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海回眸 > 正文

从毕卡第公寓到衡山花园酒店

2023-05-0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轶伦

5.jpg

从衡山花园酒店最高处俯瞰街角。

6.jpg

1934年刚落成时的毕卡第公寓。

7.jpg

当年门头上的毕卡第(PICARDIE)公寓原名。除署名外均资料图片

以衡山宾馆为地标,加上街角对面的凯文咖啡馆和斜对面的衡山公园,构成了这个街角的心灵驿站。

对许多艺术创作者来说,这里是他们写作、获得灵感、会友、交谈的最佳场所。

不久前,在衡山路、建国西路交会处凯文公寓楼下的凯文咖啡馆结束了26年营业,引发沪上一众老食客的怀旧。与此同时,在街角对面,历经一年多的修缮改造,衡山宾馆焕新归来,和与之毗邻的久事衡山大酒店(原富豪环球东亚酒店)合并,正式以新名字——衡山花园酒店亮相。

梧桐光影斑驳的街角,如一个见证时光的舞台,一点新与一点旧,在此轮番上演和谢幕,共同记录城市中的过往,也一起见证未来的开端。

时间回到90年前的1933年,衡山路上的凯文公寓建成,一年后,在今衡山路534号,一座名为“毕卡第公寓”的建筑在此矗立,后者让衡复风貌区从此有了一座最高建筑。

毕卡第公寓,得名于法国北部庇卡底地区。由上海万国储蓄会于20世纪30年代投资,法国营造公司设计,利源建筑公司承建。是一座建筑立面十分简洁、高62.1米的钢框架结构综合性现代化公寓建筑。它占地5134平方米,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正中最高达到15层,部分高8—9层,从两翼开始呈阶梯跌落式造型,远看宛如一只展翅的雄鹰。公寓用以出租给当时在沪生活的外侨和富裕的华商。

毕卡第公寓的投资者万国储蓄会,十分看好沪西发展前景,也是如今沪上知名的皮恩公寓、泰山公寓、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淮海公寓(盖司康公寓)的投资者。这些高层建筑都设计简洁明快,出租率很高。

1934年,毕卡第公寓落成,立刻成为当时沪西地区的地标建筑。其底层为商店,楼层为公寓,共有住房87套,每套少则2间,多至5间,房内多用帐幔间隔。厨房之侧,有仆役居室与主人隔离,各有出入走道。楼内有载客电梯6台、载货电梯3台,走道宽敞,另设有3层专用车库。屋内设有活动烫衣板,每层还有垃圾倒入口。

这些时尚新颖、充满人性化考虑的设计理念,立刻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反响。英商上海煤气公司经理、亚洲石油公司中国分公司驻沪代表和外企高级职员等成为第一批住户。据说,浙江富商张静江的女儿张蕊英和广东富商谭家当时也住在这里。(《海上遗珍:衡山路》)

1949年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公寓改为专门接待外国专家的招待所,专家夫人们就在房间内烹制食物。每到周末,10楼的舞厅举办舞会,孙道临、王文娟等文艺界名流都会光顾。1958年元旦前夕,100多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和中国的专家及其家属,在此地欢聚迎接了新年。

此后,随着外交任务的不断扩展,公寓经修缮易名为衡山招待所,1960年改为衡山宾馆。公寓里的一些套房和居家设施被拆除,改建为更符合宾馆活动需要的餐厅和会议室等。

长期迎接海内外嘉宾,让衡山宾馆的西菜烹饪名声在外。

1978年4月,上海市财贸办公室对市商业一局、市商业二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基层127名技师、厨师、摄影师、修脚师、中药师等专门人才授予技术职称,并颁发了任命书。来自衡山宾馆的厨师郭万棠名列其中。

