949年5月,沪宁铁路沿线的中小城市陆续解放,战事逐渐集中到上海周围。5月下旬,攻打上海的解放军已经对全城形成包围之势,战斗非常激烈。市民每天能听到来自郊外的枪炮声。

5月24日夜,炮声忽然沉寂。市区的大街小巷寂静无人,但家家都亮着灯火,人们睡不着觉,在等待解放。天蒙蒙亮时,早起的市民打开窗户,只见国民党的败兵在大街上由西向东仓皇逃窜,把枪支弹药随路丢弃,有的已脱去军装。随后,只见穿着灰色军装的解放军战士紧贴着沿街房屋搜索前进,战线迅速东移。虽然国民党军残余仍凭借碉堡、工事、高楼等建筑物负隅顽抗,但上海全境解放已然成为定局。

5月25日早晨,一辆疾驰的福特轿车驶入大西路,在大西路7号(今延安西路129号)大门前急停。身材魁梧的邹凡扬身佩左轮手枪,手持“上海人民保安队”臂章和一叠文稿,迅捷跳下汽车,只身向楼内奔去。此地,是国民党的官方上海广播电台。

26岁的邹凡扬是中共上海地下党员。他进入楼内,直接找到值守台内的电台临时负责人杨伯枢,代表上海地下党组织,命令杨中止原有的播音,改播他交给的新闻稿和《解放军入城布告》。随即,邹凡扬走进一个会客室,守着收音机监听广播。不多时,上海电台果然中止了原先播音,由女声播音员施燕声口播一条重大新闻:“中国人民解放军今日凌晨攻入上海市区,大上海解放了!”这条仅有23字的重大新闻,如震天惊雷,划破长空,顿时声震浦江两岸、东海之滨。这是上海解放第一声!

这条广播新闻迅即传遍上海,也传遍了华东各省。那时,苏州河以北地区战事仍在激烈进行中,国民党守军无法阻挡广播的传播。苏州河以北地区的居民说,广播影响很大,许多工厂的工人把收音机打开,加大音量,对着国民党官兵播放解放军的入城布告,形成政治攻势。同一时刻,正在江苏丹阳整训的上海军管会人员,听到广播,立即整装出发,开赴上海。台湾的报刊,根据这次广播编发了上海解放的消息。在上海的外国通讯社,很快把这条广播新闻转发到世界各地。

邹凡扬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在这翻天覆地的历史时刻,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新闻记者,为能亲身经历这次战斗,亲眼目睹这个胜利,亲手采写这条新闻,参与此次广播感到莫大的荣幸。”

02

隐秘战线对广播的重视和周密的部署

1946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邹凡扬奉上级之命,离开苏北新四军根据地潜回上海,任务是设法打入国民党掌控下的报社,潜伏下来,做长期的准备。邹凡扬早年在上海就读于民立中学,文字功底扎实,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他抵沪后不久,便通过参加招聘考试等方式,相继就职于三家新闻单位,在国民党市党部办的《新夜报》当记者,在“三青团”办的大光通讯社当采访主任,在“中统”上海办事处办的中联通讯社任总编辑,领衔主办一份期刊《新闻观察》。

不到三年,战局发生了重大转折。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后,解放军挥师南下。上海地下党接到了上级部署的迎接解放、准备接管上海的任务。地下党员原来都是单线联系,这时调整了组织。新闻界的地下党员重新组成支部小组。邹凡扬和陈向平编在一个小组,由顾渊领导。顾渊同邹凡扬一样,也是上海学生出身,年纪也相仿。陈向平则比他们年长,是老党员、老报人、老上海,对上海的情况十分熟悉。陈向平的社会关系很多,不限于新闻界。他对于一些有关系的重要人物,都逐个作专门研究。

邹凡扬从顾渊处获得5个党员名单,这5名党员是:张安友(《正言报》《商报》)、刘振贵(《经济日报》《粮食日报》)、吴让能(《新民报》)、钟德秋(《和平日报》)和刘顺福(电讯局)。当时,上海尚在出版的大小报刊有四十多家,广播电台有四十多家,通讯社也有三十多家。仅靠隐蔽在新闻界的少数地下党员,要弄清楚每家单位的情况是相当困难的。根据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政策,经研究,上海地下党组织决定成立新闻界的一个半公开的外围组织“记者联谊会(记联)”,由邹凡扬、萧明(《大公报》)、夏其言(《文汇报》)、苏寄生(《大公报》)作为发起人。他们各自联系若干名地下党员,再由这些党员去物色、发展“记联”的会员。

