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时代

2016-08-05  来源: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作者:马静

  口述:马静

  采访:谢黎萍 叶志向 刘建华 田斌农 王耀鑫 孙宝席

  整理:王耀鑫 赵广州

  时间: 2016年3月29日

  【口述前记】马静,1963年10月生。1986年7月至2000年8月,在上海汽车离合器总厂工作。2000年9月至2009年11月,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投资与技术改造处副处长、装备工业处副处长、工业区管理处处长、产业投资处处长、综合规划处处长。2009年11月至今,先后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市经信委副主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分管经济运行、能源保障、技术进步、材料产业、装备产业、航空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区管理、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参与了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的制定,新能源汽车的研制以及推进产业化的全过程。

  我读大学时学的是汽车制造专业,大学毕业后在上汽集团所属的上海离合器总厂工作。之后,调到原市经委投资与技术改造处任副处长、处长,后来先后任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副主任,自始至终参与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的制定、研制以及推进产业化的全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的契机,充分发挥上海工业自身产业发展优势,重点聚焦纯电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率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对接“863”研发走上快车道

  我们所说的新能源汽车,指的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我国当前支持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三类。从2001年起,国家把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列入“十五”规划“863”重大科技课题。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01年11月,就成立了上海发展燃料电池轿车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上海“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抓手。

  开始的时候是发展燃料电池,在国内,我们上海的发展是最快的。现任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当时还在上海,任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他从德国回来以后,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当时还没有插电式、纯电动的概念)。在市政府的协调下,2003年以万钢为首的同济大学团队和上汽集团联合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并通过国家科技部主持的阶段性评审。后来“超越二号”“超越三号”燃料电池轿车相继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上海的新能源汽车就这样起步了。

  上海新能源汽车“超越1号”为了研制燃料电池堆,上海专门成立了上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由同济大学、上汽集团、上海工投等公司作为发起方设立,专门做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以同济大学为主,上汽派了一位副总参与开发。这个公司在当时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意味着专门有人去做产品、技术,把这个产品堆做出来,当时做这个堆就像实验堆一样的,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第一代燃料电池堆,用的好多东西都是通用件,风扇、增压泵等都是买通用的。不管怎么说,这是国内第一家做汽车燃料电池堆的公司。当时还有一家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做的也挺不错的,他们的老总胡里清是从加拿大巴拉德公司回来的。巴拉德是世界上做燃料电池堆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他到那里学习之后,回来在奉贤成立了公司。他积极性很高,给市里主要领导写信,要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当时我们支持这两家公司同时做,当时全国主要也就这两家在做燃料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部件——燃料电池堆,而且两家互相竞争,能够互相促进。

  有了产品,我们也开始参加一些活动。2004年12月,我们参加“必比登”新能源汽车挑战赛,开始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必比登”挑战赛。“必比登”挑战赛是为世界上各种新能源汽车提供展示的一个比赛平台,各厂家愿意试一下自己的车的,都可以报名参加。当时上汽集团与同济大学联合开发的第二代动力系列燃料电池车“超越二号”,在“必比登”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上获得了五项A奖。2006年6月,我们上海以同济为主的燃料电池装配桑塔纳2000车型去巴黎参加比赛,比赛的名次还可以,回来大家还是很振奋的,觉得没有塌台,很开心。以后每次举办,我们上海都去参加。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05年年底,市经委领导在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上海新能源汽车研制情况时,提出抓紧成立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的请示和建议,得到分管领导同意。2006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上海新能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时任副市长胡延照任组长,副组长由时任市经委主任徐建国(后为王坚)、市发改委主任蒋以时、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担任,成员单位由市政府17个相关委办及高等院校负责人组成。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由徐建国(后为王坚)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承担推进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推进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以及产业化、示范运行、标准制定以及推广应用等。

  2006年上半年,上海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主要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这是最早系统地提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案,明确了新能源汽车重点支持方向和要求,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条件、走什么路线、生产什么产品等。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部署上海新能源汽车怎么搞,每年做些什么事情,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在2007年胡延照副市长召开的新能源汽车专题工作会议上,我们研究落实“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事宜。此专项由国家科技部牵头,当时同济大学建议我们上海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863新能源汽车专项,并希望我们地方给他们配套资金。我们地方积极响应,延照副市长专门开会研究怎么争取国家863新能源汽车专项。后来专门出台了上海地方配套863新能源汽车专项配套方案办法,专门做这件事。我们当时是按照1∶1配套的,比如说国家给5000万元,我们地方也给5000万元,力度很大的。这样就越来越深入了,不仅上海自己做,国家也开始立专项了,资金也落实了,搞新能源汽车的团队人员也越来越多,同济也招了人,引进了很多人才,有来自国有企业的,有来自民营企业的,也有专门搞电机的,电机产业链上人才很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都开始推动起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雏形、基础开始有了。

