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1月25日,毛泽东署名“润之”,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179期上,发表了题为《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内中一节,揭示了崇明上沙佃农饱受地主剥削、奋起反抗的经过,有时间、地点,有确切数字,还有生动情节,堪称详实。如此生动鲜活的农民运动素材,毛泽东是如何得知的呢?通过调查得来。
毛泽东
在广州农讲所调查农民现状,采访崇明学员
毛泽东调查的对象,是崇明人陆铁强、俞甫才。他俩1925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春,国民党江苏省党部负责人、中共党员侯绍裘安排他们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推行扶助农工政策,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习所由共产党人主持,第六期开始毛泽东任所长。
1926年5月3日,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327名学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其中江苏省10人。这届讲习所开设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25门课程,其中关于农民运动的共有8门,毛泽东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两门课,而“中国农民问题”是所有课程中授课时间最长的,共23个课时。他还组织编印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供学员们学习,并亲自写了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序言。
通过毛泽东等共产党员的教授,陆铁强与俞甫才懂得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以及农民运动的意义与作用,思想随之升华,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两人在讲习所明确了革命方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将全体学员按地区划分为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列出36个专题,每周开一两次调查会,让学员交流各地农村现状,诸如农民的痛苦、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以及田赋、租率、地主财富来源、业佃关系、抗租减租等等。毛泽东多次亲自参加调查会。一次江浙组座谈时,他给学员们出了个题目:有人说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农民没有多少痛苦,事实究竟怎样?你们最有发言权,说来听听。
毛泽东听取学员介绍各地情况(油画)
陆铁强举手发言,当自我介绍来自崇明县时,毛泽东问道,有传崇明上沙发生过佃农抗租暴动,真有这事?陆铁强作了肯定的回答,说那时自己还小,是听大人讲的,于是讲了经过。俞甫才跟着作了些补充。
毛泽东边听边记,不时饶有兴趣地提问。如农民所交地租的多少,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农民所受的苦难等。因他是湖南人,对崇明的“新沙”“沙田”“熟田”“面权”“底权”“步”等不甚清楚,所以有惑就问,务求明白。课后,毛泽东又约见陆铁强、俞甫才,继续采访。
阅览《崇明工作报告》,择要写进文章
1926年9月11日,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学员们分赴各地。上级党组织任命陆铁强、俞甫才为特派员,回崇明领导农民运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两人于9月23日回到崇明后,先在北义乡活动,因当地自耕农多,经济尚可,奔走串联月余,只组织了一个30余人的乡农民协会。
后传来消息,佃农众多的上沙,因天灾严重,粮棉减产,地主强按旧例收租,激起民怨。陆铁强、俞甫才于10月下旬赶往上沙,访贫问苦,宣讲国共合作北伐胜利,号召团结起来组织农会抗租减租,得到民众响应。不久,陆铁强、俞甫才向中共江浙区委递交了《崇明工作报告》,汇报了崇明不合理的田制、佃农遭受的剥削、民国十年的抗租暴动,以及今年大灾地主逼租、农民恨地主愈深、纷纷申请加入农民协会等情况。
毛泽东撰写的《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
11月间,毛泽东正拟撰写《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看到陆铁强、俞甫才的《崇明工作报告》,视为难得的素材。他将报告中的材料,及在广州采访两人所得的内容,加以整理,作为江浙地区的典型例子,写进《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刊登在11月25日出版的第179期《向导》上。
列举事实揭露:“此地地主剥削佃农非常厉害”
毛泽东文章的开头,便指出了人们的一个误区,并加以否定:“都以为江浙两省乃太平富庶之区,农民并无多大痛苦”;“实际情形与悬想完全相反,江浙农民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种太平富庶无多痛苦的农民。”
接着,毛泽东公开了调查得来的“各县具体事实”,把崇明列为第一个县:“崇明,长江口之一岛,岛之全域为崇明县,均长江泥沙沉淀冲积而成。岛之四周年涨新沙,因此沙田甚多,佃农甚多。”
佃农,指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的农民。当时崇明上沙已有10万多人口,租种地主土地养家糊口的佃农占了九成以上。毛泽东通过向陆铁祥、俞甫才调查知道,“此地地主剥削佃农非常厉害”,文章中列举了种种事实:“这种田完全是新涨的沙田,农民逐渐替他们经营成熟。成熟后,地主管田底所有权,农民管田面的权。”田底所有权,指产权;田面的权,又叫面权,是农民交租后在土地上耕种的权利。“每千步田要纳保证金五十元。”步,崇明地区特殊的土地面积计量,1千步合4亩。“每年耕种所用人工、肥料、农具、种子等均归农民自备。”“秋收后每千步田要纳租谷五百斤甚至五百斤以上。”“地主到农民家里的时候,农民要请他吃好酒饭,不然便难免加租。”“收租的秤,大概都在二十两以上。农民如稍反抗,马上送县究办。”“农民若今年欠了五元租,明年就要你还十元二十元,又不得不还。”因不堪地主的残酷剥削压榨,“农民之破产者年年有之”。
报道崇明佃农抗租暴动,预言“暴动又将发生”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毛泽东继续公开他的调查材料:
“此地农民曾在民国十一年起了一个暴动,并没有什么赤党过激党煽动他们,他们自己成群的起来打毁警察局,割去地主陶某的耳朵,并大闹县署要求减租。”
毛泽东讲授革命理论(油画)
1922年11月13日早上,万余佃农扛着扁担,浩浩荡荡朝县城开进,兵分三路汇合在县衙前,他们摇晃着霉烂的棉铃与出了芽的稻穗,高呼口号:“荒年减租!”“减租救命!”
县知事最终答应了全部条件,一一记录在案。又在农民代表们的坚持下,出衙宣读了一遍。佃农们欢呼:这是崇明有史以来县官第一次向农民屈服!但胜利成果很快被葬送,毛泽东写道:“后因团结不固,首领被捕,以致失败。”
毛泽东笔锋一转:“今年江苏遭了普遍的旱灾,田亩减收,上沙地方每千步田农民只收谷三四百斤,而地主缴租却坚持要照旧例缴五百斤。地主且以《佃业维持会议决》以欺农民,于是农民恨地主愈深。”他从《崇明工作报告》得悉,在共产党人领导下,正筹组县农民协会,现已有近万人参加,因而他预言:“暴动又将发生了。”
果然,在共产党领导下,崇明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