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看了在复旦启动的这场全国巡展就懂了
古今中外战争史所罕见
75年前,发生在黄淮大地上的淮海战役,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60万人民军队战胜80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毛泽东说,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当时,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累计出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88.1万辆,筹集粮食9.6亿斤,其规模之大、投入人力物力之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所罕见,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0月13日,“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文物展”全国巡展在复旦大学启动。
【仅用3天运粮5.6万公斤】
小推车,究竟长什么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一辆等比例复制的小推车,它又称独轮车,木质结构,其设计非常适合穿行于狭窄的田间小路、便桥和羊肠小道。转弯时以车轮为轴,可以原地掉头,承载量可达数百斤。
山东泗水县模范运输团1054位民工一次接到“6天运粮4.5万公斤”的任务,他们冒飞机袭扰,忍风雪饥寒,仅用3天就运粮5.6万公斤,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山东莱阳人唐和恩1948年秋参加支前小车队,跑遍淮海战场,每到一地,就把途经的地名刻在随身携带的小竹竿上。把这些地名连接起来,行程达5000余里。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
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中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
为减轻伤员的痛苦,山东掖县赵锡奎设计了各种担架;山东费县担架排长姚如臣将芦管改造成吸管,以便于伤员躺着喝水;当时的《冀中导报》还刊登了《怎样抬担架》的文章。
用芦管改造成的吸管
山东莒南担架团2797人,其中没有棉裤的占42%,没有鞋子的占50%。民工李全德为完成支前任务多次推迟婚期,此次展览展出了家人寄给他的婚单。
家人寄给李全德的婚单
以物证史,以史增信。本次展览共展出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文物75件/套,珍贵历史照片110幅。
【同样18岁的她】
“过去只在课本里了解淮海战役,今天看到这么多实物,还是很感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大一新生顾骄阳说,江苏宿迁县运输队分队长朱永兰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18岁,她在雪夜中赤脚用小推车运送着大米。”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表示,学校将用好这批生动的红色资源,组织师生参观,上好“大思政课”。
江苏涟水县的左运渠随军挑运炮弹100多天,衣服磨破补了又补
江苏涟水县的左运渠随军挑运炮弹100多天,衣服磨破补了又补。采访对象提供
此次展览展期为10月13日至10月29日,由江苏省文物局、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博物馆、中共一大纪念馆、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