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何以激励后人?英烈事迹如何被科技铭记?这场大讲堂揭晓答案

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4-12-02

“你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吗?里面的潘冬子就是儿童团成员,他聪明、善良、机智、勇敢...”11月29日下午,“重走长征路文明我先行”普陀区文明实践大讲堂(青少年专场)在上海市长征中学举行。

一场感人至深的情景剧《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拉开了大讲堂的序幕,来自上海市长征中学的师生们通过深情演绎,带领现场观众共同追忆先辈足迹,重温革命先烈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的光辉岁月,激发了同学们对长征精神的敬仰和传承精神。

1_副本.jpg

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副主任文少卿来到现场,分别就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与同学们进行了有关长征历史的交流分享。

2_副本.jpg

“刘少奇在这里非常努力地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长征路上任弼时的身体非常虚弱,但他把他的马让给重伤员,自己则拄着拐杖爬雪山、过草地。”洪颖哲以“从新渔阳里走出来的刘少奇、任弼时与长征”为题,向青少年们深情讲述革命青年刘少奇、任弼时的光辉事迹。历史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党的历史无疑是最鲜活、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全军穿过草地粮食耗尽的时候,任弼时和战士们把身上的牛皮带切成小块煮了充饥还风趣地称为‘煮牛肉’。”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洪颖哲不仅为青少年们打开了一扇探寻百年党史的窗口,带领他们重温红色伟业,更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基于国家英烈DNA数据库,烈士遗骸样本与邹开胜家族中的一位男性后代的Y染色体数据成功比对。”文少卿与他的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烈士遗骸鉴定、为烈士寻亲等工作,并建立了国家英烈DNA数据库。“这49名烈士中有十几位骸骨上都有弹孔,从弹孔形态可以判定,所有的子弹都是从正面不同方向穿入的,可以想象他们是迎着子弹冲上去的;有烈士的肋骨中仍嵌留着弹片,可能因伤势过重,还没来得及手术就牺牲了。”在讲述南村烈士墓地系统发掘的场景时,文少卿几度哽咽,深情而真挚,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无不为之动容,眼角泛泪,共同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烈士们。

3_副本.jpg

经过鉴定,文少卿及其团队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这49位英勇献身的烈士,平均预期寿命竟仅有20.5岁,其中年龄最小的烈士甚至未满14岁。温少卿以其独特的视角带领在场每一位,一路追寻着先烈们的足迹,真切感受那段革命岁月的艰苦卓绝与枪林弹雨,深情呼吁我们无论前行的道路有多么遥远,都不应忘记来时的路,要深刻领悟并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4_副本.jpg

活动最后,上海市长征中学的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听所感,与两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据了解,本次活动旨在深化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引导青少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_副本.jpg

本场活动由普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普陀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普陀区教育局共同主办,上海市长征中学协办,解放日报社支持。活动现场,主办方为两位嘉宾颁发了“普陀区文明实践大讲堂特聘专家”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