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海伦·斯诺是第一个采访并报道陕甘宁边区的外国记者。1931年,海伦·斯诺来到中国,与埃德加·斯诺相识相恋,并于1932年结为伉俪。在旅居中国的10年间,海伦·斯诺参加并全程报道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10月在西安独家采访张学良将军,提前70天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的缘由;1937年4月,她冒着生命危险,摆脱6名国民党军警的严密监视,半夜翻越西京招待所的窗户,前往延安;在延安的4个半月里,她多次采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34位党的领袖和红军指战员;1937年底在上海提出“工合”的主张,1938年发起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为抗日军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物资支持;1941年回到美国后,她成立了支援中国工业合作社的协会,并担任常务副主席,为中国“工合”募捐资金。她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人民友好事业游说、呐喊、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海伦·斯诺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她是美国的著名作家、诗人、新闻记者和社会活动家,还是摄影师、历史学家,她是中国人民忠贞不渝的朋友,为新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在荣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国作家协会授予的第一个“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时,海伦·斯诺在致谢词中说,30年代她目睹和报道了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领导的中国革命。在过去的40年里,她一直关心着新中国的进步。由于它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创造了伟大成就,是令人鼓舞的。全世界都可以证明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一件好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有着它的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人民是聪明的勤劳的。她相信中国政府将会克服一切困难,带领人民取得更大的成功!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万里签发了她的获奖证书,并在人民大会堂以授奖的方式为海伦·斯诺庆祝生日,意义非同寻常,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尊敬。
安危先生是资深翻译家,斯诺研究专家,中国翻译协会的副会长,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他与海伦·斯诺有着长达19年的忘年交往,并开创了海伦·斯诺研究学科。他把从美国搜集到的有关海伦·斯诺与中国革命的文献、照片、实物等300余件捐赠给文物部门,并在1987年在西安创建永久性图片实物展览:“伟大的女性——海伦·斯诺在中国”。1986年夏天的一天,海伦·斯诺带着安危先生去北麦迪逊公墓,她指着她的墓地说——这才是我永久性的住所。安危笑着问:“当我不得不来这儿来看望你的时候,你期待我给你带些什么呢?”海伦·斯诺毫不犹豫地答道:“我希望是黄玫瑰,还有关于中国的好消息。”
安危先生1995年8月最后一次采访海伦·斯诺时,她的身体已经相当虚弱,躺在床上不能坐起来,她拉着安危的手不放,要他打开录音机把她的话录下来。在那次交谈中,海伦·斯诺多次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我爱中国,我爱中国人民,我希望中国越来越好。”她还希望安危先生和年轻一代,为促进中美之间的友谊,继续努力。
海伦·斯诺的一生,是追求真善美的一生,是为了人类进步与和平事业而奋斗的一生。她架起了一座连接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没有几个人能够像她那样,深入中国革命,记录中国革命。她一生撰写了64部著作,大部分内容与中国有关,如《70年代西行漫记》《我在中国的岁月》《延安采访录》《毛泽东的故乡》《中国为民主奠基》等。
回顾海伦·斯诺的感人故事,回望历史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感受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风范,深切地向包括海伦·斯诺在内的国际友人们慷慨奉献给理想、和平与自由的一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