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峥嵘岁月 > 正文

75年前进驻上海至今,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历久弥新

2024-05-30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马国栋

21.jpg

1949年5月27日清晨,解放上海的枪声刚刚平息,市民在细雨中打开家门,看到了令他们无比震惊的一幕:马路两边湿漉漉的水泥地上,睡满了一排排征衣未解、抱枪而卧的解放军战士。

“十万大军睡马路,夜宿街头不扰民”的震撼场景,被用相机定格,并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张照片由新华社发通稿后,各国通讯社纷纷转载,成为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最好的“见面礼”和“红色中国的第一张‘上海公报’”。

22.png

解放军遵守入城纪律,为此某部露营人行道上情形(陆仁生摄,刊于1949年5月30日解放日报第6版)

两个月后,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8连进驻南京路,担负执勤任务。那时的南京路号称“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歌柔舞艳,暗藏着险恶陷阱。潜伏的国民党特务更是扬言:上海是个大染缸,解放军红着进来,不出3个月就会黑着出去。

军营不在真空之中,八连的官兵面临着纷繁复杂的诱惑。刚在南京路执勤时,官兵经常遇到打扮时髦女子的主动搭讪,还有一些不怀好意之人丢下的钱和外国香烟等。

他们不但没有“变黑”,还用自身的好作风将南京路,甚至整个上海“染红”——在繁华闹市站岗巡逻,官兵们穿着自制草鞋,一脚踢开那些钱和香烟。在连部“刘家公馆”里,他们把洗脸、洗衣服的水收集起来,用于拖地板、冲厕所;把所有灯泡换成15瓦,自觉节水节电。上海生活物资供应短缺时,官兵自己打草鞋、补衣服,为地方减轻压力。肩扛铁锹,推着小车,走过大光明电影院前的南京路,步行去郊区拓荒种菜。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1963年的建军节,毛泽东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杂言诗·八连颂》。官兵将其刻在营区的石墙上,也记在了心里。

23.jpg

八连颂

24.jpg

八连战士

1982年,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进驻南京路,接替“好八连”,担负南京路巡逻、轨道交通重点站执勤和人民广场国旗升降等任务。十中队接替八连勤务时正值改革开放,刚进驻南京路不久,就有一名商人找来,提出以高价租借中队空余房间作仓库,被时任指导员断然拒绝。一次,官兵奉命抓捕犯罪嫌疑人,对方见逃跑无望,掏出一沓钞票,乞求道:“钱都是你的,放我一条生路。”官兵不为所动,将其扭送归案。

随着人民生活不断富裕起来,受不良风气影响,少数官兵开始淡忘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铺张浪费的苗头有所显现。一次,中队指导员在垃圾桶里发现了一双半新半旧的棉鞋,他把棉鞋拿出来清洗晒干后,穿在脚上继续站岗,官兵很受触动。于是中队集中开展了“一双棉鞋”大讨论,立下了“艰苦奋斗永不忘、克勤克俭持家业”的规矩。官兵坚持从节约一粒米、一度电入手,连续数十年开展“创家业、攒家底、藏家珍”活动,班班配备修理箱,人人都有针线包……进入信息时代,十中队又向全体官兵发出倡议,身体力行弘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好传统,拒绝网络世界的诱惑,保持朴素本色。

训练场地不足一直是制约中队建设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面对困难,官兵们自力更生,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利用地下车库练队列、上下楼梯练体能、微缩靶子练射击,在楼顶建起了集器械场、健身房、搏击馆于一体的“空中训练场”,使营院小场地变成练兵大舞台。上级组织比武竞赛,中队官兵屡屡夺金揽银。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八连颂》的尾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军民团结是人民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传家法宝。进驻南京路起,十中队便成立了“雷锋班”,坚持每月20日到南京路上开展为民服务活动,40多年来从未间断。在十中队的影响带动下,130多家单位、千余名志愿者也主动参与其中,服务内容由刚开始的修鞋、理发逐步拓展到健康、法律、心理等80多项。每到这一天,军地单位撑起的爱民帐篷绵延近200米,成为南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5.jpg

志愿讲解

26.jpg

学雷锋活动

1998年起,十中队官兵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毗邻驻地的党的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史,累计讲解7.6万余场次、听众450余万人次,创作的《兵哥说党史》教育短视频,网络点击量累计超4亿次。

进入新时代,官兵爱民之路在不断延伸。自2018年始,中队积极参与打赢“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官兵4次前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色德村挂钩帮扶,播撒希望的火种,帮村寨提前实现脱贫。

2022年春,习近平主席给十中队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如今,十中队官兵牢记习主席回信嘱托,把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作为目标追求,用实际行动赋予《杂言诗·八连颂》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