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英烈 崇尚英雄
风雨飘摇年代,总有人肩扛旗帜,指引前进的道路;内忧外患岁月,总有人高擎火炬,照亮前进的方向
今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陈云都念念不忘英雄的牺牲与奉献,身体力行地缅怀英烈、崇尚英雄。
“只有建设强大国家,才对得起烈士的牺牲”——
从中央特科的隐蔽战线到郊区农村的革命暴动,从长征路上的战略突围到四保临江的烽火战场,陈云与无数革命烈士为了共同的目标风雨同舟、南征北战。这一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铸就了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和深厚的情感。
陈云曾指着他的党员登记表入党介绍人一栏中“恽雨棠”的名字,潸然泪下。他哽咽地说:恽雨棠及其妻子李文,是和何梦雄等24名共产党员一起被敌人杀害的。牺牲时,恽雨棠年仅29岁,李文才21岁,而且有孕在身。
他郑重地讲道:“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前后后牺牲了几千万人……这些牺牲的同志,有名有姓的我就知道好几个。比如,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我有一个警卫班。四保临江时,部队伤亡很大,我那个警卫班除了留下3个人外,其他人都被抽调到前线。凡是上前线的同志,后来都牺牲了。因为他们如果活着,是一定会回来看我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烂摊子,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竭力破坏和私人资本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后的通货膨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陈云无所畏惧、坚定信心:“只有建设强大国家,才对得起烈士的牺牲。”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他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行统购统销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变相索贿受贿的案子涉及一些高级干部,中纪委处理时遇到阻力。陈云知道后,亲自出面督查督办。在给一位中央领导打电话时,他说:“这个案子一定要办,否则党风搞不好,无法向几百万烈士和几千万牺牲的战士交代。”最后,涉案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当选为第一书记。他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等论断。
“理应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陈云特别欣赏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他说,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永远值得我们的缅怀和纪念,“理应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1921年5月,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应修人与进步青年一起创办以“使得无产者有得书看”为宗旨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当时,陈云经人介绍,也去过这个图书馆借书,进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应修人后在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还担任过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1933年5月,因叛徒出卖而遭到围捕。他英勇地与特务展开激烈搏斗,不幸坠楼牺牲,时年34岁。
1984年10月,陈云约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中国作家协会顾问楼适夷谈话,请他为纪念应修人烈士写一篇纪念文章。因为楼适夷当年既参加过上海通信图书馆活动,又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过,对应修人比较了解。楼适夷很快写出了《修人,不朽的一生》的纪念文章,经陈云审阅,刊登在1985年2月的《人民日报》上。
1983年4月,陈云收到四川省仪陇县委的一封信。信上说,在地下党的档案中发现一个叫席懋昭的人,曾护送陈云去上海,多年后又与陈云在延安见过面,1949年11月牺牲于重庆渣滓洞监狱。来信的目的,是想核实这些情况。陈云收到信,很快委托秘书复信:当年确有一位在灵关小学当校长的地下党员护送他到成都、重庆,后来在延安还见过这位同志,但因为时间久远,姓名记不得了。如果席懋昭当过灵关小学校长,可能就是那位同志。
几个月后,四川省委组织部致信陈云:席懋昭在1934年、1935年担任灵关小学校长。同时,附寄《席懋昭情况简介》和一张席懋昭的照片。看到照片,陈云连声说:“就是他,就是他,和我的记忆完全吻合!”当即,他口授《关于席懋昭烈士一段经历的证明》,并强调“应肯定席懋昭为革命烈士,记下他在完成护送我出川这一党的重要任务中的功绩”。事后,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据陈云的证明材料,追认席懋昭为革命烈士,并根据他生前为党所作的重要贡献,追记大功一次。
“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
陈云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向党中央提出建议并组织落实,请各地地下党组织把烈士子女送到延安,和在延安的干部子女一起进行集中培养教育,并统筹安排许多烈士遗孤前往苏联学习深造。
1938年,一批烈士遗孤和干部子女从全国各地集聚到延安。其中,有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刘伯坚的儿子刘虎生、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女儿项苏云等。陈云常常邀请他们一起过周末和节假日,给予家庭般的照顾和父亲般的关爱。
一次,刘虎生得了坏血病,有生命危险。陈云听说后及时赶到现场,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并一直陪护到他醒来。此后几个月,他几乎天天把自己的营养面包送到刘虎生手上。后来,在欢送刘虎生前往苏联学习深造时,陈云还把自己的怀表送给了他。
上海解放不久,陈云在给家乡老战友陆铨之子陆恺悌的回信中谆谆教导:“我以父兄的责任叮嘱你一件事,就是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动。”信中还说:“我第一次与你通信,就写了这一篇,似乎不客气,但我深觉有责任告诫你们。”
风雨飘摇年代,总有人肩扛旗帜,指引前进的道路;内忧外患岁月,总有人高擎火炬,照亮前进的方向。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陈云纪念馆原党委书记、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