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述上海系列-小三线建设 > 正文

和汪道涵市长协商接收上海小三线

2017-03-30  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口述】

  王郁昭,男,1926年出生,山东文登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任中共安徽省滁县地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3月—198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1983年4月—1987年6月任安徽省省长。1990年5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1997年起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会长等职。

  口述:王郁昭

  采访:徐有威

  整理:徐有威 邬晓敏

  时间: 2011年9月26日

  地点:王郁昭北京寓所

  建立小三线的国内外背景

  建设小三线大的背景是苏联和我国关系紧张,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在这个大背景下,196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时,毛泽东提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搬到内地去,不仅工业交通要搬家,而且学校、科学院和设计院都要搬家。成昆、川黔、滇赣这三条铁路抓紧修好,准备打仗。根据毛泽东讲话精神,中央决定对三线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建设新的项目都要摆在三线,马上开始搞勘察设计,不要耽误时间。第一线能够搬的项目要搬迁。这一决定标志着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由以农业、提高人民生活为中心,转向以加强国防实力,加强三线建设准备打仗为中心。毛泽东同时还说,不仅中央这样做,各省市也要有自己的小三线。

  我们安徽也有小三线建设。1965年4月30日,安徽省委决定成立安徽省三线建设指挥部,就是安徽的小三线指挥部,又称后方建设指挥部。当年安徽开始的小三线项目有16个。1970年11月,安徽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还下达了《1971年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提出要加快小三线建设。

  上海小三线:上海沉重的包袱

  上海小三线的这些厂就是按照毛泽东有关三线建设的指示陆续来到皖南的。这些厂大都设立在交通闭塞的山区,生活条件很差,困难重重,干部职工思想也很不稳定,企业出现亏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许多厂处境困难,企业干部职工纷纷要求搬回上海,上海也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为了保证上海小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安徽成立了皖南基地后方建设指挥部。1976年3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同意上海皖南基地在屯溪成立中级法院,行使地市级审判机关的职权,业务上受上海和安徽高级人民法院的双层领导,行政上受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党委的领导,干警配备、物资装备由后方基地党委解决。1979年3月12日,安徽省委批复撤销皖南基地中级人民法院,改设保卫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我和汪道涵市长商谈小三线调整

  1985年1月,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率领代表团访问安徽。汪道涵是安徽滁州嘉山(现在为明光市)人,是一位德高望重、备受尊敬的老同志。他的来访受到了安徽省的热情接待。经商谈,1985年1月2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上海市、安徽省关于加强经济协作问题的意向书》。

  该《意向书》表示,上海方面有兴趣同安徽合作开发煤炭资源;上海市提供资金与安徽合资建设铜陵水泥厂,建成后供应上海市部分水泥熟料;上海市按照国家计委批准的上海市、安徽省、化工部“三、一、一”比例分摊原则,追加新桥硫铁矿西翼工程的投资;双方认为应在建设宾馆、改善交通条件、开发旅游产品等方面进行合作;双方认为应按照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在纺织、轻工、机械等方面的协作;上海市在皖南的小三线企业及配套设施,由两省、市按照国务院“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原则,进行专题协商,达成协议。

  第二天,安徽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签订《上海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商定协议》并上报国务院。《协议》确定上海将皖南小三线的80家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无偿移交给安徽。安徽接受固定资产净值5.6亿元,流动资金0.79亿元。职工愿意回上海的可以回上海,不愿回上海的可以留下,按政策留在安徽1568人。按照安徽省政府就地改造利用的原则,上海皖南小三线各厂均由军工企业就地改制为民用企业。

  国务院1985年4月17日批准上海在皖南小三线80家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移交给安徽。安徽成立了一个工作组,由省经委副主任陆庭植负责到每个厂去办手续。当时安徽省规定,这些厂均由当地政府接管,就地改造,由军工改为民用。上海皖南小三线企业经过整顿调整转为民用后,为安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