经过紧张、不懈的努力,不多久,一支数量可观的队伍形成了,把新闻界的空白点补上了。依靠这支队伍,地下党组织把每个单位的政治背景、掌权人物、资产、设备、器材等情况都摸得清清楚楚,分别写成书面材料。这些材料送到解放区,编印成小册子,发给军管会成员人手一册,成为接管上海的重要参考读本。“记联”还发动职工进行护厂、护台的斗争,反对国民党的拆迁和破坏。地下党领导的印刷工会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临近解放时,上海各家报社的印刷厂设备、器材、库存纸张等都保存完好,没有一家拆迁到台湾。

据邹凡扬回忆,所有电台中,组织最重视的就是上海广播电台。它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处,是上海唯一的官办电台,发射功率最大,覆盖面广。对上海电台的工作由张安友、陈向平负责。张安友的同学李斌在电台当编辑。李斌参加“记联”后,在台内团结职工,成立了一个同人组织,阻止国民党的拆迁计划,还写了电台情况的材料。陈向平设法联系上杨伯枢。杨原先是电台的工程师,在重庆时就与我地下党有联系,1948年任上海电台公务科长,后因台长陈辅屏离职,由杨代理台长职务。他执行陈向平的护台指令,不接受国民党的拆迁计划,并且停止对解放区新华广播电台的无线电干扰。陈向平认为,杨是电台上层的一个制高点,再加上有职工的配合,控制上海电台的局面就有把握了。

0 (1).jpg

图|新中国成立初期坐落于大西路7号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组织上要求邹凡扬在大军入城那一天进入电台,用它播出《解放军入城布告》;还把保护真如国际电台对国外发送电讯的任务交给邹凡扬落实。真如国际电台虽然不是新闻单位,却是对国外发送电讯的重要通道。驻上海的外国记者和外国通讯社,都要通过这个渠道对外发送电讯,必须像保护水电、交通一样,保持它的畅通。邹凡扬同电信局的地下党员刘顺福接上头,又直接找到真如电台总工程师钱尚平、工程师顾蔚青这两个掌握技术实权的人物,阻止了国民党的拆迁计划。邹凡扬抓紧宝贵时机,亲自到真如察看电台周边地形。见国民党军队在那里重点设防,很有可能成为战场,因此,要在市区安排好真如电台工作人员的家属,并通知解放军入城时务必高度重视保护好这里的机房和天线。邹凡扬为落实此事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1949年4月中旬,上海的白色恐怖已经非常严重,邹凡扬接到顾渊通知,撤离一切公开的职业场所,找一个地方躲起来。邹凡扬先躲到善钟路56号(即现今的常熟路中国福利会)一套公寓内,这是中联社给他的住处,配备有一辆轿车和一个司机。顾渊亲自前来检查,他认为司机的情况存在疑点,要邹尽快离开这个地方,但要稳住司机,这里的房子和轿车可能要派用场。邹在4月15日住到永嘉路50号亲戚家里。这里,除顾渊外谁也不知道。邹同外界的联系也完全隔绝。

5月25日天刚亮,邹凡扬接到顾渊通知,立即拿起《解放军入城布告》和“上海人民保安队”臂章,还带了一支左轮手枪、40发子弹,径直朝善钟路56号飞奔。事先估计这一段路是有危险的,可能遭遇国民党军残部的袭击;如遇到解放军盘问,也会发生麻烦。幸好一路无事。这时,顾渊、陈向平、夏其言和徐怀沙都如约来到。邹凡扬掏出自己备用的轿车钥匙,5人一起上了车。夏其言会开车,由他当司机。顾渊评论说:“看来,新闻记者不会开车,不能算是合格的记者。”邹凡扬接嘴道:“记者的职责首先是写新闻。”当时邹凡扬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觉得今天上海解放,自己有责任写一条新闻,那23字的新闻稿就是在汽车上写成的,并当场经顾渊审阅同意。车开到大西路电台门口,顾渊嘱咐,马上会有人来接应邹,要邹在电台坚持一天,可用电话随时同申报馆联系。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0 (2).jpg

