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徐汇可持续发展的一张名片

2016-08-05  来源:中共徐汇区委党史研究室

  口述:茅明贵 许建华 李忠辉

  采访:谢黎萍 李秀峰 张孝辉

  整理:李秀峰 张孝辉 杨晓燕

  时间: 2015年11月6日、13日、17日

  【口述前记】茅明贵,1950年10月生。曾任上海市标准件制造公司党委书记、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党委书记,中共长宁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0年8月至2012年1月任中共徐汇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其间,经历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徐汇滨江开发建设的主要决策者之一。

  【口述前记】许建华,1957年8月生。曾任徐汇区徐家汇社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任徐汇区建设和交通党工委副书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其间,经历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徐汇滨江开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2011年1月至今任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口述前记】李忠辉,1971年7月生。曾任徐汇区房地产交易中心主任、区土地发展中心主任、区土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07年4月至2012年11月任上海徐汇滨江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徐汇土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其间,经历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徐汇滨江开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2014年11月至今任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呼应世博,聚焦徐汇滨江

  茅明贵:从2000年到2012年整整12年间我都在徐汇工作。荣幸的是正好赶上了徐汇区域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徐汇滨江开发建设正是这个时期的关键词之一。

  我在徐汇工作期间,徐汇经历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三次结构性调整。第一次调整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整体规划、错位竞争、组团式发展。当时徐汇通过确立以徐家汇商圈为中心的组团式发展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当时区属经济体量较小,管理也相对单一,人们常说徐汇的工作,只要抓住了“康办、领馆、徐家汇”,其他工作就好做了,这是徐汇20世纪末发展留下的一个明显特征。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漕河泾开发区税收落地,产业属地,带来了徐汇区域经济的大发展。作为全国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推动徐汇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引导区域经济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由先导向主导转变,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徐汇区高新科技产业经济总量占比在全市是最高的,高出全市将近20个百分点。所以,那个时期我们重点聚焦漕河泾开发区,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区域内的“大厂、大校、大所”,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南站、枫林、漕开发”是那时徐汇工作的重点。2002年12月,国际展览局把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交给了中国、交给了上海。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我们感觉到徐汇将面临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徐汇滨江地区与世博园区隔江相望,按照上海市和徐汇区两级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依托世博、配套世博、服务世博”的原则,该地区的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环境整治是“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而“七路二隧”、轨道交通、滨江公共开放空间等世博配套工程项目的建成,将极大改善世博外围交通条件和环境景观,也为徐汇区滨江开发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强大的后世博效应也将为徐汇滨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所以才有了后来将“滨江、华泾、新龙华”作为徐汇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这样一个提法。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城市管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就是实现了城市建设管理从区属到区域的转变,这个变化不仅仅是上海城市面貌的一次大改变,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个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或者说是思想上的大解放,从而也带来了我们城市规划思路的提升。没有城市建设管理从区属到区域的变化,我们开发建设滨江将面临很多困难。

  徐汇滨江旧貌记得我刚到徐汇工作的时候,跑遍了全区各个街镇,唯独滨江地区没有跑,原因是这个区域区属单位少,沿江地区的单位有上百家,有市里系统直属的,也有中央部属的,分布着“铁、煤、砂、油”等工厂,单位周边混杂着危棚简屋居住区,位置偏僻且环境较差,可谓七横八纵、情况复杂,根本走不进去。记得当时为了掌握沿江地区第一手资料,我们只能租了一条船,四套班子领导乘船从吴泾镇一直跑到日晖港来看徐汇的滨江地区。看了后大家内心无比感慨,我们有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和黄金岸线,却是这般破落脏乱的景象。当时大家就暗下决心,一定得改变滨江地区的面貌。但是如何变?既不能盲目建设,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阻碍,又不能坐失良机,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是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于徐汇来讲是一次最大的不可丧失的发展机会。尽管世博园区不在徐汇,但徐汇紧挨在世博中心园区的浦东、黄浦、卢湾之后,排在第四,责任、任务都相当大。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如何抓住机遇迎世博等重大议题,世博战略引发了我们对世博将为徐汇带来怎样的发展的思考,大家一致认为要通过世博把徐汇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来一个大提升,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时我多次强调,徐汇下一轮经济发展重点就是服务好世博,尤其要规划开发好徐汇滨江带,要把有污染的工厂区置换成绿化带,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迎世博。

