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海回眸 > 正文

“抗日斗争中的一支小生力军”

2025-08-0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雷册渊 吴晓彤

1.jpg

童子军从前线抢救伤员。资料照片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他们是这样一群特殊而鲜为人知的人:在原本应该无忧无虑、学习成长的年纪,在爱国主义和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他们拿起武器奋起抗争,用稚嫩的肩膀扛起责任,保家卫国。他们就是以中国童子军为代表的青少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与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共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小生力军”——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展”》。

震惊世界的照片背后

1937年8月28日16时,16架日军飞机轰炸上海南火车站。彼时供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王小亭,在战火中看到一个满身血迹的幼童坐在废墟上嚎啕大哭,立即用仅剩的胶片记录下了这个镜头。

照片一经发表,震惊中外,各国纷纷谴责日本的暴虐行径,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反战浪潮,更唤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照片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一群值得铭记的人。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提供的资料中,还有当时与照片一同拍下的一段珍贵影像——几名男子相继抱起站台上嚎啕大哭的幼童,其他一些人不断在废墟中搜救其他伤员。在王小亭拍摄的另一张照片中,幼童躺在担架上,图片说明写着“这个幼童被一位中国童子军接过来并在站台上急救”。

被血泪唤醒的青少年

1932年1月与1937年8月,先后爆发了两次淞沪抗战,战况惨烈,震惊中外。当时,中国的广大青少年目睹了日军的疯狂入侵、残暴杀戮,这些场面深深震撼了他们的灵魂。

当时有抗战歌曲唱道:“在抗战的炮火中长大,锻炼成坚强的小英雄”“谁说我们年纪小,万恶的敌人要靠我们来打倒”……讲述抗战故事的电影《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也曾在那个年代深深鼓舞过中华儿女,对动员人民奋起抗日发挥了作用。

在筹备展览时,有个疑问始终困扰着策展人曲秋香:“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应该像现在的青少年一样平安、快乐地长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坚韧不拔地坚持到抗战胜利?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抗战书刊、歌曲和电影中的英雄故事吗?”直到她读到了这样一段故事——

当时一位青年以《祖国的青年们,起来!》为题的日记,记述了日本轰炸上海后的一个大雨天,他的同学小张突然冒雨来找他的事。小张父母兄弟惨遭日军杀戮,他说自己现在是丧家之犬,但并不为这件事情而伤感悲观。小张当晚就和老李到北方去,用血和肉去争取幸福的未来,把中国从苦难中救出。在日记中,这位青年继续写道:“正因为被一件件赤裸裸的血的事实,不断地刺激着他们的意识,挑拨着蕴藏在他胸中愤怒的烈焰。我的同学,小张他就是一个。跟着抗战的深入,民众的武装,他的脑袋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被武装起来了。”

“这段话清晰地给了我一个答案,表明那个时期的青少年是怎样因为国仇家恨,因为那些血和泪,激起他们高昂的斗志。这也是他们投身抗日,坚守到最后胜利的最根本的力量。”曲秋香说。

最年轻的新鲜血液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市商会社会童子军团迅速集合,投入抢救难民、救护伤兵和运送前线物资的斗争中。1月31日,罗云祥、应文达、毛征祥、鲍振武四名童子军牺牲。他们出发时,均按规定臂缠红十字会标志的袖章,手执红十字会旗帜。但日寇公然践踏红十字会国际公约,残暴地将他们杀害,并且毁尸灭迹,掩盖罪责。上海举行了各界追悼童子军四烈士大会。上海市商会在会所庭院中建立四烈士纪念碑,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为碑题词“为国牺牲”。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上海成立了童子军战时服务团,上海也逐步成为全国童子军活动的中心,并影响全国。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童子军总会出台了《全国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全国童子军从此走上战场,成为正面战场上最年轻的新鲜血液。

1937年9月,一群8岁至15岁的难童成立了孩子剧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演出。1938年1月,孩子剧团抵达武汉。周恩来在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后,动情地说道:“儿童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是抗日斗争中的一支小生力军。”

“我们今天挖掘和回顾童子军的历史,就是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弘扬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原处长徐国梁总结道,“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在遇到困难、挑战时,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