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创新突破、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深远影响等,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逻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我们党逐步形成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立足国情,关注世界现代化潮流,与时俱进地对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进行总结和思考。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当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就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奔小康”的由来,由此也可以更加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逻辑。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建设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此后,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取得的创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开创今天这样的好局面,根本在于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角度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胸怀天下”的高远追求和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的使命担当,从世界意义和文明发展角度作出了历史定位。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深远影响。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深刻影响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对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以极大鼓舞和启示。
(作者: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