  徐汇滨江开发建设恰逢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有利条件。所谓“天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世博会这个东风的话,徐汇滨江建设基本上是难以推动的,今天的发展也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正是有了世博的东风才吹开了滨江开发的大门,才有了浦江两岸的满江红。“地利”就是徐汇滨江紧挨着世博园周边,如果徐汇滨江远离世博园区,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把徐汇滨江放进上海市世博重大工程,那么徐汇滨江开发建设就难以推进。“人和”就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城市管理由区属向区域转变,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了举全区之力,区属区域拧成一股绳,只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发展的阶段目标。当时,市委书记俞正声和市长韩正对我们滨江开发给予了充分肯定。俞正声同志在世博结束后登上徐汇滨江灯塔,非常感慨地说:徐汇做了一件大好事,通过办世博,你们得到很大的收益,收储了这么大一片土地,为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好的前景。

  举全区之力,拂开滨江风华水岸

  许建华:记得2007年的时候,市委、市政府给各区县下达迎世博任务,布置给徐汇世博配套项目任务是“五路二隧”,当时滨江地区的“龙腾大道”(含公共开放空间)及枫林路延伸段不在其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就在思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在徐汇如何体现。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只认真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徐汇的世博配套建设任务,实现路、桥、隧等基础设施的跟进,从而提升徐汇区的城区运行水平,而对滨江线的具体操作,只要把滨江沿线的建筑粉刷一下,在一些实在脏乱差的地方砌墙遮挡住就可以了;另有一种意见就是不能简单地完成下达的基本任务,要抓住机会完善区域的城市功能,同时彻底改变黄浦江沿线的环境,从而带动徐汇的新一轮发展,并让徐汇的老百姓走进自己的黄浦江畔,真正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为此,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相关议题,最后统一了思想,决定要借世博机遇,重新规划徐汇滨江地区,即把沿江一线8公里全线打开,并向腹地延伸,并决心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所有项目建设,包括新建龙腾大道和公共开放空间,把枫林路从原来的零陵路向南延伸至滨江,将“五路二隧”改为“七路二隧”。同时,把滨江区域范围内的119家企事业单位,8个旧区、3988户居民住房的搬迁和改造任务一次性完成,实现土地的全部收储。思想统一了,大家说干就干。“七路二隧”及滨江公共开放空间的项目建设于当年启动。之后,我们边推进项目建设,边争取市领导支持。2009年1月,我们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向韩正市长作了汇报,韩正市长充分肯定徐汇区这个项目的重大意义,要求把徐汇滨江项目作为上海市重大工程予以推进,同时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单位积极支持。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提出四同步的建设理念,即同步设计、同步拆迁、同步办理相关手续、对具备条件的做到同步开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2010年4月30日之前,徐汇滨江一期开发范围内119家企事业单位,8个两级旧里以下旧小区、近4000户居民实现搬迁,区域内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布置等按规划要求全面完成。这里,我重点回顾一下项目前期土地储备工作中相关单位搬迁的一些情况。

  2007年,根据区委决定,建立了两个办公室,一个是单位动迁(专项工作)办公室,我们称之为“专项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单位动迁方面的协调推进以及相关手续的办理。之后不久,则同时负责跟进项目的设计、项目前期的报批以及建设等方面的协调管理,这与现在的重大办的职能相似。第二个办公室是居民动迁办公室,同时区委召开会议进行了全区面上的动员。当时确实是举全区之力,徐汇区的各委办局和街道、镇,全都包括进来了,各有各的任务和目标。

  徐汇滨江建设开发的前期土地收储任务十分吃重,涉及面很广,需要征收的单位很多,类型也五花八门,为此我们提出了四个统一原则。第一是统一评估,按照单位的不同类别,我们依照有关政策法规有一个统一的分类评估标准。第二是统一的政府指导价,如将土地、厂房的补偿、设备的补偿、停业的补偿等几块加起来,提出一个政府指导价,便于我们在与企业的谈判过程中做到心中有底,不会出现“此高彼低”的不平衡的现象,否则那就乱了。这也是我们徐汇创新性的举措,市里也非常认可。第三是统一补偿政策,当时除了对企业有资金补偿外,我们设计了一些符合企业类别的个性化、人性化的专项政策。第四是统一时间节点,就是在世博会开幕前的2010年3月28日,所有项目必须全部建设完成,包括道路全部通车、公共空间全部开放、环境绿化全部布置完毕。这四个统一确立之后,虽然工作难度很大,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了底,大家信心也很足。

