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巴金先生逝世20周年,巴金的杨浦记忆图片文献展展出

巴金故居大门用巴老最喜欢的红玫瑰装饰一新,一盏旧式电灯在花丛下等待过路游人。(均受访者供图)

人文纪录片《锦书来:巴金和他的朋友们》10月17日晚播出。
10月16日晚,路过武康路113号,很多市民发现巴金故居大门焕然一新——用巴老生前最喜欢的红玫瑰装饰,与故居里探出的高大绿植呼应,一盏旧式电灯在花丛下等待读者;门上嵌入巴金故居特制点灯按钮,10月17日零时起,静候市民点亮。
20年前的10月17日,文坛巨匠巴金离去。“二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读他、想他、怀念他。这本身,就是一部作品和一个灵魂所能获得的,最高的敬意。”网友简妮如是留言。正如故居门口展板上醒目的八个字“温暖的灯,始终亮着”,当暖黄的灯束投下,人们仿佛被巴金精神照耀着、治愈着。
随着灯亮,一张暖橙色卡片缓缓送出,一面是巴金故居主楼门口精美简笔画,游客可留作纪念;一面则是“巴金先生我想对您说……”及留言二维码,游客可扫码写下对巴金的追思与怀念。
“纪念巴金先生逝世20周年——巴金的杨浦记忆图片文献展”今天在杨浦区图书馆总馆揭幕,以“巴金的杨浦记忆”为切入点,深入探寻巴金与百年工业和百年大学的历史交汇,与读者共同聆听文学与城市发展跨越时空的共鸣。展览上篇为“巴金与杨浦百年工业”,巴金早期小说《灭亡》《新生》中都描述过杨树浦一带的工厂,“纱厂、烟囱、包身工、时代印刷有限公司、工人新村”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意象,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杨浦现代工业发展面貌和工人运动状况。中篇为“巴金与杨浦百年大学”,展示巴金与友人马宗融、方令孺、靳以、萧乾等作家学者在复旦的故事以及巴金与同济大学、沪江大学等的联系。下篇为“杨浦大桥上的遐思”,巴金晚年曾参观过杨浦大桥,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珍贵历史照片将巴金与杨浦的联结变成恒久的纪念。
为了让读者更好领略巴金先生的精神世界,巴金故居策划、作家出版社推出《巴金小说系列》,包括《灭亡》《第四病室》《春天里的秋天》等10部小说,以原编单行本为基础,以巴金生前最后手订文字为底本,以文库本形式推出。此外,今年10月起,巴金故居、巴金研究会、巴金图书馆将举办纪念巴金逝世20周年系列活动,与读者共同追忆缅怀巴金先生。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