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倒计时|市人大代表童科:红色旅游大巴优化升级后,期待青年人打卡红色地标成为新时尚
【编者按】
新一年的市两会即将启幕,翻看各位代表委员的履职成绩单,会发现许多建言被职能部门采纳,与现实发生新的交织和回响。今天起,让我们走进代表委员为人民尽心履职的故事,看建议如何落地,未来怎样继续提升,共建更美好的人民城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刘昕璐/文施培琦/图、视频
这一年,对市人大代表、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来说,自己的一条关于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串链成网的建议在红色旅游大巴的优化升级中落地。他更期待着,青年人打卡红色地标在申城成为新时尚。
//串联城市红色地标的大巴优化升级//
“在较为集中的社区,秉承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我们是否可以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探索社区红色交通的方式,通过红色短泊巴士,将社区居民的出行与红色场馆、配套服务、地铁站点串联起来,将红色文化宣传与便民服务结合好?”在去年的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童科提出这样一份建议,希望既方便居民,又能够有效宣传好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接地气、聚人气、有朝气,从而打造具有党的诞生地特色的社区红色服务。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用心用力用情去做深做透我们上海红色文化的研究实践宣传工作,发掘保护利用好我们丰富的红色资源,一定能把我们党的诞生地的故事讲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好,不断发扬光大。”童科说。
童科的建议后续得到了市文旅局、市交通委等承办部门的答复采纳。不过,出于社区巴士运营成本的考虑,串珠成链、串链成网的设想先行在大的红色地标间落地。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首批《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中,一共梳理出612处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类红色资源。如何将这些红色资源串联成线,更好地展示给市民群众,是需要思考的议题。2021年7月,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活动主题,市文化旅游局推出“开天辟地·革命启航”“大国海陆空·科技向前冲”等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也是在那时,春秋集团旗下的蜻蜓公司运行的红色旅游专线车开始投入运营,将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三个原本独立的纪念馆串成了一条红色旅游专线。此次,结合童科代表的建议,红色旅游专线车自去年下半年起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升级。
比如,红色专线车采用双层观光旅游巴士,并升级成新能源车,车牌的顶端也改造成了太阳能板供电,以人民公园附近“五卅运动纪念碑站”为起终点,增设了点位,覆盖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站、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站、中共四大纪念馆站,五卅运动纪念碑站以及南京东路站。
//让优秀党员青年党员担纲讲解//
“沿途配备导游进行讲解,语音导览的语种也从3种增设到8种。不仅是站点的红色地标,车辆沿线经过或者站点附近的红色纪念地,都被纳入了讲解词中,包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旧址纪念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发布命令地点、永安百货(南京东路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中共中央宣传部遗址(四川北路)等多个红色景点,全程约90分钟,游客不仅可欣赏沿途的上海市区风貌,同时还能了解上海历史文化变迁。”童科介绍道。
在童科看来,依托于这些红色旅游线路,散布于街头巷尾的革命旧址遗迹、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连点成线,可以成为青少年、市民游客参与党史学习教育、感悟精神伟力的生动课堂。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提升红色旅游专线的服务能级,各个红色专线的站点、服务都应该始终保持动态调整,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宣传红色文化的效果。
记者在中共四大纪念馆站看到,这一专线被命名为“追寻·上海红色印记”,站牌与公交车站相距二三十米,相对集中,乘客上下车又互不妨碍。站台标识牌上有鲜明的二维码,可以从中获取车辆的班次,间隔时长等,线路的示意图则概括了行车的路径。
如今,春秋集团还与中国邮政合作,以这5个站点标志性建筑,设计了一套具有纪念意义的“追寻上海·红色印记”的含邮资的明信片,它既能作为乘车凭证又能邮寄留作纪念。同时,邮政集团还在专线车上安装了MINI邮筒,在五个站点设立“智慧邮筒”,利用AR呈现技术,通过手机扫码就能呈现动感景区专线车场景和点位自拍打卡场景。
童科还告诉记者,根据承办部门的答复,今后,红色旅游专线还有望邀请全市优秀党员、青年党员、先进人物走进红色巴士,并举办“学习党史”网络大直播活动,在B站、抖音等网络平台开辟新媒体宣传阵地,并利用巴士、公交、地铁等工具的移动性、创新性的优势,吸引来自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党组织,探访上海红色地标,打响上海红色品牌路线,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贡献力量。
//人人都是红色文化的“宣传员”//
最近,在哈尔滨,除了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等热门景点外,人们发现,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同样有大批游客在寒风中排起长队。这是一所遗址型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此犯下了细菌战、人体实验等战争罪行。“感谢您的行程中有这一站。”这一句网评获得高赞,让人久久难忘。
童科十分注意这个出圈的现象,就在前几天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沟通后,让童科更加坚定了一件事:这是一个优秀的案例,找到宣传推介的契合点,旅游的行程中不要忘记红色文化。更让他动容的是,不仅是文旅部门,群众自发推荐并转化话语体系的效应不可估量,正是这份发自肺腑的真诚和契机的结合,将承载着不能忘却的沉痛的遗迹让更多人知晓。
“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结合上海旅游节等特定的旅游节庆日,鼓励更多的游客步入上海的红色场馆,也让市民真正自豪于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城市名片,人人都是红色文化的‘宣传员’,继而自发安利上海特有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把打卡红色地标变成一种新时尚。”童科说。
相关的红色故事还能组合起来一起讲,也是童科一直以来的思考。“随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持续火爆,李白的工作地、被捕地、就义地的故事,就可以联动起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上海还是国旗的孕育地,国歌的创作地,国徽的制作地,让青少年去学习这些红色历史,感悟这些红色故事,让更多的‘听述者’变为‘讲述者’。”童科说。
童科还一直认为,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国际传播也是有途径的。今年1月11日,“讲好中国故事·四大TALK”国际传播短视频节目第一季《英文补习班》在中共四大纪念馆首映,并已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海外账号上收获高阅读。
“此前,中共四大纪念馆首创用沪语讲述100个红色小故事,通过微剧情、小故事、短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让更多观众感受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魅力。如今,我们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打造‘讲好中国故事·四大TALK’国际传播短视频节目,通过青少年和外国留学生的视角,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诞生地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更多国内外观众感受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奋进发展、历史文脉、城市精神。”童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