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这首诞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以浓烈的爱国情怀、激越的青春咏叹和优美感人的旋律,曾吸引和鼓舞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并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中传唱。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女作家。
她就是莫耶,一位从闽南山区走出来的传奇女性。
一
今年6月,我和上海文化界、新闻界几位朋友应邀到闽南山区安溪县,出席“醉红东溪”首届文化艺术节,参观了位于安溪县金谷镇的莫耶故居,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金谷镇青山怀抱,绿水环绕,莫耶故居“逸楼”是一栋乳白色的两层洋楼,与周围清一色中式山村民居比起来,十分新颖奇特。1918年2月6日,莫耶就在这里出生。
莫耶的祖父陈纲尚是旅缅华侨,在海外从事木材业致富。他娶了缅人马尔树为妻,清末携眷回乡后在当地修路建房、抗疫济贫,颇有名望。莫耶的父亲陈铮早年受聘任私塾教师,后投笔从戎,被任命为安溪县县长。
莫耶原名陈淑媛,自幼聪慧好学,14岁随父到厦门,进慈勤女中读书。她在那里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五四运动提倡民主自由、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目睹鼓浪屿“万国租界”里日本浪人横行、外国水兵欺侮中国女学生的暴行,心怀义愤的她,写了《黄包车夫》等小说、诗歌、散文,发表在进步师生创办的《火星》旬刊。她看不惯当地重男轻女的封建恶习和母亲受歧视的现象,在作文中抒发胸中块垒。她的国文教员是中共地下党员,因欣赏她的才华而把她的作文《我的故乡》推荐给《厦门日报》发表,还悄悄告诉她共产党领导革命、在江西领导工农红军反“围剿”的消息,她的内心萌生了投身革命当女兵的愿望。她试着向上海的进步刊物《女子月刊》投稿,一篇篇竟都被采用,这又吸引她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父亲看到她的作文,发现她与进步教师接触,既尴尬又怕受牵连,暴跳如雷,把她关在家里,不准她再读书。后她怀揣母亲悄悄塞给她的18块银圆逃到上海,向《女子月刊》求助,月刊主编黄心勉同情她的遭遇,聘请她担任月刊编辑和校对。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国,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抗日救亡演剧队到西北大后方宣传救亡。莫耶随抗日救亡演剧五队到了西安。演剧队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要求去延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陈淑媛改名莫耶,随演剧队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抗日救亡演剧五队是当时沦陷区和大后方第一个到达延安的文艺团体,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接见并宴请了全体队员。
二
莫耶在延安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每天学习、演出、练兵、唱歌,感到心情舒畅,前途光明,觉得延安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在西北高原上发出金灿灿的光辉,照耀着中国前进的道路。
1938年春天,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莫耶转到鲁艺学习。鲁艺校址在延安北门外半山坡上,宿舍在半山坡的窑洞里,每当她走出窑洞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耸立的宝塔。星期天,她独自涉水过河,顺着绿草丛生的山径到宝塔跟前,转了一圈又一圈,浏览山下流水潺潺的延河,瞭望庄严雄伟的古城,听着延安城中远远传来的歌声,直到夕阳西下方才尽兴而归。明月东升,延河水晶莹闪亮,同学们有的在河边洗衣,有的参加歌咏、座谈,动人的场面,让她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有一天,鲁艺和抗大的学生一起到城里开会,莫耶和音乐系的朝鲜族同学郑律成在一起,郑律成对莫耶说:“给我写个歌词吧!”这样的话郑律成已说过几次。因为莫耶写的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歌词曾由音乐家向隅谱曲,她写的《肉弹勇士》歌词由郑律成谱过曲。郑律成的要求激发了她孕育已久的激情。延安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宝塔山上气势雄伟的宝塔,在她心中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她熟悉闽南家乡的青山绿水,也欣赏第二家乡厦门鼓浪屿的海滨风光,但那些都比不上沐浴在革命光辉中的延安,延安对她而言更可爱、更激动人心。创作的激情在心中跃动,酝酿已久的诗句在脑中翻腾,她抓住一刹那的灵感,拿笔将满腔激情倾泻在小本子上,从“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一直写到“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最后,她写上歌名《歌唱延安》,把歌词交给了郑律成。
