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海回眸 > 正文

陈鹤琴与抗战时期上海难民教育

2025-09-26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陈一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不由回想起88年前淞沪抗战爆发后我的父亲陈鹤琴(时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推动难民事业的经历。

图片 (6).jpg

陈鹤琴

赵朴初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题为《茅屋济济教多士》,概括了父亲在抗战时期的历史贡献。

艰难风雨忆畴昔,茅屋济济教多士。

汉语拉丁新发硎,抗战图强增利器。

口碑载颂满人寰,手泽长垂富巨篇。

万里寻馨发兰桂,应无遗憾到重泉。

救助难民培育难童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数十万难民涌入租界。他们露宿街头,生活无着。据该年10月初统计,全市难民不下130万人,拥入租界最高峰时达70万人次,仅在租界越界区和南市安全区,难民人数就约有30万。在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和各慈善团体努力推动下,大批难民收容所和难民教育机构成立。

图片.jpg

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大量难民涌入租界

1938年初,陈鹤琴担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简称慈联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刘湛恩(沪江大学校长)任副主任,赵朴初、陈望道、陈选善、韦悫任委员,朱启銮为教育组组长,并聘请朱启銮、周克、丁瑜、杨昌镛、吴宝龄等5人组成巡视组,指导各收容所难民教育。

图片 (1).jpg

难童学校

据中共党员周克回忆:1937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成立难民工作委员会。1938年兄长朱启銮和我先后担任难民工委的领导工作(对外正式身份未公开),我们和陈鹤琴、赵朴初、刘湛恩及教育委员会密切合作,积极支持和参与他们在难民收容所的儿童和成人中开展的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和抗日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初步计划,内容包括(1)儿童教育;(2)成人教育;(3)职业教育。陈鹤琴主持编写了一整套教材,在各难民收容所儿童读书班广泛使用。在他的倡导下,许多难民收容所还开展难民生产自救,改善难民生活,如织袜、织麻袋,开办儿童玩具工厂等。

在上海国际救济会与饶家驹神父合作

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有一份珍贵的档案史料,即1938年刊布的《上海国际救济会六个月工作报告》。其第五章“难民教育”中记载“本会教育工作属于本会行政之一部分,设置一教育组主持之,请由陈鹤琴先生为主任,办理所属六收容所之难民教育事宜。”这份历史文献中的“上海国际救济会组织系统”示意图显示陈鹤琴与时任南市难民区华洋义赈会会长、国际红十字难民救济委员会负责人的饶家驹神父系同事。

图片 (2).jpg

陈鹤琴编写的《民众课本》

当时,陈鹤琴与饶家驹合作,以国际救济会名义在震旦大学操场的难民营内,设有一所难童“国际中学”。100名男女学生分设两个班,陈鹤琴担任名誉校长。作家艾明之回忆:我12岁进了难民所,白天在旅馆门口擦皮鞋,穿街走巷做报童,后考入难童国际中学,校长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他亲自给我们上课。关于这所国际中学,《饶家驹安全区——战时上海难民》一书作者阮玛霞女士提供的影像资料中,曾有过鲜活生动的纪录。

图片 (3).jpg

难民工厂

陈鹤琴担任国际救济会教育组负责人期间,上海教育界、文化界、慈善界著名人士如陈望道、刘湛恩、赵朴初、陈选善、韦捧丹(韦悫)、黄定慧、姚惠泉、何清儒、陆高谊等都给予大力支持。饶家驹对陈鹤琴主持的难民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配合。

积极推动抗日救亡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陈鹤琴发起组织“儿童保育会”,并被推选为理事长。他还创办报童学校,聘中共党员朱泽甫为校长。当时很多报童住在收容所,他们平时在街头卖报认识许多苦孩子,于是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开展学习。1938年春,报童学校已如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办起来,从外滩到静安寺,从杨树浦到曹家渡,陈鹤琴因地制宣,分点设校,陆续办起10所报童学校,吸收了3000多名报童。这些学生后来一部分转入慈联中学,他们中不少人参加了新四军。

图片 (4).jpg

工华难民收容所第一批24名青少年参加新四军前合影

当时难民教育不仅注重教育和培养难民的谋生本领,还向他们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在中共上海地方组织推动下,陈鹤琴发起组织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先后在全市各区办起11所夜校,吸收工人、失学青年和家庭妇女入学,夜校共办5期,总共约有5000余名学生接受救亡教育,这是一支坚持战斗在“孤岛”上的文化队伍。

时任国际第一难民收容所副干事的共产党员潘大成回忆:在中共党支部的领导下,该所在组织难民参加劳动生产、对难民进行语文、算术与急救常识等基础知识的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际救济会教育组负责人陈鹤琴的支持下,该所先后办了一至六年级的小学、一年级的中学和无线电通信训练班。名义上是培养难童一技之长,谋取生活出路,其实是为抗日根据地培养报务人员。收容所党支部还以遣返难民回乡为名,输送一部分人到浙江、苏北等地打游击,一部分人到皖南参加新四军。

图片 (5).jpg

第一批参加新四军的700余名难民在“新京”号轮船上

在发展党的组织方面,受到掩护的难民工委在难民及工作人员中先后发展党员300多人,建立党支部20多个。有相当一批党员骨干,如曹荻秋、陈国栋、韩念龙、刘述周等都在难民收容所工作过。

时光飞逝,往事如昨。转眼父亲离世已有43个年头了,但他在抗战烽火中为难民事业所作的贡献,依然烛照后人,鼓舞今天的新一代牢记历史,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