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26年的上海市嘉定一中(原嘉定县立中学),近百年历史中有个关键时间点:1949年5月13日,为嘉定的解放日。
站在当年的嘉定县立中学校园内,遥想《五月十三》庆祝嘉定解放的歌曲在这里唱响。这首歌由县中党支部及进步师生们在5月13日凌晨“集体激情创作”,之后,迅速传唱嘉定全城。
红色,在曙光前凝聚
寻找历史上的嘉定区第一中学(原嘉定县立中学)原址,寻到了今天的嘉定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紧靠嘉定城中心的北大街271号,校门清水灰墙,校徽正圆,篆体“嘉”字鲜黄,红色衬底,一排镌刻的白字校名笔力遒健。
陪我来此的,是嘉定一中的退休老师刘建一,新中国同龄人。
我们站在曾经的嘉定一中宽阔的和平楼二楼上。
有校友忆及,1947年秋入嘉定县中读书,该校原有校舍,大部分毁于日军炮火,已无法完全在原校址上正常教学,困窘败相。其时校本部教室有限,仅供高中学生上课,初一年级新生,则在北城门外的纪念村上学,初二、初三学生在校本部的北面火神庙上课。初一学生上学前,要将中饭带到校本部交校工蒸煮,中午从纪念村回到校本部吃饭,再返回纪念村上课。冬日寒风中行走,手脚耳朵大多生了冻疮。而初二、初三学生在火神庙上课,庙宇破旧,戏台朝北,寒冷异常。
再查阅,1948年11月学校上报呈文载:“本年度第一学期开学以来,瞬已三月,添建计划尚在审核之中,而添设之学级尚无固定之教室;百数十寄宿新生,尚无固定之住所,晚间仍权处于教室之内。际此时令入冬,气候转寒,其于学生健康受损,责任綦重。”
便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校内孕育星星之火。
1947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在上海展开。上海地下党组织果断出手,掩护、隐蔽学生运动中的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撤至郊区,同时帮助郊区开展党的工作。是年9月,复旦学生李立群、潘仁爱、孙价三位中共党员,及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开除的进步学生张烨宇,潜至嘉定县立中学当教师。
此后,校内成立了嘉定城区学校最早的一个基层地下党组织——中共嘉定县立中学支部,并发展张烨宇及青年教师翟彦章等入党。在严格的组织纪律下,党员们分工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并建立了“文友会”,向进步师生介绍阅读革命书籍报刊,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群众》《新华日报》等,让学生通过活动,结合现实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此外,党员教师们还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情况,尽管他们自己的经济也很困难,每月工资5斗米,而物价天天涨,但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有位朱姓学生交不起饭钱,翟彦章就借给他3斗米。这样做的结果,师生和睦胜过一个大家庭,学生有思想问题,主动向教师请教,党员教师们,在学生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应变会”紧急开展护校行动
1982出生的闵磊,是现在嘉定一中附小的校长。他说,从2015年始,嘉定一中附小正式承继嘉定一中(原嘉定县立中学)的全部物理所在地,将沉甸甸的历史一并继承。而今,校内一所所历史老建筑渐渐淡出视线,但学校中有三棵百年巨树,始终见证了老县中的变幻风云——
一棵,是雪松,枝干遒劲、枝叶伸展茂盛,今日还荫蔽着庄重典雅深具历史感的和平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两棵,是广玉兰,居校中央,高大蓬勃,树叶油墨晶亮,在其周围,教学新楼幢幢。
20世纪70年代 嘉定第一中学校门
回溯历史,当年即将迎来解放的日子,进步师生在校党支部领导下,紧急开展护校行动,保护的是什么?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嘉定城内,到处是国民党的溃败队伍,整个嘉定,一派动荡不安的景象。
为迎接解放,稳定学校正常秩序,维护师生安全,保护校内财产,防止国民党政府撤退时搞破坏,在县中党支部领导下,校内秘密成立了“应变会”,开展护校斗争。“应变会”成员由近十位党员及诸多进步学生组成,并成立了主要由男生组成的巡逻队,以童子军的长短军棍为武器,在夜间值班巡逻,护校的重要地方,如仓库、伙房、图书室、仪器室等等。
当时,受师生牵挂的还有刚建成使用的崭新的“锦生堂”。
锦生堂旧照
该建筑为家境殷实又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校友宣宝濂慷慨捐助,以其父宣锦生的名字命名。建筑为一幢混合结构的二层楼房,正对北大街学校大门口,高敞翘檐,引人注目。锦生堂一楼为宽敞的大厅,水磨石地面;二楼是木质地板,用砖墙和板壁分隔成若干间教室,主要用作实验室、办公室等。
县中的护校活动,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和不安。有特务白天跟踪进步教师,夜里伏墙根偷听,甚至向学校方向开枪射击。一时间阴云密布,恐怖气氛笼罩嘉定县中。经党支部研究决定,改变了斗争方式,对外宣布取消巡逻,内部采取分散人员、定点定线、秘密活动的方式,继续加强护校斗争。
《五月十三》,一日唱遍嘉定城
1949年5月12日白天,嘉定城内还“风雨欲来”。岂料12日夜晚,面对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狼狈逃窜净尽。5月13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第二十八军,从嘉定西门、北门进入嘉定县城。
解放啦!