  经受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考验

  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服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可以说是加快上海新能源汽车推广发展的重要契机。

  2007年,万钢部长提出要抓牢2008年北京奥运会机会,让新能源汽车显显身手。我们2007年初就开始做准备,开会讨论研究怎样在奥运会上展示上海的新能源汽车。2007年2月延照副市长主持召开的专题领导小组会上把这件事提出来,并定了调子,然后大家分头去落实。9月17日,上海新能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上汽集团、上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等单位到北京向国家科技部汇报《上海“奥运”专项计划》,得到科技部部长万钢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奥运会上选用什么车型,这是一个问题。经大家综合考虑,最后选了上海大众帕萨特作为奥运会车型。因为大众进来了,我们同时也把大众团队拉进来,这当中他们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很熟悉德国人造的车子,包括内部布置、电气接头、控制系统等。而且他们对整个车子技术把关、质量把关也非常严格,所以最后造出来的车子,燃料电池发动机布局看上去很舒服的,当时这种车子做了20辆。为了确保这些车子在奥运会上顺利通过,还要在北京解决加氢的问题。清华大学也有搞燃料电池的,借了他们那个地方,作为加氢的一个基地。另外派两辆车做临时加氢车,防止出问题。当时这些车子作为奥运会开幕引导车,特别担心在开幕搞活动时开着开着就趴下了,所以提前几个月就住在北京,做各种方案,成立了各种保障组,包括后勤保障组、技术保障组、加氢保障组,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几十个人住在北京一两个月,就为保证奥运会这些车子正常运行。

  我记得开幕式派了两辆车进去,一辆是引导的,一辆备用,其他车辆用于接贵宾。奥运会来了很多世界各国的贵宾,用车子接贵宾,这是展示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好机会。但贵宾也不能乱接,因此,我们有选择做方案,考虑哪些贵宾适合坐这个车子,当时是精心策划,最后非常成功,这些车子没有出任何问题,都正常开起来,我们非常开心。这次的成功,上海大众帮了很多忙,他们帮我们把关,德国人在这方面还是有功底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说为新能源汽车展示推广提供了广阔舞台。为了在世博会上展示新能源汽车,我们提前三年启动准备工作,做世博新能源汽车方案,当时我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市经委副主任杲云带队,和世博局管交通的黄健之副局长商量,我们推荐新能源汽车,零排放也是我们给他们提出来的。我们给世博局提出,在这么好的主题理念里面安排零排放世博交通。他们是第一次听到,一开始表示怀疑,他们说新能源汽车行吗?世博会要举行半年呢,不像奥运会只有几天。他们虽然怀疑,但是认为方案的理念是很好的。当时,世博局将方案反映到世博领导层杨雄市长、洪浩局长。后经过反复讨论,世博会采用了这一理念,明确用零排放理念安排园区交通。记得当时园区内有一条连接南北园区的通道——西藏路隧道,在隧道内安排什么交通工具呢?开始考虑用轨道交通,因为轨道交通也是零排放。当时设想先搞点轨道交通算了,世博会结束之后就拆掉,因为当时他们不大相信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后来,我们还是积极争取,我们提供了许多种类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超级电容,就是充一站跑一站那种公交车,还有纯电池汽车到世博局现场展示,新能源汽车就是这样在世博局有关负责同志的积极支持下一步步地被接受了。

  当时纯电池车没那么好,用换电的模式,公交车肚子里面装的全是电池,能跑130公里,跑光之后,到换电池的地方,全部换下来。当时建了一座换电池的装置,可以给电池充电,公交车跑没电了,开过来,将没电的电池换下来,把充好电的电池换上去。这项工作是由申沃公司专门承担的,它们开发了国内最早的纯电动公交汽车,12米长的,共造了120辆,这个车价格很贵的,每辆200多万,新能源汽车开始时都非常贵。当时申沃公司老总承担了这个重任,开发了几种车型:一种就是刚才提到的12米长的纯电动的公交车;一种是超级电容的公交车,采用上海奥威公司的超级电容;还有一种就是燃料电池的公交车。此外中科深江会同重庆力帆开发了公安用的纯电动小汽车,上汽集团开发了接待贵宾用的荣威750燃料电池小汽车,类似在奥运会上用的。所有世博会园区里面载客的公交车,后来全部用电动车,车型有三种:大巴车、场馆车、游览车,这当中,纯电动大巴用得最多,有120多辆。游览车大部分用燃料电池。为保障燃料供应,在园区外面建了一座加氢站,在里面建了一座换电站。根据奥运会的经验,专门成立了各种保障组。这是当时批量最大的、强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

