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称为“美猴王之父”的著名动画艺术家、《大闹天宫》首席动画设计、一级导演严定宪因病去世,享年86岁。严定宪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担任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动画设计,导演《哪吒闹海》《人参果》《金猴降妖》《舒克和贝塔》等30余部动画片。这些动画片为整整一代中国人留下了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童年影像。
口述前记:
严定宪,1936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动画系。历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设计、导演、厂长,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担任动画片《大闹天宫》主要动画设计,塑造了美猴王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和王树忱、徐景达合作导演的动画长片《哪吒闹海》获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导演的动画片《人参果》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和特伟、林文肖联合执导的动画长片《金猴降妖》获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动画电影节长片奖和大众奖、美国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曾获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被聘担任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
口述:严定宪
时间:2007年3月19日
整理:宋晓东
地点:严定宪上海寓所
应运而生,
美术片组独立成美术电影制片厂
1953年从北京电影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当时上影厂有翻译片组、美术片组、特技科、乐团等很多部门。
进了上影厂之后,正是美术片组的发展时期,那时只有几十个人。到了1957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百多将近两百人了。在此之前搞过一点黑白片,像《好朋友》《采蘑菇》等。彩色动画片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搞起来的,第一部是《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木偶片则是《小小英雄》,这个时候,彩色片还是属于试验阶段。
虽然新中国的动画事业始于东北,但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搬到上海,也是考虑到上海这个城市无论是对发展人才,还是对外交流、展览观摩等方面都比东北要好得多。到了南方以后,也确实从社会上吸收了很多艺术人才。一些有名的画家、技术专家,像虞哲光先生等人,都加入了进来,再加上我们这批北京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充实了力量。我们一批毕业到上海美影厂的有8个人,差不多从头干到尾,一直到退休。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想法说跳槽或者怎么样,都是一锤定终身,到了上海美影厂就是干一辈子。
名震一时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剧照
从上海美影厂成立之后,中国的美术片发展迎来了大好时光。《大闹天宫》就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历史上永恒的经典。但是《大闹天宫》拍摄于1961至1964年间,那时正是中国经济困难的三年。而当时《大闹天宫》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上的投入都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部大片。
横空出世,
首部动画长片彰显民族特色
那么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在那么困难的时期,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做这么一部片子呢?
这可能有几个因素。一是对于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国家和政府还是非常重视的。当时美术片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教育下一代。那个时候包括连环画在内的儿童读物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儿童的教育以及课余教育,动画片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因此对于动画片,当时的政府和领导人都是非常的重视,很多领导人都到过美影厂参观。由于当时不可能进口动画片,而动画片又是最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的艺术形式,因此发展动画同发展电影一样,成为了当时很重要的部分。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美影厂的动画事业开始成熟了。这不能不提到《骄傲的将军》《小小英雄》等作品。在这些传统的中国历史故事题材的作品中,已经看到了我们自己和外国不一样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发展民族电影,同样受到了领导重视。比如水墨动画,1960年春节我们在北京美术馆办了一个美术电影展览会,陈毅副总理带着他的家属和孩子去看,并且题了词,还专门写了首诗。政府的副总理能出席这样一个会,在当时也是很少有的。因为领导人关心故事片,与电影演员春节见面等等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美术片受到如此的待遇,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美术片当时在电影中间是不起眼的。国家副总理能来参观、题词,而且进行表扬,说明领导人对美术片开始重视起来。新中国成立前的长片《铁扇公主》,很多国家领导人都知道,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有这么好的一支创作队伍,为什么不能再出一部长片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拍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大闹天宫》就成为了可能。
当时上海美影厂的作品大部分题材都是搞动物,小猫小狗什么的,而且大都比较短。要搞这么大一部戏,大家都知道是有难度的,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是难以想象的。比如《骄傲的将军》是由特伟先生导演、华君武编剧的,我们也都参与了进去。那时我们刚刚做原画设计,从简单创作到复杂创作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都经历过,而且作品出来受到了肯定。所以,《大闹天宫》的出现是有基础的,一支充满朝气、具有经验的创作队伍开始成长。
叱咤风云,
“美猴王”成就一代经典
