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的红色记忆:吴淞群众斗争的领袖——兵士运动干部邢士贞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5-03-07

1_副本.jpg

邢士贞(1903-1929),山西汾西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在县立高小读书的邢士贞,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从《平民周报》和《新青年》等进步报刊中接受革命启蒙教育。读中学时,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他就组织学生开展声援五卅运动的游行示威活动。1925年8月25日,在北伐战争迅猛开展的形势鼓舞下,他毅然跟随进步同学南下参军。1927年春,在汉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汪精卫追随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残酷镇压共产党人,他辗转回到山西。不久又想方设法到达上海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被分配到中共江苏省委军科工作。江苏省委军科分为军科和兵士运动委员会(简称兵委),邢士贞的工作以“兵委”为主。

1928年4、5月间,邢士贞来到吴淞,兼任中共吴淞区委委员,开展兵士运动。

吴淞是上海的海上门户,历来是国防要地,设有南炮台、北炮台和狮子林炮台,国民党驻有重兵防守,各种兵员聚集于此,因此中共江苏省委选择吴淞作为兵士运动工作的重点地区。

邢士贞到吴淞以前,这里的兵运工作已经有所开展。1928年初,中共吴淞区委根据江苏省委关于“选派同志利用招考募兵的机会,到反革命军队(编者按:即国民党军队)中去,在其中发展组织,扩大宣传,领导士兵斗争”的指示,决定选派家住吴淞的永安二厂工人、共产党员江儒田,于这年2月,进入吴淞南炮台当兵,以合法身份开展隐蔽的革命斗争。中共吴淞区委还指定区委委员刘永福兼管兵运工作,与江儒田直接联系。

2_副本.jpg

图为吴淞炮台和江儒田照片(老年时摄)

江儒田是工人出身,参加过伟大的五卅运动,也参加过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对开展革命斗争较有经验。来到炮台以后,他看到那些老兵流氓习气相当严重,很难接近;那些军官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对士兵动不动就拳打脚踢,稍不如意就要打军棍、关禁闭。在军营里找士兵谈话,往往会招致军官的注意,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兵士运动一直开展不起来,心里非常着急。

一天下午,江儒田接到刘永福的通知,要他在海塘边见面。不一会儿,迎面走来两个人,前面一个正是老刘。还没等他开口,老刘就笑吟吟地低声介绍说:“这位是邢士贞同志,今后由他和你联系。老邢是省委军事科干部,军事斗争、革命斗争经验都很丰富,一定能帮你克服困难。”江儒田非常高兴,便将前一段时期的工作情况,向邢士贞做了详细的汇报。邢士贞听了江儒田介绍后,用商量的口气说,要在炮兵中开展工作,首先要同群众打成一片,有了群众基础,才能站稳脚跟。他认为炮兵多是贫苦工农出身,是生活所迫才来当兵的,他们与长官的关系是雇佣关系,是有矛盾的。这些人本质不坏,讲义气,只要从联络感情入手,加强工作,大部分是可以转变过来的。

江儒田按照邢士贞的意见,以结拜兄弟的方式,团结了一批群众,其中有炮兵、号兵、勤务兵和传达兵等10余人。通过这些人可以得到各种信息,也便于在群众中开展活动。

不久,江儒田当上了第三班班长。有一次他带队到吴淞镇上去买煤,途中休息时,有个叫毕怡勤的士兵到船上去买鱼时和水警厅的巡官打了起来,巡官告到吴淞要塞司令部。这时候,江儒田就主动承担责任。此事增进了他和士兵的感情,以后他们不论发生什么问题,都会与江儒田商量,有什么消息也都会告诉他。

邢士贞工作非常踏实,他跑遍吴淞全区基层单位,深入调查驻军的内部情况,教育党员注意斗争策略,严守组织秘密,强调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个别发展党员,使兵士运动逐步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他还针对有些士兵受“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世俗影响而自暴自弃的情况,与江儒田研究工作方法,启发士兵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穷人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来当兵的,这不是没出息,而是地主、老板逼着来吃苦的。在提高士兵觉悟的基础上,他们两人首先介绍了炮兵汤国太和傅之云入党。192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在炮台附近的海塘上,邢士贞为两名新党员举行了庄严的入党仪式。从此,南炮台的兵营里建立了党小组。

南炮台党小组建立后,邢士贞便领导他们进一步把斗争的范围扩大到北炮台和狮子林炮台,并确定以广大士兵切齿痛恨的吴淞要塞司令邓振铨为斗争对象,揭发他贩卖鸦片、克扣军饷等罪行,并用漫画形式画了一只大乌龟,背上写着邓振铨的姓名,口吐供词:“我吃了75个空额(编者按:即虚报士兵数,向上级多领军饷),每月可得750元。”“我贩卖鸦片得到了xxx元。”等等。这些宣传品由邢士贞用石印印成传单,再由党员们带到炮台到处张贴。炮兵们见了,无不拍手称快;有些下级军官也暗暗叫好。邓振铨则大发雷霆,认为这些内幕不是一般士兵能够了解的,怀疑是前司令许康的亲信干的,不久就陆续撤换了一批营连长,有的还被开除出了军营。这次斗争起了分化瓦解反动派的作用。

1928年7、8月间,邢士贞与江苏省委军科和“兵委”同志一起,在吴淞办过两期军事训练班,每期7天。学习内容有:一,红军与赤卫队的组织、训练。二,最近政治状况和党的政策。三,兵士运动的意义和方法。四,军队中的党组织。五,军事技术训练。六,工农暴动和游击战争。七,土地革命和兵士运动。这两期训练班对全江苏省党的军事工作和兵士运动有很大推动。

1929年,邢士贞任中共江苏省委军委委员。同年8月24日,他与彭湃、杨殷、颜昌颐等同志在上海新闸路经远里参加江苏省委军委会议,由于叛徒告密,被帝国主义巡捕房逮捕。邢士贞在狱中化名郭瑞生,自称到吴淞报考学校,由朋友介绍到新闸路李家借宿的,其他情况一概不知,坚定地和彭湃、杨殷等同志站在一起,与敌人进行不屈的斗争。8月30日下午,国民党反动派将他们四同志从牢中提出,秘密杀害。行刑前他们慷慨地向士兵和狱中的群众说了最后的赠言,唱着《国际歌》,高呼口号,踏出狱门,引得狱犯痛哭失声,甚至连有的看守所人员也掩面流泪。

3_副本.jpg

图为军委会议地点——新闸路经远里

4_副本.jpg

图为龙华烈士就义处

邢士贞烈士牺牲时年仅26岁。1930年,周恩来在为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写的社论——《彭杨颜邢四同志被屠杀的一周年》一文中称:“邢士贞是上海吴淞群众斗争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