  在腾地搬迁过程中,除现金补偿外,我们还通过两个结合来降低成本。两个结合就是“与政策相结合、与‘还建’相结合”。所谓与政策相结合,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和龙华机场的谈判。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也是一个部、市合作的项目,当时就是运用了资金补偿和规划政策支持相结合,包括允许民航局与本区域国企合作新建“适航审定中心”等,该中心规划面积40多万平方米,就是一揽子谈成的,这对民航局和本区的发展起到了共赢的效果。再比如,上海水泥厂作为一个老企业,职工非常多,当时它厂里还包括一个与香港合资的“联合水泥厂”,如果简单地让这两个企业关闭,一方面涉及补偿的资金量会非常大,另一方面会有很多工人下岗,所以当时我们一是和市领导、市有关部门汇报,争取让这个企业整体搬迁到浦东老港,让企业能够通过改造后再生,设备工艺全部升级,而且老港那边有垃圾场,垃圾本身就可以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燃料,也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是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我们给企业一些就业指标,让一部分职工再就业。三是对厂里的设施设备,我们不是简单拆除卖掉,而是按企业要求,凡能再利用的尽可能留给企业带走,这样既避免企业新建厂时重新购买,也适当减少我们设备补偿压力。在这次搬迁过程中,我们把资金补偿和相关政策进行了一个完美的衔接,也得到企业欢迎。与“还建”相结合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事先通过规划,在异地帮被搬迁单位把房子造好,让他们能直接搬过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对于被搬迁单位来说,他们也非常乐于接受。比如说枫林路上的上海轻工技术学校搬迁这件事,原先按规划是把枫林路打通,这样就必须穿过该校区,从而导致学校无法正常运行。为此,我们从2007年年底就开始谈判,运用资金与“还建”相结合的补偿方式,通过规划建新校区,最终学校整体搬迁到喜泰路,并确保在2009年9月开学之前全部建成。全校师生也实现了同年9月1日在新校区如期上课的目标,没在别处过渡一天。整个过程只花了两年不到的时间,这个项目后来也得了好多奖,比如鲁班奖、白玉兰奖等。再比如分散在黄浦江沿线的水上公安、海事局、水上环卫管理站等部门,这些单位具有的功能肯定要保留,但是不能继续在规划开发建设的黄浦江沿线居留,为此我们也是按规划要求在喜泰路上造了一批集中的单位用房进行“还建”,不仅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同时也实现了这些执法单位的集中办公。“与政策结合、与‘还建’结合”这“两个结合”也一直延伸到以后的重大项目建设中。如在本区实施的轨道交通11号线、12号线、16号线站点建设中,前期几十家单位的搬迁中也运用了这“两个结合”。

  在当时特殊环境下,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集体打招呼会”。因为当时119家单位里也有很多是本区区属单位,为了抓紧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当时统一由区政府和区国资委领导出面召开会议集体打招呼,先由我们专项办介绍世博情况、动迁方案,然后请区领导提要求,请各单位顾全大局,实现共赢。这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产生了十分好的效果,共涉及五六个集团的十几家单位,集体打招呼会议之后,我们专项办再去做工作,就顺利多了。

