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粽香弥散,街边的店里,商家不紧不慢地包着粽子,招呼着游客。市河安静地流淌,偶尔摇过撑着篷的小船。古镇的闲适祥和几乎让人忘了它曾是战场,街角遍布弹孔的碉堡,冰冷,坚硬,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历数日血战,中国军人以自己的生命和坚勇,在这片土地上誓死抗敌。
1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军民奋起抵抗,日军速战速决的妄想破灭。为扭转战局,侵华日军随之改变战术。
11月5日拂晓,杭州湾海面大雾弥漫。侵华日军出动飞机在金山卫上空侦察,随后军舰炮轰金山卫,在空军掩护下,日军第十军3个师团以强大兵力分三路在金山卫及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嘴、柘林等沿海强行登陆,意欲从陆路切断上海守军撤退和援军路线,围歼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攻占上海,进击南京,同时控制沪杭铁路,为进攻华东、华中做准备。
那么,日军为什么选择金山卫登陆呢?
金山地处杭州湾北岸,自古是海防重地,有“控扼大海,襟带两浙”之说。南宋时设有“金山水军”,明朝置金山卫,构筑“三重防御”体系抵御海上倭寇。“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国学家、金山人姚光在撰写《正德金山卫志跋》时就忧心日军会在金山卫登陆,他写道:“近者倭人寇我淞沪,倘在彼不得逞志,必云扰沿海。而卫当其冲,不知为政者,何以为御敌之计也?”姚光的担忧在五年后不幸成为现实。
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很早就在中国进行间谍活动,必然知道金山卫的军事地位,目前可知的较早非法测绘的金山地图,是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的《松江府》。
1937年11月5日6时半左右,日军全线登陆,杭州湾北岸近20公里海滩如门户洞开,第18师团主力从漕泾越亭林、叶榭,第6师团主力由金山卫北上,经张堰、松隐,企图渡江占松江和青浦,第18师团主力一部由全公亭直攻金山城关(朱泾),矛头指向枫泾和嘉善、嘉兴。114师因海上运输不足等原因于9日在全公亭和白沙湾一带登陆。同时,大批飞机轮番轰炸,铁路、公路被炸毁。张堰、亭林、叶榭相继沦陷。日军沿途烧杀,据《金山县志》记载,侵略军在登陆的头三天,金山卫地区被杀无辜百姓1015人,被烧房屋3059间。
中国军队奋起阻击,负责守卫金山地区的是第28军第62师和第63师,均为湘军。第62师担任“全公亭—金山嘴”间守备,第63师担任“乍浦—澉浦”间守备。10月28日,因淞沪战场浦东方面骤然吃紧,62师主力调至浦东,仅在金山卫西南角海边裴弄村和城内,分别留下一个连的兵力防守。沿海守军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
李伯蛟,63师187旅少将旅长,湖南邵阳人。11月5日,为支援驻守海月庵的62师某连,李伯蛟率部星夜驰援。当天的战斗极为惨烈,为鼓舞士气,李伯蛟亲赴最前线指挥,激战中被敌人的炮弹击中,撤至青浦后壮烈牺牲,时年40岁。
11月7日,中国军队预备11师、128师、暂编13旅第1团、109师等部分官兵进驻枫泾镇及周围布防。枫泾隶属于今上海市金山区,是上海重要的“西南门户”。
日军18师团意欲进攻乍平嘉(乍浦、平湖、嘉兴)国防线。枫泾距嘉善约10公里,是嘉善的东大门,也是乍平嘉国防线的门户。
11月8日拉开枫泾阻击战序幕。早6时半起,日军飞机开始对枫泾大肆轰炸,繁华的枫泾南、北两镇顿成一片瓦砾。日军18师团2000余炮兵、骑兵由金山经新埭镇向枫泾入侵。下午5时许,在镇东南的北旺泾一带,与预备11师41团警戒连遭遇。警戒连官兵凭借碉堡战壕向敌人开火,击毙日军30余名。日军以飞机轰炸,又凭借大炮的掩护,对北旺泾村阵地发起猛烈进攻,警戒连官兵虽奋勇作战终因武器装备低劣,三面受敌,全部壮烈牺牲。入夜日军更以优势兵力向41团其余连压迫。