县中党支部和进步师生们在5月13日凌晨迅速开展行动,组织大家欢迎解放军入城,庆祝胜利。开会讨论间,有人提出:“我们编一支欢庆解放的歌曲怎么样?”
一致拍手称好。
但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急就章”一首迎接胜利解放的歌曲,太难了。有人提出,有没有在作曲上“拿来”的可能?学生周平说,他有嘉定中光中学1937年毕业生校刊《基阵》的歌曲特辑《大地之风》,看看其中有没有合适的曲子?歌曲特辑交给了张烨宇,大家一起选,遂看中了一首绥远民歌《彩虹妹妹》的曲谱,自由,欢快,热烈——一致通过。
你一言,我一语,在笑声朗朗的欢快气氛中,集体填下字词。音乐教师沈洪文则一词一句、一节一拍地精心琢磨,执笔记录创作。最后定下了特别的歌名:《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嘿哟嘿哟!人民军队,嘿哟嘿哟!浩浩荡荡,嘿哟嘿哟!开进城呀,嘿哟嘿哟!反动军队,嘿哟嘿哟!听见风声,嘿哟嘿哟!夹了尾巴,嘿哟嘿哟!溜出城呀!嘿哟嘿哟!五月十三,嘿哟嘿哟!嘉定解放,嘿哟嘿哟!我们人民,嘿哟嘿哟!真开心呀,嘿哟嘿哟!从此以后,嘿哟嘿哟!人民翻身,嘿哟嘿哟!我们就是,嘿哟嘿哟!真主人呀,嘿哟嘿哟!”
这首庆祝嘉定解放的歌曲《五月十三》,先在县立中学,由沈洪文老师教在场的师生们一起学唱,学唱之后,大家走上了嘉定街头,纵声而歌。很快,在各中小学以及居民中传唱开来。
解放的歌,永志不忘
今天的嘉定一中附小校园内,交叠着历史。
她是许多年前饱经风霜的嘉定县中,她也是曾经多少学子憧憬的嘉定一中,但如今又是整个校园现代感强烈的嘉定一中附属小学。当年唱响《五月十三》迎解放的老建筑虽已不存在,但嘉定一中的校训精神,依旧在嘉定一中附小留存:“追踪前哲,认识时代”。
之后,我随刘建一到现在的嘉定区第一中学校园。我们驾车驶上嘉定北大街,转至嘉定环城路,再转至嘉行公路,车程2.5公里,一路开阔,耗时仅7分钟——嘉定一中到了,嘉行公路701号。
一座完全现代化的高级中学,教学大楼——勤业楼庄重、宽敞、典雅,一句深含意蕴的核心语悬于楼中:“办一所安静、丰富而卓越的学校”。一座座教学楼宇被赋予期待的名称:博闻楼、致远楼、格物楼、怀德楼。阔大的图书馆静谧,学生动手动脑的场所叫“思维广场”。嘉定一中为上海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占地面积162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一所高标准的花园式学校。“嘉言懿行,一以贯之”,是嘉定一中现在的校训。
今日嘉定第一中学校园
刘建一带我走进学校的档案室,给我一本学校几年前精心编著的几十万字的《鉴史创新》,记载着有近百年历史的嘉定一中走过的风风雨雨。
他深情而言:“1949年5月13日,是嘉定一中承前启后最值得纪念的日子;那首久远的《五月十三》解放的歌,永志不忘,激励一代代嘉定一中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