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好外滩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强调:“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这里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浓缩了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挖掘外滩建筑中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对于弘扬红色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作为受托管理外滩核心区域优秀文物及历史保护建筑的主要单位之一,久事置业党委举办“外滩红色故事汇口述历史发布暨党建理论研讨会”。本报今摘登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外滩建筑文化与新时代上海的改革开放
■李琪
上世纪五十年代,本人出生在外滩北京东路与圆明园路交界处的北京公寓(北京东路157号)。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每当独自徜徉在外滩黄浦江畔,看着外滩群厦巍峨耸立的万国建筑时,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主题曲就会情不自禁地在耳畔响起:“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
上海外滩是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第一象征,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历经181年来的沧桑巨变,代表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宏大历史变迁。举世闻名的上海外滩高楼广厦建筑群(浦西延安东路至外白渡桥滨江地带),形成于20世纪初,代表着当时世界建筑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一流水平。亦是上海建筑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最高的近代建筑群体,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主要建筑有亚细亚大楼、怡和洋行大楼、汇中饭店大楼、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百老汇大厦、中国银行大楼等。1996年11月20日,上海外滩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2号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开业的地方。
外滩1号、2号、6号、14号、17号、18号、27号等百年经典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滩1号即亚细亚大楼,广大华行(红色使命企业)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外滩2号即原国际海员俱乐部,后来改革开放时期的东风饭店、第一家肯德基企业;外滩6号即原中国通商银行,是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办的第一家中国人的银行;外滩14号即原交行大楼,现为总工会。1987年4月,交通银行作为全国金融改革的试点,建成第一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外滩17号即原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总部所在地,现为友邦公司上海分公司,也是革命先辈麦新创作《大刀进行曲》的地方;外滩18号,即原英国渣打银行驻华总部(麦加利银行),经过整修后业已成为集世界时尚品牌旗舰店、国际知名餐厅、酒吧以及艺术展馆为一身的顶级综合消费楼——Bund18,引领当代中国时尚潮流,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外滩27号即原怡和洋行大楼,是上海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事业的见证者与始发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外贸公司在大楼集聚,被称为“外贸大楼”,目前为集购物、休闲餐饮及办公于一体的商办综合楼,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繁花》,即主要取材于此。
马克思当年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之前就已论析过城市的复杂性:“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外滩建筑群就是这样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外滩1.5公里长的弧线,让人站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全景,不短不长。万国建筑群坐落于此。这是在极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开放格局的见证。”“外滩建筑群始终见证并推动新鲜事物源源不断涌入上海,并为这座城市写下看得见的开放史。”(《百年外滩红色故事会之口述历史——光辉的足迹》)外滩建筑群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给我们深刻启示:这里是昔日被动开放的见证地、近现代化历程的始发地、我党地下斗争战线红色经济金融事业的首创地、中西文明融合包容的滥觞地、传统器术与现代载体相兼互补集成创新的倡导地、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实践地、时尚创新领风气之先的引领地,等等。要弘扬光大外滩建筑文化的精神,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上海的改革开放、为上海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发挥好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作者为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教授)
“八月风荷”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徐建刚
外滩是上海的地标,也是上海的城市名片。在上海没有一个地方像外滩这样,浓缩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奋起反抗、前赴后继到走向辉煌的历史。因此,外滩对上海而言,不仅仅是万国建筑博览群,也在于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一本可以阅读的历史教科书。
外滩1号,也就是“亚细亚大楼”,这座建成于1916年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巍峨恢宏、华丽壮丽,是整个外滩建筑群的起点。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红色隐蔽经济战线下的重要组织——广大华行的所在地。7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斗争虽然不见刀光剑影,但更加扣人心弦、惊心动魄。
