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海回眸 > 正文

110年前的这个月,19岁梅兰芳赴沪首演,43年间为抗日蓄须明志难舍戏台

2023-11-2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3.jpg

整整110年前的1913年,对于梅兰芳与上海人而言,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那一年的11月,19岁的梅兰芳跟随名角王凤卿,应“丹桂第一台”经理许少卿之邀,第一次赴沪登台,唱念做打舞俱全。3天演出,誉满春申,红遍南北,梅兰芳也与上海结下一生之缘。至1926年,天蟾舞台的前身——大新舞台新建启幕,梅兰芳与王凤卿又登台献艺合演《御碑亭》。

4.jpg

梅兰芳时装定妆照,初次至上海摄于新民像馆。

在梅兰芳(1894-1961)第一次赴沪演出110周年之际,梅兰芳纪念馆、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在本月至明年2月联合主办“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系列纪念活动,海内外同道在上大进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穿越百年时空,共同追寻梅兰芳那一世纪的梨园身影。

5.jpg

梅兰芳在上海沪西俱乐部打高尔夫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从1913年起,从丹桂第一台、天蟾舞台、兰心大戏院到荣记大舞台等,从时装戏、古装新戏、抗战戏到《穆柯寨》、《嫦娥奔月》、《生死恨》等,直至1956年的10月9日,62岁的梅兰芳最后一次在沪演出,结束了他在上海滩40余年的舞台生涯。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品味的经典画面或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6.jpg

梅兰芳在上海游览公园时头戴礼帽、身穿大衣。

根据梅兰芳首次赴沪演出时的戏单或广告,其票价不菲。这场的特别包厢和特别官厅都卖一元二角,在当时可以买到两斗米。1913年至1914年间,梅兰芳两次在丹桂登台,均大获成功。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恰逢京剧改良运动兴盛,摩登的上海也激发了梅兰芳改革京剧的想法。

7.jpg

梅兰芳着长袍坎肩,21岁第二次赴沪在新民照相馆拍摄。

“我觉得当时上海舞台上一切,都在进化,已经开始冲着新的方向迈步朝前走了。”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这短短五十几天在上海的逗留,对我后来的舞台生活,是起了极大的作用的。”1916年10月,梅兰芳第三次抵沪。受上海新思潮影响创排的古装新戏、时装新戏、穿旧戏装的戏以及昆曲,一一呈现在天蟾舞台。

8.jpg

梅兰芳在上海与姚玉芙等8人合影(1920年4月)

九江路上,老天蟾舞台曾是上海最大最著名的京剧剧场,最多时能容纳4000名左右观众,也是梅兰芳在上海演出最多的剧场,形成“京角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其中,古装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极受上海观众欢迎,演出次数占到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的四分之一。

9.jpg

梅兰芳在沪寓所作画。

“九一八事变”之后,1932年春日本侵略者逼近山海关,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1933年6月16日,为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梅兰芳等人编演《抗金兵》,在天蟾舞台首演。林树森、姜妙香、金少山、萧长华等众多名家齐上阵,全剧登场的演员共达60多人。

10.jpg

《梅兰芳沪上演出掠影》剧照。

1934年5月11日《申报》登出广告《生死恨》,这是梅兰芳在“承华社”时期继《抗金兵》之后的又一部抗战剧,借金兵入宋斥日军侵华。14年后,《生死恨》从舞台搬上银幕,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片。这部影片也历史性地选择了上海,选择了梅兰芳。

11.jpg

梅兰芳在上海参加联华影片公司欢宴会。

令人无法忘却的是,全面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告别舞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那年11月梅兰芳重回舞台。“抗战胜利之初,观众因为有八年没有见着我了,很想看我的表演。我离开了观众很久,也想在台上跟他们见面。”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梅兰芳回忆起,“正巧姜妙香和俞振飞两位都在上海,加上仙霓社全班演员,就在美琪大戏院表演了一期昆曲。”上海观众与梅兰芳久别重逢的首次营业演了10天,轰动一时。

12.jpg

梅兰芳蓄须。

从抗战烽烟起,至1948年间,除固定搭档外,梅兰芳还与荀慧生、杨小楼、马连良等多位戏曲名家同台,为海上菊坛留下精彩纷呈的镜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时,为昆曲保存社筹款,梅兰芳、俞振飞在新光大戏院首度合作,一曲《游园惊梦》四座惊艳。1936年,电影大师卓别林还与梅兰芳、蝴蝶在新光大戏院观看马连良演出。

13.jpg

“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

专家认为,昆曲是梅兰芳不可或缺的艺术养分,他创排的古装戏和时装戏也深受昆曲无动不舞的影响。梅兰芳还向俞振飞学习“橄榄腔”唱法,并凭借对昆曲的深入研究和领悟,成功地将昆曲的艺术精髓融入梅派表演艺术中。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称,昆曲的身段,是复杂而美观的。“可以供我们取材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认为昆曲有表演的价值,是想把它的身段,尽量利用在京戏里面。”

14.jpg

梅兰芳与矿工陈荣合影。

曾名文明大舞台、荣记大舞台的人民大舞台,是梅兰芳在上海最后演出之地。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京剧演出场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演出最多的剧院。1950年代,从《宇宙锋》《洛神》到《贵妃醉酒》,梅兰芳曾三度率剧团献演于人民大舞台。1962年,郭沫若《咏梅诗》云:“漫夸疏影爱横斜,铁骨凌寒笑腐鸦。沥血唤回春满地,天南海北吐芳华。仙姿香韵领群芳,燕翦莺簧共绕梁。敢信神州春永在,拼将碧血化宫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