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海回眸 > 正文

他牺牲在上海解放前7天,被捕前做了这件事……

2024-08-02  来源:今日闵行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光芒穿透了岁月的迷雾,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2024年7月,《七宝英烈寻访录》正式出版发行,它的编撰过程历时两年的筹备,大半年的实地寻访,跨越了千山万水,记录下了英雄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历史的天空。

7月31日起,“今日闵行”推出“英烈寻访”系列,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激情。

民建三烈士之姜汉卿

01_副本.jpg

烈士简介:

姜汉卿(1903—1949),化名姜化民,字云衢,江苏沭阳人,1927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沭阳县县党部书记、第二区区长,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厂长秘书,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分会首任理事。上海解放纪念日前七天,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闸北宋公园。

一、国民革命马前卒

姜汉卿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19年“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他正在南京钟英中学读书,16岁的青少年正是如饥似渴吸收新知识的时候,《新青年》杂志犹如一道春风,吹进了他的心田。1926年,姜汉卿从上海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求学期间,中国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思潮在学校里碰撞。姜汉卿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他最爱读的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吟诵时常哽咽不止。他走在了反帝、反封建的前沿,完成了第一次人生观的塑造。

毕业后,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姜汉卿怀着救国救民的一片热忱,积极支持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1927年北伐军进入沭阳,姜汉卿以国民党左派身份任国民党沭阳县县党部书记。1928年1月6日,进步青年与当地土豪劣绅、国民党右翼展开“夺帅印”的斗争,姜汉卿积极参与谋划。这次斗争最后发展成巷战,进步青年被杀、被捕十余人,但他幸免于难。这些拉锯斗争很艰难,让他心中陷入苦闷。

1928年姜汉卿报名参加了江苏省政府在镇江举办的区长训练所的学习班,他打算在最底层政治机构中发挥作用,以便为民谋利,改造社会。结业后,他被任命为沭阳县第二区区长。这个二区区长只干了一年多,姜汉卿就被以“共党嫌疑”和“改组派”(国民党内反蒋派)的罪名,送进了国民党的监狱。这两个罪名倒也不能说冤枉了他,他的行事做派、思想理念更接近共产党,却还抱着改良国民党的希望。

一个国民党员进了国民党的监狱,在黑暗的四个月里,姜汉卿反复思索:他做错了什么吗?没有!他想要的是“均贫富”的大同世界,想要的是真正的“三民主义”,这个党却不容他,他对国民党的幻想破灭了。

二、从教书育人到红色战士,辗转重庆多地“论和战”

1930年春,姜汉卿出狱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姜汉卿补习班”。他一边教书,一边学习。期间,他博览群书,刻苦研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他特别喜欢品读鲁迅的文章,喜欢鲁迅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辛辣文风,喜欢鲁迅悲悯天下、爱憎分明的襟怀。在课堂上,姜汉卿常常结合时事政治现身说法,给学生们讲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理想。学生们喜欢听他讲课,更喜欢听他讲革命道理。

从1930年到1937年,这个补习班办了七年多,成绩斐然。姜汉卿也从当初意气风发的青年人,成长为信仰坚定、沉稳内敛的革命者。他娶妻生子,建设家乡,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学生在他的影响下,有许多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比如他的学生方谦,解放后成为了江西省副省长,还有吴石坚,解放后任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如果沿着教书育人这条路走下去,他有可能会成为另一个“陶行知”(陶行知是解放前著名教育家)。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姜汉卿是沭阳最早一批宣传抗日并付诸行动的人。他在家乡组建“抗日动员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12月,他带领7名学生奔赴延安,投身抗日大潮,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学生方谦。此时,他的长女6岁,儿子才出生10个月,可是国难当头,义无反顾,谁也没想到家人这一分离,就是十年之久。

一路跋涉,千难万难,他们一行人终于到达西安,找到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八路军办事处将他们介绍到“安吴堡青训班”集训,青训班的主任是胡乔木同志。在这里,他们学习抗日统一战线,学习《论持久战》,还学习游击战术,耳目一新,重塑灵魂,大家更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学员们从这里奔赴各自的战场,方谦去了延安,姜汉卿则去了武汉,一边养病,一边从事革命工作。

从那时起,姜汉卿脱胎换骨,从儒雅的教书先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红色战士。“武汉大会战”“长沙大会战”,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厮杀残酷血腥。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姜汉卿也从武汉辗转至长沙、郑州、四川等地,其间在四川合江县六中重执教鞭,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三、秘密党员入民建,谍战风云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姜汉卿跟随夏循元先生到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任厂长秘书。一开始姜汉卿并没有告诉妻子,他还肩负着秘密使命——秘密接受中共华东局委派,到上海开展地下战线的工作,并经组织同意,将妻儿接到身边,一家团聚。当然到了后来,他想瞒也瞒不住了。他家的二楼后厅成为了党组织的秘密据点,那个谍战标配——永不消失的电波(电台),就藏在他家那个超大的深棕色壁柜的暗格里。夜深人静之时,“滴滴答答”的电波声,如美妙的交响乐,穿云破雾,直抵延安!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总会从重庆迁到上海,经地下党员胡方介绍,姜汉卿化名姜化民,加入了民建,11月,民建上海分会成立,姜化民成为民建上海分会首届理事。在上海的日子里,姜汉卿都是以姜化民的身份进行公开活动的。化名“化民”,真是艺高人胆大,“化民”表达了他无限热爱人民,愿将一生贡献于人民的赤忱之心。