郭师傅的履历不简单。1971年初,西哈努克亲王来到上海,衡山宾馆的郭万棠受命服务。端上筵席的菜肴有各式冷盘、烙蛤蜊、芥末牛排、麦西尼鸡、牛尾汤和点心等,得到了亲王的青睐。后来,郭万棠受命赴京,到西哈努克亲王北京寓所主持亲王的日常膳食(宴请)烹饪,还曾随亲王到柬埔寨承担宴请服务。1986年8月27日,衡山宾馆松鹤厅向社会部分开放,每日中午及晚上,郭万棠师傅和他的徒弟掌勺,“供应正宗法式西菜,除洋葱汤、薄牛排等二十多种西菜特色外,还可预定烙蛤蜊、芥末牛排等中高档法式西菜”。

对普通市民来说,去衡山宾馆尝一尝栗子蛋糕则是比吃西餐更为实惠的选择。

就在毕卡第公寓成为衡山招待所的时段,曾在淮海路DDS西餐厅担任西点领班的潘博亮师傅被请至衡山招待所,他的栗子蛋糕一下子就得到了当年居住在这里的苏联专家们的喜爱。栗子蛋糕选料地道,经过蒸、过筛、压制后的栗子粉绵密爽口,飘香不腻。在衡山宾馆对外营业时,“每天下午一点左右,是购买栗子蛋糕最繁忙的时候。很多市民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就是为了品尝这个老味道,回味儿时的记忆。每天下午三四点,这里的栗子蛋糕就销售完毕”。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位于衡山公园宛平路一侧,一度还有一个由衡山宾馆经营的衡山咖喱餐厅。该餐厅利用地下人防工事改建而成,终年温度在20℃左右,冬暖夏凉,别有洞天。餐厅装饰具有印度风格,可同时接待200多名顾客,中、晚两餐供应咖喱鸡饭、奶油番茄汤,还有奶油栗子蛋糕、面包等特色点心,其他时间则供应茶点、热饮、冷饮。

在1934年建成之初,毕卡第公寓门前有片草坪,用以为大楼住户隔音降噪。几经修缮之后,一度没有了大面积绿地,略显美中不足。好在街角对面的衡山公园弥补了这一小小遗憾。

衡山公园初建于1935年,占地面积为22.3亩。上海解放前,因该公园地处法租界,当时由法国人贝当出资,造了个儿童公园,叫“贝当公园”。1963年,经过整顿后,改为置有各类盆景的特色公园,供游客们观景赏花。到1965年,因国家建设工程的需要,这个公园停止对外开放,直至1987年5月,经过第一期工程的整理、修葺后,重又对外开放,并由赵祖康题写“衡山公园”四字。

根据媒体报道,当时的公园风景是这样的:

“进公园门便见一个大型椭圆花坛,一片大红色的瓜子瓣花中,点缀着金黄色的花蕊,点点星星,煞是好看。园内的棕榈树林几乎能把你带到那热带旖旎的风光中去。小山坡上遍种遮阴的树木,站在山坡顶上能全览公园内的景色。中间大草坪不久将是绿草茵茵,供游人席地休憩。在儿童乐园里,除了跷跷板,S形滑梯及动物座位的转盘玩耍外,更饶有风趣的是两只熊造型的立柱扛着单杠供孩子们玩乐。园里还将设假山、盆景展区,浮雕及雕塑展区、喷水池等。”

1991年11月,衡山公园在园中建沈钧儒塑像。1994年9月,衡山公园向社会免费开放。如今,新酒店新增了一处由网球场改造而成的花园。

衡山路沿线,过去是文艺界人士较为集中的居住区。以昔日的衡山宾馆为地标,加上今年3月刚落幕的凯文咖啡馆和斜对面的衡山公园,构成这个街角的心灵驿站。对许多艺术创作者来说,这里是他们写作、获得灵感、会友、交谈的最佳场所。漫步梧桐树下,品味咖啡、西餐和甜点,代表着一种过去的“老底子”的风格和经历岁月淘洗后的“上海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