  当时在世博园区里面使用新能源汽车也得到了科技部的支持,科技部专门立项。大家齐心协力从不同层面支持,我们上海市经信委也专门立项资金支持,上海科委也立项支持,搞这些产品的开发,总共花了一个多亿。

  这是围绕世博会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推广的不仅是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超级电容的车子都开始研发运行了。期间还试了以二甲醚为燃料的公交车。这是交大的黄震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柴油公交车冒黑烟,要解决冒黑烟的问题,就不能烧柴油,用二甲醚。二甲醚是用煤制成的,我们国家有那么多煤,煤制成二甲醚,经济性又好。当时在147路用10辆车子试了一年,从五角场到市中心来回开,试下来结果还可以。

  这一时期,国家科技部还专门搞了一个“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有2500辆计划,让十个城市试,当时上海也是十个城市之一。同时,联合国有个UNDP组织,他们也在全球搞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他们看到我们上海燃料电池搞得有模有样,也放在上海搞示范运行,我们也积极组织申报,获得批准后,以世博会为主试运行。

  产业化发展前景灿烂

  从2009年开始,上海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当时的情况是,2009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涉及九个领域,其中一个领域就是新能源汽车,委里安排我作牵头。俞正声书记亲自关心,专门听取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新能源汽车项目有关情况的汇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在临港、安亭基地推进整车布局。当时觉得零部件也要搞基地,就确定放在嘉定外冈。外冈这块地属于104区块外的,原是取消户口的工业地,不好动的。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市里很支持,所以就重新启动了这块地,上海电驱动公司、精进电动等都在这个地方发展。

  当时市委要求上汽集团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加大力度研发、生产、示范、运行,并要求上汽必须有两个车型,而且必须要做出来,这就是后来的纯电动荣威E50和插电式550混合动力版。所以上汽集团的胡茂元董事长、陈虹总裁就在集团层面召开誓师大会,立军令状,搞不出来就辞职。后来真做出来了,这两种车子还是挺成功的,是现在在市场上卖的主力车型。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世博会展示用车,这两件事情是结合在一起做的,车型也是瞄准世博会的,路线也是瞄准世博会的,这时候已经基本明确了“三纵三横”的路线。所谓“三纵三横”路线就是指,从整车动力角度讲,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种技术,也就是“三纵”,原则上只保留这三种车型,其他的都不讲了。“三横”指三个关键部件,电池、电机、电控,发展新能源汽车就这三个重点,整车三种技术,零部件聚焦三电。这样大家就明确了,清楚了。此后,上海按照“三纵三横”路线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一批零部件的企业纷纷发展起来,有招商引资来的,有自己成长起来的。

  整车开发主要以上汽为主,根据“三纵三横”路线,他们布局整车和零部件。上汽的整车开发水平我们认为还是相当高的,主力车型有两款,插电式荣威550和纯电动E50,除了这两款主力车型外,还有一款不插电的传统混合动力750型。整车企业还有申沃、万象、申龙生产客车的公司,也按照这三种路线开始生产新能源汽车,即生产纯电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的新能源汽车。

  除了这些整车厂以外,还有一批零部件企业,生产范围从电池、电机到其他零件,因为这时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家觉得上海氛围好,政策也好,所以一下子就集聚起来了,这些企业有上海本土成长起来的,也有外地过来的。

  本土主要还是以上汽为龙头。他们在“三电”方面也积极布局:电机和贵州航天成立合资公司;电池自己没有,思路是瞄准世界最好的,就是和美国A123的电池厂成立捷能合资公司,专门搞汽车动力电池的总装和集成。通过合作,直接提升了他们的档次。成立合资公司的目的,就是使每辆汽车的几百个电池都能科学组合起来,每个电池都不能出问题,一个电池出问题,车子就要出问题,而且这个电池要经得起5年10万公里的考验。所以上汽找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电池公司美国A123公司,上汽用的电池系统最开始就是美国A123公司的电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上海电驱动公司,电驱动前身是做电动自行车驱动电机的,后来专门成立上海电驱动公司,这个公司目前在该行业内国内领先,产值也很大,每年销售10多个亿。除了这两家外还有上汽华域电动,上海大郡,上海联合电子,南洋电机等六七家公司,另外,还从北京引进一家电机公司,精进动力,它是为克莱斯勒配套驱动电机的,能让国际上巨头公司认可是不容易的,还是主配套商。