  还有一个做法叫作“拉警报”机制。什么叫“拉警报”机制呢?就是专项办、动迁办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如果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觉得时间很紧、已经心里没底了,那就赶紧“拉警报”,及时向区领导反馈。到后期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冒出来一批需要与市、外区协调的问题。为此,我们与区政府领导事先约定:这些问题,除了我们自己努力做工作外,还将实在协调不了的问题填在我们专门设计的“协调单”上,包括“需协调单位(部门)名称”“重要问题(困难)”“拟解决方案(要点)”“请领导协调的要点”等。这单子是直接递给领导的,请领导出面协调。“拉警报”机制的建立,使解决问题的效率提高很多,速度明显加快。区领导们对这项工作也非常支持,基本上送到领导手里不超过半天都会有答复,机制运行得非常顺。还有一种是给市领导“拉警报”,在徐汇区滨江开发过程中市领导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支持。比如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铁路南浦站的搬迁,由于当时时间已十分紧迫,2010年4月底之前滨江要全面建设完毕,但在2009年下半年他们还未搬出,建设也无法进行。原因固然有补偿价格、清退困难等,但主要还有因异地搬迁至某区的一块土地还未彻底腾出,故铁路方面表示他们也无能为力。而据我们了解,某区腾地及接纳铁路的工作十分复杂,且两区之间协调几乎难以实现。紧急报告市政府后,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尹弘同志立即带领市重大办,亲自召集两个区以及铁路部门,就腾地搬迁所涉及的一揽子问题进行现场协调,拍板解决所有重要问题,非常利索,为及时搬迁及后续建设赢得了时间。

  此外,在这期间,徐汇滨江地区的8个两级以下旧里地块,如“兆丰路”“东、中三家里”“陆家堰”“龙华后马路”等近4000户居民的搬迁改造也同步启动并基本完成,使徐汇在推动滨江开发建设的同时,也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居住条件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徐汇区紧紧抓住世博机遇,围绕上海发展的中心大局,以“七路二隧”及“徐汇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为抓手,主动作为,创新思路与方法,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不仅圆满完成市、区各项重大工程建设任务,也为徐汇的民生改善、城市功能的优化和环境的美化,以及区域的新一轮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登高望远,打造徐汇世纪精品

  李忠辉:历届区委、区政府对徐汇滨江的规划始终持谨慎态度,生怕某个小细节的处置不当,就会在这颗“钻石”面上留下“划痕”,给未来发展造成损失。记得“十五”期间,徐汇区就开始研究滨江地区的产业规划,当时对整个地区的产业功能包括开发机制做了一些探索,但规划比较粗,也没有正式启动。到了“十一五”期间,由于有了世博这个契机,我印象中是在2007年的3月份,当时区委茅明贵书记、陈寅区长、汤志平副区长跟市浦江办、市申江集团签署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来推进开发的机制。2009年1月份,那时韩正市长在市政府的一个常务会议上,专门听取徐汇滨江WS5单元规划的编制情况,也是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个规划对推动滨江的开发建设实际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在原有多个规划基础上,开始对滨江重新做了一个国际方案征集,在功能定位上,对滨江到底应该做成什么样的一个城市形态,进行了反复推敲。包括一些原来的码头、工业企业、仓储企业等工业历史遗存建筑如何保留下来,留下城市发展的脉络,都邀请了专家调研论证,甚至绿化都做过像普查一样的调查。我们希望城市开发不是完全推倒重来,应该是在原有城市历史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发展。

  徐汇滨江新颜2009年初我们开始征集国际方案,经过几轮竞争对比,英国的PDR公司制作的滨江规划最终中标,它选的规划理念叫上海corniche(滨海路),它的样板是在地中海法国尼斯到戛纳这一段,整个样板段体现出比较休闲和慢生活的情调。这种设计理念符合徐汇滨江今后打造成一种休闲的、空间开放式的、慢节奏的生活感觉要求。按照这种规划,我们第一步是把防汛墙分级设置,最前端大概在4.5—4.8米左右,然后往后面逐级递升,最后把道路抬高到6.5米的标高。这样一来整个视线都打开了,把道路抬起来了,这种分级设置防汛墙的做法在上海中心城区还是首次,并对防汛墙做景观化、生态化处理。第二步就是把一些工业运输码头保留下来,建成亲水平台,包括像铁路南浦站、北票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码头全部留下来了。未来沿江步行系统,从北一直到南延伸到徐浦大桥。还有一条林荫大道往南也会保留下去,现在建成的是3公里,到徐浦大桥大概是8.4公里,再往南的话就是11公里。另外龙腾大道上有三排树,再加上一排银杏,四排树形成一个景观大道。我们在选择植物的时候尽可能地选一些乔木、草皮和地被植物,减少灌木,这样能保证人们视线可以看到江面,真正做到还江于民。

