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南今年64岁,他自幼听父亲讲述祖父周大根的故事。周大根——首任中共南汇县委书记,于1938年寒冬在汇角战斗中壮烈牺牲。周亚南对这段历史熟稔于心。然而,当他在《文汇报》上真正读到那场战斗的残酷细节时,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篇文章,刊载于1938年12月29日的《文汇报》。茅盾妻弟孔另境以笔名“东方曦”发表了《悼周君之死并念郭君》,详述了惨烈的汇角战斗。文中的“周君”,正是周亚南的祖父、时任“保卫二中”中队长的周大根。“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也是中国共产党浦东工作委员会在浦东创建并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周大根牺牲时年仅32岁,战斗发生在今天的浦东新区南汇新城角头港。彼时,那里还是一片芦苇密布、荒凉空旷的滩涂。1938年12月16日上午,日寇调集600余人,兵分多路从周浦、祝桥、南桥等据点出发“扫荡”,合围周大根所率的“保卫二中”。
尽管周亚南手中仅有当年报纸的翻拍照片,他却将这些文字视为珍贵的“传家宝”。记者获悉后,在文汇报社、上海图书馆等共同努力下,现已找到这份报纸原件,并将高清扫描件赠予老人。
三代人
周亚南至今生活在浦东南汇,那片祖父浴血奋战过的地方。祖父周大根出生于原南汇县东海边的一户普通农家。革命洪流中,他投入党的怀抱,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周大根等一批共产党员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返回南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同年2月,他们通过统战关系,与吴建功一起扩建了“泥城人民自卫队”,对外番号为“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周大根任中队长。
同年12月16日,在汇角战斗中,周大根率部英勇抗击日寇。《悼周君之死并念郭君》中写到:“……周君部众仅二百余人,与敌之较,众寡悬殊,但情势紧迫,非抵抗即被歼灭,乃奋勇率众出击,不意一战之下,即使包围,处此存亡一线的时候,周君乃率众夺围……无不一以当十,火网虽密,终被突围而出。”
后人努力拼凑那些悲壮的细节:上午10时许,冬雨骤降,战士们衣衫尽湿。枪声渐歇,战士们误判日军已撤,走出苇塘掩护。岂料日军埋伏在侧,立即合围上来。正面、左右两翼皆被敌军封堵,背后是茫茫大海,绝境中,周大根当机立断,挥动驳壳枪,振臂高呼:“同志们,为了国家民族,打!”
周大根迅速调整部署,依托芦苇丛为屏障,固守待援。虽附近有区队闻讯赶来支援,但因力量悬殊,未能解围。日军火力极其凶猛,部队伤亡惨重。最终,周大根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周大根的浴血奋战、英勇无畏,深深烙印在儿子周到的生命里。1945年2月,年仅17岁的他加入新四军淞沪支队,握紧了父亲留下的钢枪。从抗日烽火到解放战场,从朝鲜冰原至一江山岛硝烟,他身经百战,用青春和热血续写了父辈的故事,此后曾任南汇区及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周亚南是周到的三子,曾在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组织人事处、装备产业处任职,前些年退休。周亚南也利用业余时间,协助父亲撰写纪念文章、演讲稿。如今,他接过了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的重任。整理祖父、父亲及战友们珍贵的回忆录文稿,守护这份跨越三代的红色记忆与家国情怀,成为了他心中沉甸甸的使命。
普通人
如今,每一次讲述祖父周大根的故事,对周亚南而言都是新的体悟与靠近:比如,无论多晚归家,他总会轻步踱到曾祖母房前低声问安,然后才回房歇息;又如,参加抗战前,周大根曾在“五卅”小学任教,时常早出晚归,甚至彻夜不归,“如今想来,定是在为革命奔忙”;再如,孩子们晚上睡觉容易蹬开被子,他在被子四角缝上布带,并轻轻系在床栏上,被子便像父亲的守护,安稳地覆在孩子身上;家中的水缸,也总在他离家前的清晨,被悄然注满清水。
白天,他以教书身份为掩护;夜晚,他点燃革命的星火。“他将自己有限的光阴,一半付予烽火连天的家国大义,另一半则化作了浸润日常的、细密无声的父爱。”周亚南记录下这些细节故事。“祖父既是顶天立地的革命者,也是那个深夜盖被、清晨担水的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