广大华行成立于1933年,由卢绪章、杨廷修、张平、郑栋林、田鸣皋五人集资500元创办。所谓“华行”,是区别于上海滩大批的外国洋行。1937年至1938年间,卢绪章、杨延修、张平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大华行也成为中共上海地下秘密联络点之一。1938年,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赴昆明、重庆大后方开展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广大华行的作用,曾经把广大华行比作“第三条战线”。
周恩来曾在重庆中共南方局“红岩”办事处亲自召集卢绪章、杨延修等人谈话,明确了广大华行作为党的特殊组织的秘密任务,为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等机构提供和调节经费。周恩来特别强调了广大华行的工作原则:你们公开身份是做生意的,在商言商,党员要社会化、职业化,不能发生横向联系,要使这一机构长期保存下去,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周恩来还特意叮嘱:你们在白区工作,公开身份是资本家,所以要当好这个资本家,而且要当得很像大老板,住房、穿戴要很像样。但一定要牢记,你们是共产党员,要像“八月风荷”,出淤泥而不染,与各方面打交道,交朋友,一定要记住,同流而不合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广大华行回到上海,正式入住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也迎来了公司发展的高峰,卢绪章、杨延修等人在上海以大资本家的身份纵横商海,甚至还同陈果夫、陈立夫等国民党要员联合开办了制药厂,并先后在昆明、成都、西安、兰州、汉口、天津、香港、广州、台北、青岛、沈阳设立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相继开拓西欧、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更为传奇的是,还曾派人到美国纽约华尔街,设立了分公司,取得了美国施贵宝药厂在中国总代理权。到1948年底,公司资产达到200多万美元,成为当时有一定实力并在国内外享有信誉的企业,为党中央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广大华行的结束,又是一个故事的高潮。1948年12月,根据解放战争胜利的形势,党中央决定结束广大华行业务,公司非党股份退还后,卢绪章、杨延修等人召开党员大会,决定党员上缴全部股权和酬金红利,还把投资股权和酬金也全部上缴。上缴资金成为在香港成立华润公司的主要资本。
回顾广大华行这段传奇的历史,既是致敬历史,更是为了挖掘上海的红色资源,启迪当下。广大华行的卢绪章、杨延修等人能够把党在经济领域内的特殊组织发展壮大,真正做到如“八月风荷”,出淤泥而不染。归纳起来,有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第一,他们是一批有坚定信仰的人,他们的信仰就是党的信仰。伟大建党精神的第一条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广大华行卢绪章、杨延修等人不是为改变个人的命运而奋斗,而是始终把党的事业、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而能够始终如一。第二,他们是一批有操守的人。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那就是严于律己。旧上海的商海纵横,花天酒地、灯红酒绿,他们却能够洁身自好。许多回忆都讲到,他们在外面交际,都是西装革履、觥筹交错,回到家里却是节衣缩食、粗茶淡饭。第三,他们是一批有本领的人。广大华行从几百元起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上海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最终发展到一家资产过百万的大公司,把业务扩大到海外,靠的他们过人的战略眼光、运筹能力。
(作者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讲好外滩故事,建设人民城市的现代文明
■冯小敏
讲好外滩故事,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对于积聚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动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讲好外滩故事,一是要走出外滩建筑群,深入挖掘“大外滩”历史文化内涵;二是要讲给更多的人听,激励今人续写外滩故事,踔厉奋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从“大外滩”视角,首先要讲好屈辱历史的故事。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滩绝对是个标志。外滩码头工人扛着大包走“过山跳”,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开场背景,是中国人受苦受难的缩影。我小时候听父亲讲,当年日本兵在外白渡桥站岗,中国人如果不鞠躬,桥都过不去了,还有黄浦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要让今天的年轻人看到外滩光鲜的背后,不忘中华民族曾经经受的痛苦与屈辱。
要讲好践行初心的故事。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苦苦追寻真理,和外滩是有直接关系的。外滩是勤工俭学的出发地,毛泽东当年在这里送新民学会战友。外滩1号广大华行的故事,同样非常令人感动。一批秘密奋斗的“红色资本家”,一尘不染,为党筹集经费,到美国股市上市使资金增值,最后全部交给国家,成为建立华润集团的主要资本。当然这仅仅是无数初心故事的沧海一粟。
要讲好英勇奋斗的故事。外滩也是一个英雄的外滩。前有五卅运动血洒南京路,后有《大刀进行曲》的创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战上海,为了把外滩这样一个建筑群完整地还给上海人民,在苏州河对岸的解放军不动用重武器,在黎明即将到来之际用生命换来上海的新生。伟大建党精神中“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在外滩故事里同样可以找到。
要讲好人民外滩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把上海完整地交到上海人民手里,努力建设一个人民的外滩。解放军进城睡马路,陈毅市长请工人兄弟到大光明看电影,党和政府把工人之家——上海总工会放在外滩大楼,这也是人民外滩的象征。新中国把外滩变成人民的乐园。当年华人不得入内的黄浦公园,是最早不收门票免费开放的。计划经济年代老百姓住房紧张,外滩“情人墙”成为年轻人谈恋爱的宝地。如今外滩游船如织,成为国内外游客览阅浦江两岸壮美风光、感悟上海人民城市的最佳场所。
要讲好改革创新的故事。上海在鸦片战争以后被迫开埠,到改革开放年代主动开放,外滩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后,无论是《繁花》中宝总时常进出的外贸大楼,还是第一家肯德基门店、最早的股份制银行,都和外滩相连。尤其是在外滩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建者探索通过电脑编程给股票交易配对,开了全世界股票交易的先河。用豫园小商品市场买来的旧锣鸣响的开市第一锤的回响,至今仍然可以成为激励上海充分发挥龙头带动、示范引领作用的催征号角。