  当时,面临世博会临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既要完成市政府部署的“七路二隧”任务,同时在世博会举办前还要完成滨江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任务,压力很大,担忧能不能完成。大家都在想,滨江这么长一条岸线,动迁还没结束,方案还在设计过程当中,而且截止日期又短,到世博的时候又必须开放出来,能完成吗?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四套班子领导亲临现场,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举全区之力,埋头苦干,终于在世博会前夕的2010年3月28日完成了黄浦江东段长3.6公里、30万平方米的滨江改造任务。我们试想一下,浦东陆家嘴的浦江段也就2公里,徐汇区一下子完成了3.6公里、30万平方米,工作量不得了。

  在2010年世博会后,滨江城开中心宣布动工,“西岸传媒港”也宣布正式开工建设。由印尼华人收藏家余德耀创办的余德耀美术馆也在滨江区落成,这预示着首个私人美术馆进驻上海“西岸文化走廊”。这座由龙华机场大机库改建而成的美术馆,东临滨江的龙腾大道,北依丰谷路,总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它现在已经成为黄浦江边又一文化地标,为上海增添新的城市文化名片。龙美术馆(西岸馆)东临黄浦江、北靠瑞宁路,西依龙腾大道,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展示面积约1.6万平方米,以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为原型,衍生出大空间建筑的结构母题,体现工业文明遗迹的场所特征,是徐汇区政府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

  “十一五”期间我们抓住了世博这个机遇,在滨江建设中只是打基础,把地腾出来,把路修出来。我觉得“十二五”是确定整个徐汇滨江开发建设整体思路的过程。我们在整个滨江开发过程当中,确定先让文化发力,搞一些文化活动,包括音乐节、风暴电音节、双年展,通过文化来引爆这个地区,来提高它的知名度,提升它的魅力与活力。当时确定了“西岸文化走廊”工程,在我们整个龙腾大道、开放空间里面增加文化设施、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经过努力,龙美术馆开馆了,余德耀美术馆也开馆了。我们统计了,大概一年吸引的客流量几十万。习主席准备到英国访问之际,东方卫视采访英国驻沪总领事,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了:“我喜欢上海,我还喜欢西岸,因为那里有龙美术馆。”

  在整个滨江开发过程中,我们不是急于简单地把地拍卖给开发企业,而是以产业总部为主,这样可以加速地区的产业功能形成。第一步,我们把功能型的企业、旗舰型的企业,或者说能够引领这个地区发展的企业招进来,比如像梦工厂、民航四大中心等,这些都是文化传媒、航空服务的标志性企业。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形成传媒港,把湖南卫视、腾讯、万达信息等引进来,这样一来,它的地区的核心功能就起来了。第二步是把产业型的企业引进来,就是把总部经济引过来,我们给你土地,给你资源,以此带动徐汇产业结构调整,为区域经济服务。第三步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这样可以避免开发商来了以后把地价炒得很高,抬高这一地区的商务成本。这就是徐汇滨江开发决策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思路——产业主导。这个产业是我们的文化传媒、金融、航空产业,而不是房地产业,这才是真正有内容的产业,我觉得产业主导是这一轮发展当中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坚持一流的品质,滨江地区无论是做城市道路也好,做城市景观也好,包括开发的楼宇,哪怕是一两千平方米的小楼宇,都要追求一流的品质,都希望是一些大师的作品,不单是一个产品,更希望它是一个作品。我记得每次开会,区委莫负春书记、鲍炳章区长他们都说:“忠辉,我们一定要坚持好,一定要把品质作为我们的一条底线,一定要是一流的建筑师、一流的开发企业来做。这么好的一块料子,如果给一般的裁缝去做,那太可惜了,一刀下去坏了,那永远也回不了头了。”所以现在徐汇滨江做方案设计的基本上都是一流的建筑师,包括David Chipperfield(大卫·奇普菲尔德),Renzo Piano(伦佐·皮亚诺)、妹岛和世等都在我们徐汇滨江有作品。我们不是简单地去追求价格和功能,而是追求它的形态跟功能相统一,做到城市空间更适合现代人生活,这样才更合理。

  (中共徐汇区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