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等进行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
为宣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推动全国和平民主运动发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重庆谈判”真相,中共上海地方党组织迅速编印出版《毛泽东在重庆》。同年11月,该书同时出现在上海市中心的大世界、八仙桥、黄金大戏院,以及沪东、沪西、南市、闸北的街头书报摊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毛泽东在重庆》封面
《毛泽东在重庆》是一本32开本、72页、5万多字的小册子。封面左方,以红色美术字体自上而下竖印“毛泽东在重庆”书名;右下方是象征胜利、和平、合作的红色圆圈握手图案;图案下面,以红色字体分两排从右至左印刷“爱泼斯坦等著”“合众出版社刊行”字样。封二是毛泽东乘飞机到达重庆时的两幅照片,一幅是美国大使赫尔利陪同毛泽东抵达重庆时的合影,一幅是毛泽东走下飞机时的场景。版权页上,分别印有“著者爱泼斯坦等”“出版者合众出版社”“定价一百五十元”“经售处各书店报摊”“版权所有”“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上海初版”等字样。
《毛泽东在重庆》版权页
《毛泽东在重庆》共收录9篇文章,分别为美国记者爱泼斯坦和福尔曼参加外国记者团访问延安后所写的《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访问毛泽东》、英国记者斯坦因的《毛泽东会见记》、著名报人赵超构的《毛泽东先生访问记》、孔照恺的《毛泽东先生访问记》、《大公报》记者彭子冈的《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新华日报》的特写《中苏文协庆祝会上的毛泽东》、萧三的《毛泽东的初期革命活动》、柳六文的《我所知道的毛泽东先生二三事》等通讯报道。
《毛泽东在重庆》扉页
爱泼斯坦在《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写道:“毛泽东是我们这世纪的伟大人物之一。我并不觉得这话说错,凡是见过他的人,包括政治立场上完全反对他的人在内,都有同样的印象。”
毛泽东在周恩来等陪同下赴重庆谈判
赵超构在《毛泽东先生访问记》中评价道:“毛泽东是一个最能熟悉中国历史传统的共产党行动家”,“在过去所有的共产党领袖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原版翻印共产党理论,却不知道怎样活用到中国社会来。在以农民占大多数的中国社会,这种作风的不受欢迎,是无可避免的。毛泽东则不然,他精通共产党理论,同时熟悉中国历史。”
“双十协定”文本
柳六文的《我所知道的毛泽东先生二三事》,站在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说:“毛泽东先生为了国际未来的安全,为了国内的和平、民主、团结来到了重庆,这消息对我这小小的公务员真是有说不尽的兴奋和快乐。”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住地——桂园
《大公报》著名女记者彭子冈的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以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真实还原了“毛泽东到重庆”的历史事件。文中有一段写道:“毛泽东先生,52岁了,灰色通草帽,灰蓝色的中山装,蓄发,似乎与惯常见过的肖像相似,身材中上,衣服宽大的很,这个在九年前经过四川边境的人,今天踏到了抗战首都的土地。……‘很感谢’,他几乎是用陕北口音说这三个字,当记者与他握手时,他仍在重复这三个字。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当毛泽东在张公馆下榻后,作者又写道:“毛先生宽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的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很生疏。”以细致、生动的笔墨,描绘出一个与奢华官场生活格格不入、完全迥异于国民党作风的共产党领袖形象,展现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令读者由衷地生发出敬意和好感。后来,世人将彭子冈的《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与作家方纪追述延安各界在清凉山机场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送行的著名散文《挥手之间》,誉为“合璧”,并称“姊妹”。
重庆谈判后,毛泽东返回延安,张澜(左一)与邵力子(左二)、郭沫若(左三)、傅学文(左四)、张治中(左五)等人到机场送行
《毛泽东在重庆》编印后,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初版3000册即告售罄,随后又加印2000册,在上海各书报摊又一售而尽,深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