图|开赴上海从事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的解放军在进发途中

车上四人驶离电台后,疾驰汉口路上的申报馆,参加由“老伯伯”组织指挥的《上海人民》报创刊号出版工作。邹的任务是主持电台当天的宣传工作。他根据事先策划好的方案做出部署,抓紧值守的间隙时间,守着电话不停地同外界联系,首先打通真如国际电台电话,得知那里平安无事,解放军的进攻路线按事先约定绕过了真如电台,避免了战火破坏,对海外通信电路畅通无阻。邹凡扬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卸下。

未费一枪一弹,上海电台第一时间播出上海解放的重大新闻;上海电台和真如国际电台、申报馆等一批重要机构安然回到人民怀抱。这是上海地下党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配合入城解放军取得的重要战果。

03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新政权发声

上海解放后,邹凡扬进入上海市军管会新闻出版处广播室工作。他从负责接管上海电台的入城解放军干部周新武、苗力沉那里获悉,5月25日清晨,在江苏丹阳待命的华东新华广播电台的团队都还躺在门板搭起的床上。这时,收音机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大上海解放了!”大家兴奋地聚在收音机周围静听,低声交谈,交流着激烈跳动的心声。接着,便迅速收拾行装,集合待命。按照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部署,接管人员分三个梯队进发。第一梯队当晚乘火车从丹阳出发,翌日清晨抵达上海南翔,分散入住乡村的竹楼上。原定住一晚,但因上海派来的汽车已到,便提前登车起程。上海过来的同志们手指着前方对大家说:“同志们请看,前边天空一片红光下面就是上海。”大家一起欢呼起来:“看到上海了!”深夜,车在滂沱大雨中抵达沪西,大家在交通大学住下。军管会连夜在圣约翰大学召开会议,布置接管工作。

5月27日早晨,负责接管和负责业务的解放军分头出发,乘车到达大西路7号旧上海电台。此时,电台门前已有解放军战士和地下党领导的人民保安队队员守卫。军管会新闻出版处处长周新武带领华坚、夏之平、苏佩三人,带着由军管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签署的命令,召集旧上海广播电台全体人员,宣布军管会的命令:“查上海广播电台为国民党宣传机关,兹任命周新武为本会接收专员,代表本会前往办理接收事宜。仰该机关所有在职员工,各安职守,迅即办理移交,切实服从领导,遵守革命法纪,并听候甄别录用。在接管期间,务须协助接管工作,保护资产、图书、账册、档案、车辆、用具等,并应由该机关负责移交人员造具详细清册,确实报告,听候清点。凡保护有功者奖,怠工、破坏、阴谋捣乱者,依法严惩不贷。除分令外,仰即切实遵照毋违为要。此令。”大家听完命令后,都面露笑容。接管和移交的具体事项,由接管联络员华坚与杨伯枢负责办理。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这个新台名,是不久前在丹阳时确定下来的。原先解放区各广播电台都延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名义播出。在丹阳时,负责领导广播工作的李强同志从北京赶到丹阳,传达了北京有关领导的决定:解放接管上海后,把电台名称定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后来,全国各地的各级广播电台都参照上海的做法,台名都冠以“人民”二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负责新闻工作的同志,由苗力沉负责,到汉口路原申报馆大楼与解放日报编辑部同志一起办公,以便及时了解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的意图和指示,迅速获得新闻。当时,上海的新闻工作由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范长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恽逸群主持。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部长舒同每天亲自到报社签发文稿。

0 (3).jpg

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初期部分人员在办公楼前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新武,后排左三为李斌

5月27日晚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接管组成员、播音员夏之平当天晚上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郑重地向千万听众呼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这个崭新的台名。事先决定,新台名每次要连续呼叫3遍。在节目告一段落、下一个节目开始前,还要反复播出。这个崭新呼号的出现,向千万听众庄严宣告:上海已经全部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接管了国民党的旧上海广播电台,上海人民自己的广播事业已经诞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当晚播出解放上海的详细报道。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威武,露宿街头的严明纪律,温暖着上海人民的心。上海人民的热烈欢迎,激励着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战斗意志。

