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资源

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7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拥有中共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体系。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而深厚的思政元素,具有鲜明的叙事逻辑和深刻的说理价值。上海高校应充分用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资源这一独特资源禀赋,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目标,不断提升“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年学子的价值认同与实践自觉。

特色优势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源于其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根脉与城市精神品格。这里不仅保存着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等标志性革命遗址,更以物质载体与精神象征的双重属性,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坐标原点。

从石库门里孕育的建党伟业到黄浦江畔激荡的红色浪潮,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以独特的时空穿透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革命旧址中的青砖黛瓦、文献档案里的思想光芒,共同凝结着追求真理的执着、敢为人先的胆识和百折不挠的信仰,成为伟大建党精神最鲜活的物质载体与历史见证。上海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既扎根于中华文明的精神土壤,又体现为海纳百川的国际视野。特别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上海的一些书报成为国人最早接触马克思学说的媒介,上海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国内最早的窗口。《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同样诞生在上海,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历史必然。这种特色和优势在当代应当创造性转化为思政课建设的优质资源,通过数字化展陈活化历史场景,以红色文创连接青年记忆,让革命文物走出展柜、融入校园,使抽象的精神力量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思政育人资源。

创新育人体系

红色文化资源凝结着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实践案例与精神内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从实践认知到价值内化的现实场域,能够引导受教育者在沉浸式体验与深入探究中,主动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育人体系的创新,本质上是对教育资源与教学方式的重构,需以系统性思维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

在课程体系创新层面,应将“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结构化整合,构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以革命历程、英雄事迹、城市记忆为脉络的课程框架。例如,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发“上海红色地标解码”系列课程,通过地图打卡、历史事件时间轴梳理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红色文化的时空逻辑;在高校开设跨学科课程,结合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剖析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深度与时代价值。

在实践体系构建方面,以数字化背景为依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打造沉浸式、体验式育人场景。除了传统的红色场馆参观,还可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如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项目,让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三维建模、虚拟修复,在实践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同时,构建“线上云课堂+线下实践基地”的双轨育人平台。线上开发“红色文化元宇宙”,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中共一大会议场景、淞沪会战战斗过程等,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参与历史事件;线下依托上海丰富的红色场馆资源,开展互动活动,实现理论学习与情感体验的深度融合。

完善育人机制

完善育人机制,需要在资源整合、评价反馈、激励保障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形成相互衔接、协同联动的有机整体,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育人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在资源整合机制上,应强化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高校的学术力量、企业的资源优势以及社会组织的群众基础,构建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与此同时,还需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链条开发,将遗址保护、学术研究、文创开发、教育培训等环节有机串联,形成价值增值的良性循环。

在评价反馈机制建设中,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反应层(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满意度)、学习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行为层(价值观与行为改变)、结果层(对社会的影响)四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

在激励保障机制方面,应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多元需求,构建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辅相成的奖励体系。为确保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工作行稳致远,需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如制定《上海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责,规范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流程,为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推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育人长效机制。

提升育人效果

思政育人的核心要义在于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其将正确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思政育人成效,需要聚焦学生思想认知的深化、情感认同的培育以及实践行为的引导,通过多方面协同推进,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在认知建构方面,可通过深入挖掘并生动呈现红色文化中的历史细节与新时代发展成就,展现历史与现实的传承脉络和深刻关联。例如,在讲解中共一大代表不同人生道路时,引导学生分析理想信念对人生选择的影响,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同时,可以运用归纳梳理的方法,把零散的红色文化知识串联整合,形成具有逻辑性的认知架构。

在情感共鸣培育上,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深厚情感力量,通过营造沉浸式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感悟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核中,激发内心的情感触动,让红色精神真正走进心灵深处。此外,还可通过邀请红色文化传承人、革命后代讲述亲身经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在行为转化层面,在推动学生将红色文化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应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进社区”社会实践,让其将所学红色知识转化为宣讲行动;鼓励学生参与红色文创设计、红色旅游线路规划等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践行红色精神。借助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扩大红色文化育人成果的传播范围。

(作者为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专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