几天后,延安礼堂举行晚会,第一个节目就是《歌唱延安》。唱完,毛主席带头鼓掌,其他人也都鼓起了掌。第二天,中央宣传部派人来要《歌唱延安》的歌词,不久后送来一份铅印的歌词,题目改成了《延安颂》,问莫耶有什么意见。莫耶高兴地叫起来:“题目改得好呀!叫《延安颂》好!”从此,《延安颂》的歌声传遍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听说周总理还在中央机关指挥大家唱《延安颂》。那段时间,莫耶走在大路上,漫步在沿河边,常常听到远远近近传来《延安颂》的歌声。后来莫耶去烽火连天的华北前线,也在那里听到了《延安颂》的歌声,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
1938年冬,莫耶参加鲁艺战地文艺实习队,随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在战争环境里创作了《丰收》《百团大战》《到八路军里去》等剧本、歌词、舞蹈作品,还代表部队文艺工作者参加绥边区文联。在文联成立大会上,贺龙说:“莫耶是我们120师出色的女作家。”1944年,莫耶被分配到《战斗报》,当过编辑、记者、总编,后来随军到大西北,到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社任职,1955年转业到《甘肃日报》任副总编辑。
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歇,莫耶于1979年重新拿起搁置多年的笔,迎来了第二个创作的春天,接连创作了长篇小说《信念》及多部(篇)剧本、散文。她在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写成的中篇小说《春归》自序中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进入暮年时期,时间愈少,愈感珍贵,总希望一息尚存,就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著名作家、《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说:“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作为一个革命的文艺战士,让青春和才华化作时代的火花,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弘扬延安精神,辛勤耕耘战斗了半个世纪,直到1986年5月7日在原兰州军区总医院病逝。
三
莫耶与世长辞,但是她的故乡人民没有忘记她,她的名字和她不朽的《延安颂》一样,活在故乡人民的心中。安溪县人民政府于1996年12月30日公布莫耶故居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故居内陈列展示了莫耶的生平事迹和文物,在故居门口树立了莫耶的半身铜像,供后人瞻仰参观,莫耶故居成为当地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如今,安溪人继承并传播着莫耶所代表的延安精神。我们来到安溪的第二天,在离莫耶故居不远的广场上,规模盛大的“醉红东溪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四乡八里的村民冒雨前来,一边观赏精彩的文艺演出,一边饮茶、购物、品尝特色小吃。上海来的演员、主持人孙启新登台朗诵了诗歌《我是中国人》,邓小平特型演员潘龙弟参与表演了表现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风采的历史短剧,演员唐群发表了歌颂安溪改革开放成就的即兴演说,书法家孙进和缪金元挥毫献上了自己的书法佳作。
安溪企业家李庆辉和退役军人黄双福反哺家乡,发起成立安溪县醉红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与当地经营开发铁观音茶的企业家李丽娟签署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战略合作协议,为振兴家乡经济助一臂之力。
据当地领导介绍,安溪地处山区,原来交通不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自古以来安溪人多到外乡或海外谋生,如今全县人口120万,而海外的安溪人就有150万。
安溪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就在安溪县金谷镇的东溪成立了党团支部,组建了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了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近百年来,革命的火种一直在这里传承不灭。
改革开放以来,安溪改天换地,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行列。藤铁工艺品和茶叶成为当地两大支柱产业,大量出口到海外。李庆辉和黄双福等还把眼光投向上海,在普陀区开了一家“国潮红厝”店,经销铁观音茶和精品玉石,搭建了一座革命老区与上海之间合作的桥梁。
我们伫立在逸楼的莫耶铜像前,远看青山如黛,近看荷塘碧绿,蓝天白云,清风徐来,乡镇的公路上新能源汽车与传统名牌车来往穿梭。当年,莫耶为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毅然从这里出走,如今,她又带着延安精神回到这里,鼓舞着乡亲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莫耶应无恙,当惊世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