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舞台红色题材创作上新了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3-12-01

fbfda2bcaec943108913525d25279462_副本.jpg

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采用独属于江南的艺术形式,演绎孙甘露笔下1933年的上海的故事。淮剧《火种》以1926年至1927年间发生在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题材,聚焦底层产业工人的故事。(均受访者供图)制图:冯晓瑜

“道阻且长行则至,躬身入局救险危。千里江山图挥就,英雄无名带笑看。”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上集一连两天的演出昨晚落幕。观众席间,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剧赵潋的身影,她特地来向兄弟院团学习,由她执笔改编的话剧《千里江山图》今天正式开票,将于明年3月首演。随着上海红色题材剧目不断上新,从传统戏曲、话剧再到芭蕾舞剧,创作始终是“进行时”,而流经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就是最佳的创作灵感之源。

在台上打开一本立体的《千里江山图》

最新亮相的评弹《千里江山图》上集时长近三个小时,“惊涛骇浪中间恢宏壮阔”,台上演员说得过瘾、演得过瘾,台下观众同样听得畅快。评弹这一独属于江南的艺术形式,如何演绎孙甘露笔下这个1933年的上海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大看点。“历史印迹鲜明的沪上风情、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错综的人物关系和复杂的人物内心用评弹说、表形式来呈现,显得尤为合适。”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说。

在演出中,观众们看到了演员们内心的激情和对红色传奇中无名英雄的景仰。这与《千里江山图》的戏剧化探索有着密切关系,在这部作品里,评弹演员不同于以往在一回书里串演多个角色,而是有着基本的人物定位,这样大胆的尝试也让演员与角色之间更加贴近。观演的过程里,赵潋的脑中则不断闪现出自己的剧本。“话剧和评弹有很大的不同,评弹以讲故事为主,话剧则更多地注重情感。”

10月上旬,上话版《千里江山图》官宣,彼时赵潋的第三稿剧本已经定稿,但这一个半月以来,她还是一直在反复推敲思考。“原著小说逻辑缜密,细节众多,有时漏读一句话,就会影响对情节的理解。”她对记者表示。创作之初,导演王晓鹰就与赵潋商定,这将是一出群像戏,书中12个人物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话剧版本要尝试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说好这个故事,非常具有挑战性。”明年1月中旬,作品就将进入围读阶段,届时还将根据导演和演员的反馈对剧本再次进行调整。“这会是一部凸显文学质感的作品,在台上打开一本立体的《千里江山图》。”她这样期待。

形式与内容紧密贴合,主旋律创作更贴近人心

“上海舞台当下对红色题材的选择,尤其讲究与本艺术门类的气质相吻合,这样更有利于艺术特色和艺术优势的发挥。”方家骏表示,“艺术形式与内容紧密贴合了,主旋律创作更贴近人心。”

同样取材自小说,上海芭蕾舞团的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日前已正式进入创排阶段,作品改编自茹志鹃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连日来,《百合花》总导演、舞剧编导王舸反复研读原著,与上海芭蕾舞团演员们“泡”在排练教室,探索如何用芭蕾语汇歌颂烽火岁月中的人性之美。

《百合花》中崇高而细腻的人物关系如何与长于抒情的唯美芭蕾相得益彰?舞台样式与剧情内容要“严丝合缝”也体现在淮剧《火种》反复打磨的追求中。《火种》以1926年至1927年间发生在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题材,写的是底层产业工人的故事,与淮剧质朴浑厚的风格十分贴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壮举,尽管时间不长,但革命的火种已经散播开来。

与此同时,上海歌剧院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与上海京剧院的京剧《龙潭英杰》也在筹备中。“在长久的探索和实践中,上海文艺工作者的红色题材创作不断探索艺术规律,选择与判断更为理性,对社会影响和市场效益的综合考量也日益成熟”,方家骏说,“节奏越来越准,步伐越迈越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