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念兹在兹的两个问题,今天的我们如何回应
爱国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曾在其海外游记《萍踪寄语》序言中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是世界的大势怎样?第二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这两个问题代表了“五四”后一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并努力寻求中国出路的思考。10月9日,“世界的大势和中华民族的出路——第九届韬奋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行。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表示,在韬奋先生第一次流亡海外90周年之际,探讨他念兹在兹的“世界的大势与中华民族的出路”议题,正是回应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途上的时代关切。
研讨会现场
90年前的第一次流亡经历,令邹韬奋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其立场、观点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围绕韬奋先生对流亡生活的见闻、感悟,海外通讯的意义和特点,韬奋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学术交流,以韬奋先生的两问为主题,尝试探讨彼时进步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的大势和中华民族的出路”。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认为,欧美和苏联的考察经历使邹韬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更为成熟,从而为他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军主张以微观史学的方法研究中共党史和红色出版史,倡导研究者关注丰富的历史细节、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物尤其是普通人、关注出版人的日常生活,同时要平衡好生动与厚重、故事与学理的尺度。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叶新以新整理影印的《庸报》副刊“另外一页”为基础,细致还原了读者王余杞与邹韬奋围绕《萧伯纳的幽默》一文的书信官司,为理解邹韬奋的言论实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河北大学教授乔云霞提出,邹韬奋时刻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置于心头,其国外通讯富有国际大视野,是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晓灵、李梦莹通过研究非典型文本“译余闲谈”,展示邹韬奋婚恋观在跨文化视野下的演化。南京师范大学胡正强、张郑武文的《试论邹韬奋媒介批评的思想内涵与理论贡献》,南京林业大学余琪、陈长松和南宁师范大学教授徐健合著的《浅析邹韬奋媒介批评思想的内容与特征》两篇论文不约而同关注邹韬奋的媒介批评思想。上海社科院新闻所副研究员孟晖深入探讨了邹韬奋《萍踪寄语》等通讯作品在中国新闻史和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王立聚焦《抗战》三日刊的宣传报道对战时扩大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力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郭沁关注生活书店文学丛书的出版,考察生活书店文学业务版图。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运峰、硕士研究生陈玲提出,《店务通讯》作为生活书店的“机关志”在当时起到互通消息、沟通业务和教育同人的作用。交通银行副编审毛志辉发现,生活书店的经营注重在发行、贷款、出版等方面与银行业密切互动,以金融之“源头活水”助力书店发展。上海文汇出版社副编审黄勇从“禁书与反禁书”角度切入,梳理生活书店被查禁图书种类与书店反禁书的举措,展现生活书店在查禁的阴影下仍坚持出版的光辉历程。
不少研究者的视野展现了鲜明的现实关怀意识。西南政法大学张消夏、裴永刚关注抗战时期重庆生活书店红色出版物的党性原则研究,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魏洲阳爬梳了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出版事业视角下《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出版,两者展现出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趋势。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张玉鑫从形式、内容两方面梳理《生活》周刊中照片、漫画、图画、图示四类新闻图像,阐释其在新闻、形象、文献三方面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辽宁人民出版社副编审阎伟萍在介绍生活书店马列经典译著出版的基础上,探究这些译本的影响,为研究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讲师王建将《生活》周刊的两次转型放置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之中,窥视特定时期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嵌入个人及社会网络并与之互动的模式和形态。
韬奋研究领域持续吸引年轻学子深耕传统,锐意创新。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孙博博以重庆《新华日报》中的邹韬奋纪念报道为研究对象,提出纪念文本在呈现出韬奋高尚的品格为人、事业追求以及为民主事业献身的精神风范之余,更展现出《新华日报》通过纪念文本争夺政治合法性资源、宣扬政党意识。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梦莹、温彩霞通过对《生活》周刊的国货广告进行文本分析与话语分析,指出《生活》周刊通过“爱国主义”“国民道德”“理性示证”等多元话语完成商品的民族性建构,发挥媒介动员功能。
老中青学者济济一堂
邹韬奋学术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九届并出版《邹韬奋研究》论文成果集。韬奋纪念馆致力于将馆藏珍稀档案完整向公众披露,如《生活书店会议记录》影印本及排印本的出版,为学者研究和大众阅读提供便利。今年适逢韬奋纪念馆建馆65周年,纪念馆将从老三联人编辑的史料北京《联谊通讯》(1988—2005)和贵阳《联谊通讯》(1995—2007)中精选“书店灯光”“同志爱”等系列陆续出版,目前正在整理《店务通讯》(排印本)未收9期,预计明年出版。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赵书雷表示,相信随着相关史料不断披露,有更多学者加入韬奋研究领域,提供不同研究视角,催生更多研究成果。
研讨会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韬奋纪念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韬奋研究院联合举办,“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河南大学出版硕士实习基地”同时揭牌。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河南大学出版硕士实习基地”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