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典,原名刘鸿梁,1922年出生于辽宁旅顺,1947年初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在隐蔽战线默默奉献的“红色特工”,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革命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
1943年的刘光典
筹建华石公司情报站
刘光典早年活跃于北平、上海两地,频繁穿梭于东北、山西、内蒙之间,经营着医药生意。年仅24岁的他,手握哈尔滨铁道工学院与北平辅仁大学双学位,精通英语、日语,在医药界已是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国共内战爆发后,中共急需能胜任隐蔽战线工作的忠诚战士。中共情报人员洪国式发现刘光典有文化,为人机警诚实,便向他宣传革命的道理。刘光典在党的教育、同志的帮助下认识到,年轻人不能只为个人幸福奋斗。由此,他毅然做出人生选择:参加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战士。1947年初,他成为中共东北社会部大连情报处的一名交通员。
参加革命后,刘光典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到上海筹建中共情报站“华石公司”。情报站筹备初期,中共革命工作经费有限,许多工作进展艰难。面对困境,刘光典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拿出黄金10两、美元1000元来支持革命工作,如以当时金价30美元折合1两黄金计价,这1000美元就折合30多两黄金。一年多里,刘光典借助“华石公司”的掩护,在上海将东北农产品销往内地,并采购药材等急需物资运往东北解放区。他多次冒险,将上海同志们收集的情报送至大连情报处。
刘光典临刑前的照片
香烟盒中的情报
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后,刘光典被调回沈阳。他在沈阳太原街31号开设“福生药店”,以中西药房为掩护,投身辽沈战役情报工作。而后,组织上命令洪国式与刘光典等人赴北平开展情报收集与准备工作。刘光典调任中共中央社会部交通员,先后在牛街、宽街等地选址,最终在宣武门内大街124号租下1座小独院作为情报站。
平津战役中,资金极度匮乏,连中共地下工作者在北平的基本生活费都难以筹措。刘光典向老友滕先生借下4两黄金,并郑重写下欠条。这份字据最终未能兑现——他奉命奔赴台湾执行更艰巨的任务。
在危机四伏的恶劣环境中,刘光典多次远赴内蒙古、上海、香港、大连等地执行艰险任务,为北平和平解放及重要爱国民主人士的安全转移付出巨大心血。1948年底,他将收集的平津地区国民党情报藏于香烟盒内秘密带至大连。此后,刘光典又协助同志从香港接回李济琛、郭沫若、沈钧儒、韩练成等民主人士,辗转护送至北平。
刘光典的烈士证明书
迟来的回信
渡江战役后,国民党溃退台湾。为解放台湾,中共在台情报人员收集了大量重要情报,但因未建立电台联络,只能派遣交通员亲赴取回情报。这一艰巨使命落在刘光典肩上。1949年6月,刘光典告别妻女南下。此后的3年,家人只收到他从武汉寄来的一封短信,简短告知将远行经商。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一份中共在台隐蔽战线牺牲人员名单传回大陆,刘光典烈士以及其他隐蔽战线牺牲人员的英勇事迹才逐渐为世人所知。刘光典在台湾传递军事情报,身份暴露后,藏匿深山4年,1954年被捕入狱,遭受酷刑仍坚守秘密,1959年在台北英勇就义,终年37岁。他的3个孩子在2008年到达中国台湾省,带回了父亲一半的骨灰,另一半留在台湾省。
刘光典的故事,是隐蔽战线上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他们生于黑暗之中,却矢志追寻光明,在无声的战场上英勇战斗,他们是国家和人民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