隐蔽战线的战斗总是有着各种传奇。姜汉卿与华东局杨帆的特派员徐海峰一起,策反了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组织委员方元明,转移出20箱国民党机密档案和一批珍贵国宝。这批珍贵资料先是藏在姜汉卿自己家中,后几经辗转,转交给了中共苏南行署公安局。

1947年7月,上海纺织系统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国纺织事业协进会”(简称“小纺协”)成立,这个小纺协就在夏循元的家中成立的,姜汉卿对此功不可没。协会的宗旨是“团结纺织界的技术人员和职员,为新中国的纺织事业而奋斗”。姜汉卿忙进忙出,奔波在第一线。他组织工人和学生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和护厂、护校的斗争,带领民众积极投入中共“五一口号”的学习宣传活动中,又为《文汇报》的征发搞活动等等。1948年元旦,他还为《大公报》写了《元旦献词》,结尾处呼唤道:“呵!中国!你是有伟大的潜力,没有人能与你对敌!”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四、去而复返的生死抉择,慷慨就义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长江,上海的解放指日可待,国民党的统治进入了最后的疯狂。

5月13日下午,由于叛徒出卖,徐海峰等六位同志突然被捕,徐太太匆忙来给姜家报信。姜太太第一反应就是赶紧通知丈夫快跑,她不敢声张,心急火燎,天渐渐黑下来,正急得团团转时,姜汉卿下班回家了。

获知噩耗,姜汉卿心里一沉,但并没有惊慌失措。他沉着冷静思考着应对策略和急需处理的事情。

第一件要紧事,保护党的机密,销毁文件,销毁电台。这一夜,姜家二楼拉着厚厚的窗帘,壁炉里火焰熊熊。这个秘密据点运转四年了,四年的心血,付之一炬。纸质文件可以烧毁,那电台呢?电台怎么办?烧不毁、砸不烂、带不走,暗格也不保险。情急之下,姜汉卿把电台藏在了楼下工房的垃圾堆中。

第二件要紧事,赶紧通知相关同志转移。这可难办,夜色已深,此时出去,极易遭到特务的跟踪与拦截。再说他要处理文件,分身乏术。

东方露出鱼肚白,一夜未眠的姜汉卿双眼布满血丝,妻子已经给他准备好了出门的小包裹,里面放着些银元和钞票,她不断催促他说:“快走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也是啊,他走了,这条线索就断了。南京已经解放,解放军已经包围上海,只要他走出去了,躲过这一波追捕,就能获得新生。姜汉卿转身出门,消失在清晨的薄雾中。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一个多小时后,姜汉卿去而复返。再一个小时,特务们包围了这座小楼,抄家翻出了电台,抓走了姜汉卿。

他为什么去而复返?走是生路,回是死路,在面临着生死抉择的关口,他在想些什么?姜汉卿是这样对妻子说的:“我暂时不能走,还有很多人没有通知到,容易出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生命问题,而是会牵连到许多人……”他以大无畏的勇气,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践行着他的入党誓词,不惜以生命捍卫它。

监狱里上演着末日疯狂,各种酷刑一道接一道,什么皮鞭、辣椒水、电椅、老虎凳……对于和平时代的我们,光想想就不寒而栗。无论敌人如何严刑拷打,姜汉卿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没有想到一个书生的骨头有这么硬。

书生可以儒雅,书生也可以铁血,共产党员的骨头是最坚硬的,信仰是最坚定的,头可断,血可流,威武不能屈。由于姜汉卿经受住了残酷的考验,保全了组织,他的同志们随后安全转移了,无一人被捕。

5月20日,姜汉卿和他的难友们被押上了刑场,其中有徐海峰,有方元明,还有他的外甥郇锡瑾。密集的排枪响起,十四名革命志士倒在了血泊中,倒在了新中国曙光初现时。

仅仅五天后,5月25日,解放军进入上海。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将5月27日定为“上海解放纪念日”。陈毅市长为姜汉卿签发了004号烈士证书,上海棉纺织十七厂为他举办了追悼大会。

姜汉卿成为著名的民建三烈士之一,另两位是黄竞武先生(民建创始人黄炎培次子,5月18日牺牲),以及郑太朴先生。

姜汉卿烈士牺牲后,遗留下寡妻和三个年幼的孩子。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三个子女长大成人,继承父亲的遗志,在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勤勤恳恳,努力奉献。姜汉卿烈士遗骨如今安葬于龙华烈士陵园,与山河同在,与松柏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