讲好外滩故事是为了续写人民城市追求卓越的新篇章。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外滩故事从书斋里、楼群中走出来,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成为激励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推动力;走到国际游客中去,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篇章。讲故事、听故事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互动过程,以此激励群众关心人民城市建设,让这座变得更加卓越的人民城市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典范。
(作者为上海市党建研究会智库首席专家)
厚植人民城市的红色基因和历史底蕴
■周智强
外滩是上海城市的地标。外滩1号等7幢大楼的历史变迁过程、特别是其中的红色资源的挖掘,揭示了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变迁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上海各界进步人士和广大工人阶级的奋斗和抗争,为上海城市植入了红色基因,构成了人民城市的历史底蕴。
第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外滩1号等7幢大楼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真理内涵和历史内涵。在近代全球化进程中,仁人志士积极介入实业救国的各类活动,有的创办企业,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有的创建银行,促成城市金融发展,书写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黄金时代;有的引入新业态,带动城市功能跃升。面对外国资本家的剥削、反动当局的压迫乃至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众多企业的职工不畏强暴、英勇抗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的积极参加工人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用行动彰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情怀。上海城市回到人民怀抱以后,外滩众多大楼依然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功能,比如外滩14号入驻上海市总工会,成为全上海的工人之家。外滩1号等7幢大楼的历史变迁,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史、文明发展史、革命斗争史、经济建设史、改革开放史,而人民城市就是其中最鲜明的底色。
外滩18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这扇标志性大门被誉为“外滩最美的铜门”。
第二,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注重留下记忆,记住乡愁。外滩1号等7幢大楼的历史变迁表明,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就是要在城市开发建设,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中注重“留下记忆,记住乡愁”,把握历史文脉传承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关系,使城市既有现代化气息,又文脉悠长。比如,外滩18号的大修就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面对“外表苍老,内里破败”的大楼,中外专家怀着一份尊重建筑和保存文化面貌的心,在保留文化历史元素和装置的同时,将商业与艺术融入其中,焕发新的活力。这启示我们,城市更新需要把握生命周期和蜕变重生的理念和方向,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质空间层面上的局部美化重建,而是要以城市的总体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连接协同起来,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城市功能更新提升,注重构建人性化空间、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
第三,激发上海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上海城市精神中包含“海纳百川”的特质,这不仅仅出于上海通江达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与人们的奋斗和努力密不可分。“开放则生则兴,锁闭则死则衰”。不从历史进程中去把握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精神原型,就难以理解为何“海纳百川”对于上海来说是那么重要的精神特质。
挖掘外滩1号等7幢大楼历史变迁开放故事、发展故事、红色故事,是激发上海发展生生不息力量源泉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构建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之所在。
(作者为《解放日报》高级编辑)
相关链接
从色彩看外滩建筑三个时代
■邹勋
外滩建筑群的历史分期和建筑特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有特殊的史料价值,上海市对外滩建筑群的保护更新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案例。外滩建筑外立面的不同色彩,就是外滩建筑历史分期的最显著标志。通过色彩,我们可以把外滩的建筑群大致分为三个时代。
一个时代是“青色时代”,从1843年开埠到1870年代。这个时候的外滩建筑样式多用殖民地外廊式,外墙材料多用本地灰色的金山石和青砖,辅以少量红砖勾线点缀。当时本地烧制为青砖,红砖大多进口。这样的建筑目前仍有两个实例,一个是外滩33号原英领馆区域内的“二号楼”,1872年建造;另一个是约建于1870年代的浦江饭店中楼。
第二个时代是“红色时代”,从1880年到1910年左右。最典型的建筑是外滩9号的招商局大楼和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建筑风格从殖民地外廊式向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转变,外立面大量使用红砖。上海已有按照英制要求生产的红砖。这时水泥还没有广泛使用。
第三个时期是“灰色时代”,从1920年直到1949年。上海大量使用石材做外立面材料。另一方面,上海本土水泥厂大量投入生产,上海话称为“水门汀”的东西即是从英文音译过来的水泥。外立面大量使用水泥和石粒混合而成的装饰涂层,叫“水刷石”,上海话叫“汏石子”,英文专称为“shanghaiplaster”。质感色泽和石材相仿。这个时期,石材和水泥的仿石做法特别流行,在上海最早的“城市更新活动”中,浦江饭店南侧主楼就于30年代在原红色立面外刷一道水刷石粉刷,大楼色调变成灰色。
(作者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原载于2024年7月14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