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布《终战诏书》。18天后,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胜利了!
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
尤其是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当时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和对外贸易港口,既是中国经济中心,也与世界各重要城市保有密切联系。军事上看,上海是从海上进入苏浙皖赣地区的大门,还是溯长江西上、深入我国内地的水路咽喉。这样的战略要地,日军早早盯上。
但,上海军民决不答应!
一·二八到八一三,两次淞沪战役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快速灭亡中国的野心。浦江两岸,敌后抗日游击斗争的烽火渐成燎原之势。
寻迹发生在上海的大小战斗,无不令人感到慷慨悲壮、血脉偾张。每一场战斗,都在宣告同一句话——
中国,不会亡!
一
1932年1月28日深夜11时30分,日方突袭闸北。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78师156旅旅长翁照垣下令:“打!不许退走,守住原有阵线。”
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枪就此打响!
南京政府尚未下定抵抗的决心。但中国军人深知:阵地不可失,脊梁不可断,我们绝不可屈服!
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等通电全国:“为卫国守土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弹一卒,绝不后退。”军长蔡廷锴说:“我们不打算求助国联,我们要自己来打这场仗!”
广东路口,中国士兵潘德章手臂中弹仍抱着机关枪扫射击毙几十个敌人。宝山路阵地,中国士兵伍培、伍全兄弟二人与日军贴身肉搏,刺死十余人后不幸壮烈牺牲。八字桥、淞沪铁路天通庵站等地,上演了一场场用血肉铸就的慷慨悲壮!
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国军队以劣势对优势,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取得庙行大捷,令日军付出伤亡约1.5万人的代价。
在九一八事变后,一·二八淞沪抗战冲破“不抵抗政策”,毅然举起反侵略的民族抗战大旗。
此战之后,全国上下弥漫的低落情绪一扫而光,每个人都相信:
中国,不会亡!
二
民族觉醒、全国凝聚——一·二八后,上海各界同仇敌忾,发出“不做亡国奴”的怒吼。田汉、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淞沪上空。
1935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拟定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正式发表。两个月后,一二·九运动爆发,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携手抗战创造了条件。枪口一致对外,中国抗战迎来新局面。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激起中国人的全民族抗战。
8月13日,又在上海,日军再度进犯。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
此战之惨烈,史所罕有。
日军对闸北地区连续数天进行疯狂大轰炸,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悲叹:“上海战场在百里外看,半边天都是红的。”
来自湘、川、桂、粤、鄂、皖、黔等地的武装力量,千里支援。宝山城头,难见一栋完整建筑。姚子青营长的电报字字泣血:“敌舰30余艘排列城东门江面,飞机10余架轰炸各城门,战车向我城门冲击,职决遵命死守,誓与宝山共存亡……”四行仓库,隆隆炮声震惊世界。“八百壮士”死守孤楼,上海民众声援震天。中国军民众志成城:要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1937年10月底,日军突袭金山卫,中国军队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腹背受敌,不得不全线撤退。上海虽沦陷,但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使其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三个月灭亡中国”终成泡影。
这场会战,为中国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中国,不会亡!
三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正面战场硝烟弥漫,游击战的烽火也熊熊燃烧。
“这个地方没有山和青纱帐,你们怎么隐蔽自己、对付敌人呢?”面对外国记者的疑问,游击队员们说:“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靠山和青纱帐!”
上海周边地形并不利于开展游击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支支视人民如父母、为人民而战斗的队伍,在人民群众之中组织起来,在敌后战场与日伪军血战到底。
青浦观音堂,青东抗日人民自卫队“关门打鬼”。房顶上、大树后、田野里,弹药向毫无防备的敌军倾泻,一举歼灭日寇数十名。
奉贤北宋村,日伪军围攻淞沪支队。游击战士们不抛弃一个群众,以牺牲20多名指战员的代价,保全村民成功突围,未亡一人。
美军军机被高射炮击中,飞行员托勒特中尉被短枪队救回。金发青年脱离危险后告诉国际社会:上海一带,中国共产党仍在坚决抗日!
还有许多场史志都未记载的小战斗,积小战,换大胜,让日寇苦心经营的“占领区”最终变为烽火连天的“新前线”。
中国,不会亡!
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
在团结一心的中国军民面前,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无以维持。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趁夜埋伏的八路军115师对日军板垣师团辎重队发起猛烈攻击,打得敌人人仰车翻。
1938年春天,台儿庄,又是一场大捷!中方以伤亡5万余人的代价,击溃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毙伤日军万余人。
武汉会战后,战略防御局面逐渐逆转,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1939年11月,日军中将旅团长“名将之花”阿部规秀被八路军击毙。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在华北给予日军重大打击。
194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形势发生积极变化,抗日战争逐步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适时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作战。上海党组织开始组建地下军,积极准备发动起义,计划策应新四军解放上海。1945年8月23日清晨,上海地下军60余人带领2000多名工人冲进沪西信义机器厂发动起义。虽之后起义因故中止,但地下军有力推动了上海迎接抗战胜利的群众斗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全国掀起欢庆的狂潮。
上海各界民众涌到街头巷尾、村镇田野,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汽笛声在城市上空汇成一曲胜利的大合奏。终于等到这一天——
中国,没有亡!
上海军民长期英勇斗争,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作出了无愧于这座“光荣之城”的重要贡献。
一个个抗战坐标,使得上海当之无愧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全面抗战的重要基地、中国抗战文化的发祥地、国际互助的桥梁纽带。它们是“中国不会亡”最铿锵的注脚。
历史照亮前路。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页光辉篇章,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座伟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