于是从1960年开始,我们到北京出外景,去故宫等地感受气氛,这和以后去描绘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都是有关的,看它的建筑,看如何去表现天宫的场景。我们还仔细研究了《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描写,因为人物形象我们画得很少,而孙悟空这样一个集猴、人、神于一身的形象从来没有搞过。为此,我们把比较好的原画都集中了起来,先后是8个主要的原画创作。现在日本美国的动画大片,原画动辄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而我们当时只有8个人。一部两个小时的动画长片,加上导演、摄影、设计也就三四十个人。而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片子,像日本宫崎俊的《千与千寻》,有一百多个主创人员。三四十个主创人员搞一部两个小时的大片,在现在是不可能的。在那个时候,大家的脑子里没有什么名和利,工资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但大家能一心一意地工作,就是凭着一股荣辱感。能被选中去搞这么一部长片,是一种光荣和信任。
美猴王孙悟空画像的铅笔稿
现在的条件好,画完可以电脑扫描来看,那个时候还要拍铅笔稿,在放映间里放给大家看,然后提出修改意见,再回去画。这样有个好处,一是你拍的东西所有人都可以去看,别人可以去学习你的好的东西;二是所有的人都在看你的东西,如果你画得不好,那么自己也觉得不光彩。这实际上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的平台。万老(万籁鸣)尽管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但是他没有什么架子。他对年轻人是充分地相信。他经常和我们讲,这么大的一部片子,没有大家的集体努力是很难做到的。万老当时都是把我们分组、分段、分戏,去设想剧情,然后我们再向导演(万老)汇报。发挥主创人员的集体智慧,这一点万老是做得非常好的,没有这一点,像《大闹天宫》这么大的一部片子是很难搞下来的。
动画片《大闹天宫》剧照
拍《大闹天宫》是万籁鸣先生的一个心愿。在搞完《铁扇公主》后,他就想搞《大闹天宫》。但是在当时,没有人愿意投资。到了上海美影厂后,万老又提出了制作《大闹天宫》的想法。万老是中国动画的创始人,而且又是从香港回来的,提议要搞这样一部大片,为祖国做贡献,当时的厂长特伟先生特别地支持。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文化部对于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视的。而且上海美影厂自成立以来,还从没有搞过这样规模的影院大片。实际上通过这个也是在检验上海美影厂有没有能力来做这样的大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
制作《大闹天宫》差不多用上了美影厂三分之二的主力工作人员,而且同时我们还在搞水墨片、剪纸片。可以看出,上世纪60年代美影厂是处于非常兴旺的阶段。3个片子(《大闹天宫》《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3个片种(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都在这一时期诞生。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这几年是上海美影厂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闻名天下,
定格中国人的影像记忆
现在大家看《大闹天宫》,觉得孙悟空就应该是这个形象,像脸谱、像舞台,又不像舞台,像卡通,但在当时的初创来说却是蛮难的。因为动画片里面以前没有这样一个孙悟空的形象,如何把他表现出来,又像猴,又像人。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实际上是很多艺术家共同努力才完成的。现在看孙悟空的形象是蛮简单的,但在当时从没有到原创,是很困难的。
美猴王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创作
孙悟空这个形象最初的设计万籁鸣先生并不是很满意。张光宇最初画了几个形象,有一个是三角形的脸,大家都不大喜欢;还有一张为了表现猴王的野性,头上插了很多野鸡毛,这操作起来又很复杂,因为这么多的鸡毛,人物一动起来,它们都要抖动。作为导演,万老要从整个影片的角度来考虑人物形象设计。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孙悟空作为主角,几百、几千个镜头都是他的,因此孙悟空的形象必须要便于操作。8个原画、几十个动画,都要统一在这样一个形象下。如果这个形象不够动画化、线条过于复杂,几千几万张的画下来,操作是很难的。因此,万老对张光宇提出要改动他的设计,于是就把修改的任务交给我,让我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简化到原画制作方便的程度。我就画了几个形象,也就是后来《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基本形象。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后,第一部大制作就是《哪吒闹海》。当时那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制作这样的一部大片呢?这里面主要是特伟先生的影响。因为当时他是厂长,万籁鸣先生要做《大闹天宫》,特伟是忍痛割爱的。特伟先生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只是因为他做领导,很少有时间能直接参与到片子当中来,但是对于中国动画电影怎么走,他是看得很清楚的。当时我们所讲的动画,都是外来的,像《米老鼠唐老鸭》,人们认为动画就是这样的,没有人提出要民族化,没有人想动画还可以搞中国的形式。当时能引领这样一个方向的,在中国就是上海美影厂的厂长。
《哪吒闹海》剧照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得了奖后,大家都很高兴,特伟先生却在思考,我们得了奖是因为人家认为你是苏联片,我们中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得到人家的赞扬呢?在《骄傲的将军》的创作过程中,特伟先生写了一条横幅:“敲喜剧样式之门,探民族风格之路。”这两句话我认为实际上为上海美影厂后来的发展定下了终身。
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中间经过了十几年。虽然经历了10年停滞阶段,但是10年之后,导演的创作水平还是得到了提高,主创人员都憋住了一股劲。像常光希、张澋源这些上海电影学院1962年毕业的学生,以前没有参与到《大闹天宫》的创作中,这时正是到了年富力强,出成绩的时候。所以到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又是美影厂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出了很多好片子,一口气推出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多部至今脍炙人口的系列动画,各大电视台争相播出,上海美影厂也由此迎来了动画系列片制作的高峰时期。
动画片是严定宪先生毕生的理想和信念,从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到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从影院片到系列片,都有他伏案绘画的身影。他创造的动画形象个性鲜明,他导演的动画片风格多样,为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为中国美术片、为“中国动画学派”、为中国民族动画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