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86年前,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写下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即“第一,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第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第四,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第五,群众的模范;第六,学习”。这篇文章最初刊登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72期上,1943年被中共中央列入22篇全党必读的整风文献,成为指导党的建设的重要文献。
1939年5月30日,陈云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上发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文中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六个标准,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共产党员标准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图为根据地出版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各种单行本
在庆祝建党104周年之际,从“如何对待组织、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对待个人”三个视角重温学习这篇经典佳作,深刻领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袖风范、精神品质,对加强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如何对待组织?
树立三个“观”,对党绝对忠诚
延安时期,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党员数量短期内剧增,党员的成分和思想状况变得更为复杂,有的党员为个人利益考虑过多,为组织考虑较少,丢掉了入党的初心、淡化了党员的本色;有的党员党性不纯、政治觉悟不高等,这使得对新党员的教育变得紧迫起来,也反映了党的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陈云在文中以共产党员的前四条标准作为解决之策,从党员如何对待组织的视角看,要求树立三个“观”,对党绝对忠诚。
1937年12月9日至14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增补陈云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决定由陈云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图为陈云在延安
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思想深处回答“为了谁”,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二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从行动上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三是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从纪律上落实底线要求,在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的同时,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绝对不允许用雇佣劳动的态度对付党的工作。陈云当时经常到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讲党课,多次讲到这个问题,部分学员回忆说,“在党校学习,印象最深的是听陈云同志讲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从中央层面通报的典型案例看,性质极为严重,影响极为恶劣,教训极为惨痛,反映了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极不重视、政治上极不清醒,其实质就是对党不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始终坚持和做到对党心无旁骛、毫无折扣、百分之百的忠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持和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不动摇。
2如何对待群众?
提升三种“力”,做群众的模范
陈云在文中提出共产党员的第五条标准是做“群众的模范”。回顾陈云伟大光辉的一生,从革命到建设,奉献一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真真切切地做到群众的模范。陈云一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已,他常告诫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无论你到哪里工作,都要记住一条,就是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动。国家今天不查,明天不查,早晚都要查的。记住这一条,你就不会犯错误。”
陈云(左三)同邓小平等人在延安合影
陈云还给家人订下“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从党员如何对待群众的视角看,要提升三种“力”,才能做好群众的模范。一是与群众的共情力,设身处地体察民意,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牢记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二是做给群众看的示范力,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挺得出、危难之际豁得出;三是带着群众干的号召力,在群众中能很好发挥思想引领、组织动员、团结凝聚的作用。
陈云的一生,鲜活体现了做群众模范的三个“力”,既是群众的模范,也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良好的风范,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陈云说,“历来的经验证明,只有党与群众密切的联系着,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核心的时候,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那个支部才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他要求各地党组织“要经常了解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当前,做群众的模范,其实质就是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关键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服务能力。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党员主动干,带着群众干,解民生急难愁盼,让群众幸福感触手可及。
3如何对待自己?修好三门
“课”,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
陈云在文中提出共产党员的第六条标准是“学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1939年12月,陈云专门写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文,指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并提出了开展学习的具体方法。从党员如何对待自己的视角看,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修好三门“课”,不断提升自己,才符合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
一是“自我认知”的自修课,就是要端正“甘当小学生”的学习态度。陈云经常用毛泽东的话提醒大家,共产党员“每天都是民众的老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他在文中指出:“我觉得对于学习的意义认识得够不够,是决定我们能否下决心学习的关键。”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要多学习,只有多学习,才能有进步。”
陈云虽然只上过小学,但却酷爱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提倡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说陈云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当前,很多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分析时都会提到“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学习”“重业务轻学习”等问题,实际上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作为共产党员,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吾日三省吾身,挤出时间学习,是基本标准和应有的态度。
二是“学习方法”的常修课,就是要掌握“小组讨论”和“融会贯通”的有效方法。陈云很讲究学习的方法,他说,“读书最好有几个小组,几个人在一起讨论,可以互相启发,程度低的还可以得到程度高的同志的帮助。”“读书要做笔记,这有两个好处,一是让你多读几次,二是逼着你聚精会神,认真思索,使你了解深刻些,而不像随便看过去那样模模糊糊。”“要读就读懂,不要一知半解”,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研讨交流、难题会诊、实践感悟等方式把疑点困惑弄清楚学透彻,达到融会贯通。
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他在部内组织了一个六人学习小组,重点学习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前后坚持了5年。王鹤寿回忆说:“陈云同志当时既是中央组织部部长,又要参加中央政治局各种会议和工作,当然是小组成员中最忙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欠读一章一段。”
1939年6月,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出席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建校三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右四为陈云)
陈云还组建“家庭学习小组”,邀请夫人于若木和子女、亲戚一起学习,方法是先自学,然后集中讨论、提出疑问,交流学习心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毛泽东、陈云等倡导下延安兴起读书热潮,强调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学用结合,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是“联系实际”的必修课,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15字诀”的学习哲学。在延安读书运动之后,陈云提出关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的著名论述,也就是后来概括的“实事求是15字诀”。这15字诀既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依靠调查研究、重在解决问题。
1943年3月在枣园,陈云研读了毛泽东的大量著作,认为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陈云提炼出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是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1961年6月27日—7月11日,按照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陈云选择到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做调查研究。其间,他吃住在农民家里,听取公社党委两次汇报,召开有干部和社员参加的10次座谈会,并多次到农民家中访问,围绕调研的10个问题和结论,组织周边县乡负责人座谈,把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撰写的3个调查报告,对落实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业困难产生了积极影响。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学习的基本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认为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大力开展“四下基层”“四不两直”学习调研,切实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弄清楚基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干字当头,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陈云说:“只有具备以上的六个条件,才不愧称为一个良好的共产党员,才不致玷污了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党员的称号。”新时代新征程中,每一名党员应重温这“六条标准”,对照党章,增强党员意识,锤炼党性修养,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