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战丰碑 | 抗战中的坚强堡垒

来源: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5-11-04

前言

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抗战初期的重要战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和中国抗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支援抗战大后方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基地,以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枢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抗战中的坚强堡垒

八一三淞沪会战走向尾声,中共江苏省委重新建立。上海沦为“孤岛”后,江苏省委将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各级党组织在战斗中日益巩固和壮大,成为领导上海人民坚持抗日斗争的坚强堡垒。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华界沦陷,租界区沦为“孤岛”。1937年11月初,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正式成立。江苏省委以上海市为中心,领导江苏、浙江两省沪宁、沪杭铁路沿线重要城市党组织的工作,同时担负开辟江浙农村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重任。

1.png

图为1937年11月19日,中共江苏省委作出《关于上海陷落后上海党的任务决议》

根据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江苏省委设立了军事运动委员会、工人运动委员会、职员运动委员会、学生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文化运动委员会。此外,还直属领导教育总支部和海关、巡警两个特别支部。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和工作需要,1937年12月后,省委又先后建立难民运动委员会、外县工作委员会、教育界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学校学生运动委员会、近郊区工作委员会、情报工作委员会。

2.png

图为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初期的活动地点(今威海路720—722号)

中共上海地方组织确定了“把党的组织基础放到生产部门中去,要以最大力量在生产部门中,特别是工人中建立与巩固党的堡垒”的组织路线,号召党员“转向生产、深入基层”,考察、恢复了一批党员的组织关系,同时又发展新党员、建立基层党支部。到1938年2月,党员已由成立时的130人发展到300人左右,初步恢复和稳定了党在上海的组织基础。

3.png

图为1938年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开设的社会科学讲习所部分教职员和学员合影

随着“孤岛”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党员队伍不断扩大,至1939年10月江苏省委所辖党员已发展至2300余人。为保证党组织既发展又精干隐蔽的原则,根据白区党代会精神,省委在组织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

4.png

图为1939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为惨遭日伪杀害的汽车司机组织的一次向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示威的大规模出丧活动

为加强党内思想建设,提高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战斗力,1937年12月至1940年3月,江苏省委先后创办了党内秘密机关刊物《真理》和《党的生活》,成为党员加强政治形势、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交流和教育的重要载体。

5.png

图为1938年2月5日中共江苏省委在《真理》第7期上发表文章《为组织广大群众推翻日寇在上海统治而斗争:关于上海失陷以来党的工作初步检讨的结论》

6.png

图为《党的生活》创刊号

1939年下半年后,日军加紧策划“以华制华”阴谋;1940年3月,汪伪政权粉墨登场,“孤岛”形势日趋险恶。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共江苏省委对形势进行了全面研究后,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领会和贯彻党在敌占区的隐蔽精干政策,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实现党群工作组织方式和工作形式的转变。

7.png

图为1939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做出《关于维护与改善上海人民生活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