至11月9日拂晓,41团官兵继续浴血奋战,伤亡大半。晨6时,109师654团由嘉善跑步到达枫泾北,日军陆空联合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惨烈。入夜,日军企图包围,654团向西南方向且战且退,在枫泾铁路、陈登桥(今仕登桥、许家浜)一带展开恶斗。此时41团已所剩无几,团长张纬负伤,团副方学苏接替团长指挥。654团孤军苦战。
11月10日上午,日军占领枫泾火车站。战斗中方学苏受伤,众人劝他退下,他坚决不肯:“枫泾为我战略要地,枫泾失,浙西非我有矣,岂可因伤而遽退。”继续指挥全团杀敌,不幸阵亡。
方学苏绝笔
方学苏
方学苏,湖南新化人,预备11师41团中校团副。方学苏给弟弟的家书中有:“此去当与敌一争高下,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吾兄弟或将从此永别,此无丝毫悲虑,为国家民族争生存之大荣幸。”牺牲时,方学苏年30岁。1990年12月,民政部追认方学苏为革命烈士。
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军人闻义赴难,寄身刀锋,无数个方学苏付出青春和生命。现在方学苏烈士这封家书和他的军用棉服、私章等收藏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旁边就是著名的八百壮士之一的谢晋元团长的展台。
10日午前,日军攻占枫泾,战斗转向嘉善县城。
2
1938年,作家沈从文在长沙给几位湘西将领写了一封公开信《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褒扬128师湘西子弟兵在抗战烽火中英勇无畏。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他所说的128师抗战正是嘉善之役,他的三弟沈荃当时是128师382旅764团团长,毕业于黄埔军校三期,身经百战,有神枪之名。128师副师长戴季韬同样骁勇善战,与沈从文、沈荃是表兄弟关系,在“血战嘉善”时曾自任“敢死队副队长”。沈从文的另外两个表弟,黄育照和聂清也参加了嘉善之战。
11月10日,嘉善阻击战由128师在南昱桥揭开战幕。
凌晨128师主力到达嘉善,109师654团从枫泾后退而来,沈荃764团欲增援被日军火力封锁。上午11时654团撤过防地,764团奋起拦击日军,因装备低劣,机枪不多,面对强敌,沈荃镇定沉着,和战士们端枪上刀,以近战避开敌人飞机大炮的优势,与敌人白刃肉搏。
“某一营官兵,藏在壕沟里,和被炮弹炸成的孔穴里,任敌人飞机大炮拼命轰炸,一天落下六百枚炸弹,还是死守阵地不退。到后一营兵仅仅剩下16个人,营长负伤了,连长排长死光了,这16个同乡,见敌人前进,居然还爬出壕沟,和敌人肉搏。”
这是沈从文的记述。
“另外一次,因为阻敌前进,必须炸毁公路上的桥梁,有30个同乡,从工事中爬出,带了炸药、手榴弹、轻机关枪,从水田里爬到桥边上去。目标被人发现后,七架飞机给30个勇敢同乡,投下一百多枚炸弹,每人平均约三四个,附近的土地同新耕过的田一样。30个人死伤了24人,剩下6个。有两个兵士,居然爬到桥边,抛了五个手榴弹,把桥头敌人机枪阵地消灭后,终于把60个黄色炸药绑在桥边撑柱上,用雷信接火把桥炸毁了。这士兵一个姓滕,是黄狗冲乡的,一个姓宋,城里人,年纪都只有16岁。”
敌人伤亡惨重,攻势受挫。382旅旅长又调763团前来接战,到18时,我军阵地坚守岿然。
这就是骁勇之师陆军128师,官兵全部为血性的湘西子弟,且多是沈从文的老乡湖南凤凰籍的苗族、土家族同胞,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湘西“竿军”。他们战斗的地方为杭州湾从平湖乍浦经嘉善至西塘的一段国防工事,抗战初时为东南沿海防御的主要阵地。“纵横剑气纵横血,道是湘西子弟兵。”沈从文再现了湘西子弟的惨烈与壮烈,那些他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同乡凭着血肉与胆气打退日军一次又一次进攻。