  此外,生产电池有六七家公司,新能源汽车自开始产业化以来,有一批企业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中来了,包括航天电源。当时俞正声书记很看重,支持他们搞,要求上汽积极使用航天电源。还有德朗能,这是一家在奉贤的民营企业;以及嘉定的贯裕、瑞华、中兴派能、杉杉等公司;此外还引进卡耐——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和日本合资新成立的电池公司——到上海发展,电池厂是越来越多了。

  到了2011年和2012年,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2012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并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国务院的推动下,国家各部委都重视了,不仅是科技部重视,工信部、发改委等都重视新能源汽车了,大家都要推广新能源汽车,要搞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推广,进行大力度的推广。上海作为第一批“十城千辆”示范试点城市进入名单,但是这次试点任务完成情况并不是很好,做得很艰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左右。所以,后来国家四部委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的时候,我们还是有些压力的。当时做了一个三年的行动方案,向国家报的是三年应用示范一万辆方案。当时马凯副总理在深圳召开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工作会议,周波副市长代表上海去参加会议,北京、深圳都报出了非常大的示范计划,3.6万辆和3.5万辆,周副市长在会上说我们上海有差距,我们回去还要努力。周副市长回沪后高度重视,要求我们上海的示范推广要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全市的努力,三年下来即到2015年底为止,我们做了5.7万辆,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也摸索出了好多做法。

  2011年5月,上海正式成为国内首个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在试乘试驾中心整装待发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快速发展,这也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我们专门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政策,我们的政策在全国是引领的,尤其是牌照的政策,只要是新能源汽车规定的三种技术路线汽车都可以免费使用牌照。一张牌照额度目前是八万多元,再加上补贴,因此,吸引力是很大的。相关的区县也出台补贴政策。比如浦东,闵行,嘉定等。二是中国现今唯一一个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就在我们上海嘉定安亭。在这里,有新能源汽车试乘试驾中心,这个全国做的最早,全球的各种新能源汽车都可以在这里试乘试驾。我们在安亭建了全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在路上运行的车子,原则上后台都应当看得到,包括车子即时状态、电池的数据等。现在这个平台上有超过五万辆车的数据,已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数据运行平台。现在全国各地也都在学我们,也要搞这个数据平台,也要搞监控,也在建试乘试驾中心。另外这里还有国家级的唯一新能源汽车的检测中心,可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进行检测。三是出台行业标准。因为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快,很多标准是没有的,2012年专门成立上海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委员会,在标委会领导下,我们制订了《上海市新能源乘用车示范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条件》《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技术规范》《能源补给系统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加油加气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等六个标准,有力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规范化发展。四是提早谋划充电桩建设问题,我们很早就和建交委进行了研究,如已建成使用住宅怎么让它进去,新建的小区要提前规划,出了有关技术规范,提出新建小区的停车场必须有20%以上充电桩预留位置,现在国家住建部要求是100%预留。

  此外,在推广中也涌现出一些新模式、新业态。分时租赁就是其中一种。嘉定汽车城发展有限公司力推这种模式,现在越推越广,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布点。他们创新的这种模式,达到理想状态时,意味着以后不要每人每户都购买新能源汽车,如果要用车子,随时随地可借可还,保证有车子开。价格非常优惠,一般车子大概是每分钟0.5元,30分钟起租。利用手机APP软件找车,完成支付,利用现代化“互联网+”模式解决,现在全市已有1000多辆,点有500多个。现在不仅是嘉定汽车城公司在做这件事,上汽集团也加入了,还有其他公司都觉得这种模式很好,纷纷组建团队布点。政府部门也支持这种模式,原则上属于分时租赁公司,需要的牌照全部发放。分时租赁,这可能是个方向。

  公交车也有很多模式,因为电池成本太高,要100万元左右,有的公司不买电池,采用租赁电池的方式。我们对新能源公交车的推广应用还有专门支持政策。单位通勤车,也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好市场。在金山有一个叫“微公交”模式,和分时租赁比较类似。提供小的电动车,可以包时、包天、包周、包月、包年,价钱不一样,非常灵活。用车成本大概在每分钟0.4元。目前约有800辆车子提供服务。

  充电桩安装也探索多种模式。有一种万邦的PPP模式,就是充电桩建设点和充电桩的建设者不是同一人,比如,充电桩建设点可能是宾馆的或商场的,充电桩让别人来建,充电收到的服务费约定比例,比方说提供地方的,收30%,建设充电桩的收70%。这是其中一种模式。

  到目前为止,上海已经形成了整车、零部件、充电桩制造与安装、分时租赁等一大批企业,产业增长速度30%以上,新能源乘用车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十三五”期间,上汽提出实现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交通委提出充电桩建设21万个,5万个公共桩。上海的目标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都要站在国内第一梯队。到“十三五”末,我们上海新能源汽车在全国保持在15%左右的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大概500亿元左右,初成规模。

  (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