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海回眸 > 正文

图说!毛泽东的革命足迹 · 湖南篇

2023-09-25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罗香 刘筱茜 等

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为纪念这位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党史信息报》特辟专栏,回顾建党前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湖南、上海、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的革命足迹,展现领袖的丰功伟绩、光辉思想和崇高风范。今天镜报君带领大家一同寻访毛泽东在湖南的革命足迹。

湘江边上的热血青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走出韶山冲来到长沙求学,他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命运之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燃起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进步青年心中的红色火种。他们成立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踏上求索之路;发行《湘江评论》号召“民众大联合”;组织“驱张运动”改善湖南政治环境;发起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地方组织……1921年6月,毛泽东、何叔衡从长沙出发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开天辟地的辉煌历史篇章由此拉开了序幕。

图说1.jpg

图说2.jpg

1911年毛泽东走出家乡韶山来到长沙求学。1914年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他认为青年学生应该勇敢地站起来,担当洗雪国耻、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上图为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下图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图说3.jpg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13名青年聚会于岳麓山下刘家台子蔡和森家中,举行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新民学会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团体,其在思想、理论、实践以及人才、组织方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被誉为“建党先声”。图为新民学会成立旧址

图说4.png

图说5.jpg

1919年7月14日,青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宣传最新思潮,唤起民族觉醒。《湘江评论》的巨大影响和战斗精神引起了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恐慌,在第五期刊印出后未及发行就遭封禁。为了扩大驱张宣传,新民学会会员、湖南学联骨干与教育界人士共同研究,决定组织驱张代表团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请愿活动,以争取支援。毛泽东负责北京代表团的工作。左图为《湘江评论》创刊号;右图为有毛泽东等署名的《驱张宣言》

图说6.jpg

长沙文化书社是由毛泽东、易礼容、彭璜等进步人士发起的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店,于1920年9月9日正式营业。图为长沙文化书社旧貌

图说7.png

1920年,蔡和森在与毛泽东的通信中多次讨论了组建共产党的问题,提出了“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对此十分赞同。1920年冬,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民学会的先进知识分子中诞生了。1921年6月29日,毛泽东、何叔衡代表长沙共产党组织共赴中共一大。图为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雕塑“使命·毛泽东何叔衡赴党的一大”

(撰稿人:罗香)

中共湘区工作如火如荼

湖南这方红色热土,“十步之内,必有芳草”。20世纪2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区共产党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地方早期党组织,大力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革命斗争,在斗争中巩固发展了党的组织,使湘区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图说8.jpg

1921年8月,为了培养党的干部、掩护革命活动,毛泽东等人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以“研究马列主义,注重社会实践”为办学宗旨。学员最多时达200多人,成为湖南人民革命的大本营,被誉为“革命策源地”。图为湖南自修大学旧址

图说9.jpg

1921年10月10日,毛泽东、何叔衡等率先建立了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不久,长沙清水塘22号成了支部秘密办公和毛泽东一家生活的地方。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湘区辖湖南全省和江西萍乡)成立,这是全国最早的由省级支部转为地方执行委员会的组织,区委机关仍设在清水塘22号,毛泽东担任第一任书记。图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图说10.jpg

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特别强调“把工人组织起来”的重要性。毛泽东曾多次去往安源,了解工人生活状况和革命要求。通过考察,他发现安源是一座“火山”,是工人运动可能很快发动起来的地方。图为毛泽东下井调查旧址安源煤矿井口——总平巷

图说11.jpg

在湘区产业工人罢工的同时,各行业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毛泽东作为长沙泥木工会代表,发动以“十人团”为基本组织的罢工,并赢得胜利,这是长沙泥木工人罢工取得的首次胜利。图为长沙泥木工会旧址——鲁班庙

图说12.jpg

1925年2月,毛泽东带着杨开慧及孩子回到韶山,创办农民夜校,秘密建立农民协会,指导成立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发动农民开展平粜阻禁、夺取乡村教育权等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农民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图为《中共韶山特别党支部成立》油画

图说13.jpg

图说14.jpg

针对蓬勃发展的湖南农民运动到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这一问题,1927年初,毛泽东历时32天,行程700多公里,考察调研了湘潭、湘乡、衡山等五县农民运动。结束后,他回到长沙望麓园1号,整理资料、草拟报告,通宵达旦地开始工作。随后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上图为毛泽东、杨开慧在长沙的居所——望麓园1号;下图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撰稿人:刘筱茜、尹灿)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爆发,中国革命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它第一次高举共产党的旗帜,首创工农革命军;最早、最快地将革命力量转向农村,实现了革命从城市退却和向农村进攻的统一,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端。

图说15.jpg

1927年8月18日,毛泽东出席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的中共湖南省委会议,讨论如何贯彻八七会议确定的新策略。他提出:秋收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图为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沈家大屋复原场景

图说16.jpg

图说17.jpg

1927年9月6日,毛泽东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名义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个团下达秋收起义计划与部署,要他们积极作好暴动准备,并赴铜鼓第三团领导秋收起义。9月8日,毛泽东途经浏阳张家坊时,被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在被押送去团防局的路上,机智脱险,化险为夷。上图为1927年9月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秋收起义时的毛泽东;下图为浏阳张家坊毛泽东遇险处

图说18.jpg

9月11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从铜鼓向浏阳进发。当时,驻守浏阳白沙的敌军分别驻扎在刘家祠、水府庙、慈皇庙等地。毛泽东在研判敌军的部署后,当即下达分三路围攻白沙的命令,并亲自投入到战斗中。这一仗除击毙敌20余人外,还生俘100余人,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毛泽东喜称白沙首捷为“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图为白沙大捷后第三团在刘家祠堂时留下的宣传标语

图说19.jpg

9月14日,毛泽东率第三团在浏阳东门市与反扑的敌人激战,受挫后退至浏阳上坪,并得知起义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第一团已在金坪失利。当晚,毛泽东召开第三团干部会议,主张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暂时向江西萍乡方向转移,要第一团尽快与第三团会合。并致信中共湖南省委,建议停止执行长沙暴动计划。图为上坪会议旧址

图说20.jpg

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第一、第三团及第二团余部1500余人会师浏阳文家市。晚上,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通过了毛泽东关于放弃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图为秋收起义部队文家市会师旧址全景

图说21.jpg

1927年9月20日清晨,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坪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全体人员讲话,他说: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这个讲话,大大鼓舞了刚刚受到严重挫折的起义军的士气。会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踏上了沿湘赣边界山区、农村向湘南进发的新征途。图为文家市会师操坪旧址

(撰稿人: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