血战中,128师承袭竿军灵活机动的战术,充分发挥夜战、近战、白刃战的优势克敌制胜。他们组建敢死队,不时夜袭日军。勇敢剽悍的敢死队员每人一把苗刀,以赤膊为记,约定只要摸到穿衣服的一律斩杀。日军鲜血横流,重创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11月11日,128师109师陆续派兵增援,日军以炮火和空军摧毁我方大部分工事,暴露在田野上的官兵不怕牺牲,反复冲锋,与日军展开肉搏。鏖战至15时,767团阵线动摇,师部又调13旅一个营参战,至黄昏将敌人驱于陆家浜以东地带。
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上海陷落。
这一天,嘉善敌军2000余人继续向128师左翼进攻,109师主力一部当即阻击,正面敌人继续增兵,攻至县城北门外,战至日暮,将敌击退到朱家库附近,参战部队伤亡过半。
13日战局急剧恶化,凌晨,日军猛攻128师师部,2小时血战后敌退。11时,763团阵地被突破,764团2个营被围,765团与千余敌军厮杀,兵员殆尽。县城西北,109师2个团与日军激战竟日,阵地得而复失,军官大都阵亡。
14日,日军仍被装备落后弹药不足的中国军队层层阻击,在南星桥,公路铁路两侧,长生塘沿岸,塘桥坝等地与疯狂进犯的日军反复争夺,中国军人全凭一身血肉与日军殊死决战,硬生生迫使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日寇只推进了11公里,并让日军付出数千人的伤亡代价。
是日晚,109师、128师剩余兵力和指挥所退至七星桥。嘉善陷落。
12月初,从金山卫登陆的日军第6师团、114师团和18师团分兵三路向南京,参与了南京大屠杀。
3
在一份1940年12月的《湖南省抗敌死亡将士官民家属调查表》中,有一位来自湖南桑植叫王子龙隆的少校营长,11月5日在金山“指挥部卒杀敌,奋不顾身,屡陷敌阵,后饮弹而亡”。表中显示他的父亲叫王登双,56岁,母亲王赵氏,53岁,妻子王皮氏,29岁。另一位也是湖南桑植的二等列兵罗德安,牺牲在11月13日嘉善火车站那场战斗中,父亲罗文全39岁,母亲罗彭氏33岁,由此推算,当时的罗德安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这一页调查表里的5位军人,都来自桑植的农家,两位还没有婚配,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来到上海,像所有中国农民一样安守故土,娶妻生子,过平常人的一生。战争,让他们千里跋涉来到上海,捍卫国土,慷慨赴死,将英魂永远留在了遥远的异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湖南省凤凰县抗战伤亡官兵褒恤状况调查表》中,主要为128师将士,他们大多在18—30岁之间。枫泾嘉善一战,湘西凤凰城,几乎户户家家门前挂白幡,哀祭阵亡子弟的忠魂。
枫泾—嘉善阻击战是在淞沪会战失利情况下正面阻击日军的一场生死血战。中国军队寸土必争,有死无退,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血幕铜墙,牵制了日军进犯上海的力量,延缓了对南京的进攻速度,掩护了淞沪会战主力部队的撤退,为华东战场的战略防御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彰显了不屈的、打不垮的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为淞沪会战添上浩气长存的最后一笔,在近现代反侵略斗争和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不朽而悲壮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