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六个坚持”重要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四部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共有10篇文章,这些文章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其中,处理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如何使这“两只手”相互配合和协同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市场要“活”:激发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实践主体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强调:“民营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需要民营经济的发展来加快推进。
依托“两个毫不动摇”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科技成果不断转化、科技发明不断被社会所吸收的过程。而民营企业由于天然地以市场为导向,在竞争中对技术迭代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凭借其创新活力将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产品研发和生产,以满足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就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以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来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规定性认识。
依托新发展格局畅通循环产业链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中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和区域性合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他进一步指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民营经济作为产业链布局的关键市场主体,其创新活力与配套能力可直接衔接补链、延链、升链、建链的需求。在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可以作为建链的生力军,而在传统产业中,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升链”。此外,在短板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又可以通过“补链”补足产业链漏洞。通过发挥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作用,促进产业有序衔接与经济循环畅通,从而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求有效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支撑。
二、政府要“准”:发挥政府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划引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备独特的制度优势,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可以通过政府精准发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和提供支撑。
依托新型举国体制攻关“卡脖子”技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一文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指出要“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一些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仅靠企业较难实现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需要政府来统筹资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方向。通过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资源,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证。
坚持因地制宜指导思想引导产业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强调:“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并非分散化发展,而是精细化统筹的一种高级形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各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来探索实践路径,既要支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同时也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持续转换。
通过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关键支撑。《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建设金融强国》一文提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要以中国特色金融道路的顶层设计,构建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金供给通道、风险监管体系等相关制度安排。要以风险投资、耐心资本的发展壮大,提升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效。
三、协同要“深”:用好“两只手”释放新质生产力培育潜力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这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构建一种更加灵活高效的协同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文着重指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高效资源配置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双重优势的互补和增强。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企业既是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主体,同时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不仅能迅速对新技术的实用性能加以检验,还能够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进程,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政府通过超前规划引导和科学政策支持,不仅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而且有效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从而将政府的引导力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活力与创新能力。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