邹凡扬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诞生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记忆犹新。为了让广大市民收听到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最高领导人关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的具体政策和对上海市民的要求,6月1日,陈毅市长决定亲自发表广播讲话。那是上海解放后的第5天,接管工作正处于千头万绪的紧张关头。电台接到市军管会新闻出版处广播室的通知,很快做好了相应准备。讲话地点设在交通大学,通过线路从广播电台传播出去。陈毅市长在上海的第一次广播讲话,大长人民的志气,大灭敌人的威风,在上海及其周围的广大听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这次广播讲话,对于一些还不大了解共产党、解放军政策的人,好比一场及时雨,起到了极大的安定人心的作用。

此后,上海市军管会、市文管会相继出台一系列规章和措施,加强对广播界的领导和管理。6月2日,上海市军管会颁布《无线电台登记及管理条例》,6月13日颁布《关于上海私营广播电台暂行管理条例》,各私营广播电台陆续到新闻出版处广播室办理登记,经审核后准予继续广播和营业。

0 (4).jpg

图|1991年2月11日,在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举办的春节团拜会上,局党委原书记兼局长邹凡扬(左三)向与会者招手致意,右一为苗力沉

6月2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获悉北平广播电台将播出领导人在新政协筹备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决定作转播,让上海听众及时听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等人讲话实况。为纪念“七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全体记者当天出发采访,还实时转播在豫园举行的“七一“纪念会实况,让全市人民听到宋庆龄、黄炎培、盛丕华、吴有训、茅以升等著名人士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当天还报道了老解放区来的同志和上海地下党员的会师大会;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式的阅兵典礼和军民联合大游行。军民们在滂沱大雨中欢笑歌唱,庆祝上海解放。当晚,播出了游行盛况的录音。电台还邀请黄炎培、陈叔通、盛丕华、沈体兰、胡子婴、许广平、林汉达、包达三、施复亮、吴耀宗等知名人士发表广播演说;邀请上海文艺界著名演员广播演出文艺节目。

6月29日,市文管会召开上海广播界座谈会。夏衍、范长江在会上讲话,勉励大家共同为建设新中国、新上海服务。范长江着重强调了办好广播的四项原则。参加座谈会的有黄源、周新武、华坚、李之华,各家私营电台负责人,还有戏剧、曲艺界人士等共50多人。7月11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军管会新闻出版处广播室共同召开广播界人士座谈会,研究改革广播宣传、加强职工教育和对私营广播电台的要求等。此后这种座谈会每两星期举行一次,并吸收私营广播电台职工参加,成为对22家私营广播电台领导、管理的有效的民主形式。对私营电台的播音员(实际是编播合一),另组织学习组,由人民电台领导去上课,较快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接着,发展团员,建立起团支部。这些举措,在组织人事和干部培养方面保证了私营电台置于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

8月6日,上海军管会正式任命周新武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苗力沉为副台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的广播史册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北平电台的广播,让全上海人民亲耳聆听毛泽东主席宣布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历史性宣言和号召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铿锵有力的声音。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上海电台、私营电台联合举办庆祝广播,还通过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日,让全市人民从收音机里听到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听到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10月2日上午,电台播出升旗曲,参与上海市的升国旗典礼;下午4时30分,转播上海各界人民保卫和平、庆祝开国盛典大会的实况。这几天阴雨不停,街道上积水未消,仍有一队队的游行群众出现在街头。10月6日适逢中秋节,全市人民纷纷举行联欢活动,电台都作了广播报道。10月8日,市里组织“上海人民庆祝开国保卫和平大游行”,一百多万群众上街,上海电台作实况转播,这在上海历史上是第一次。

10月10日,黄浦江面举行水上大游行,各色龙舟在江面疾驰,两岸群众欢呼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电台记者们现场采访,当场写稿并通过电话传给电台编辑部立刻播出。广大市民在自家收音机旁,犹如在江畔观看水上大游行盛况,分享欢乐。经过这一阶段紧张热烈、艰苦辛勤的工作,一系列重磅节目的推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释放出巨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在全市及周边地区人民心日中留下了深到的印象。

邹凡扬在上海军管会新闻出版处广播室工作期间,在之后担任《新闻日报》采访主任、副总编辑期间,一直情系广播,十分关注广播事业的发展。1960年,他奉命调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1978年起,他历任上海电视台负责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邹凡扬的传奇经历,他和地下党战友们为迎接上海解放立下的不朽战功,永存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