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百年的战旗:沪西工友俱乐部
今年是沪西工友俱乐部成立100周年。1924年9月1日,在今上海市普陀区西康路安远路口(原槟榔路278号德昌里),中国共产党早期工运领袖邓中夏、项英、李立三等创办沪西工友俱乐部,揭开了迎接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到来的光辉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拍摄的沪西工友俱乐部旧址
中共中央决定打开上海工运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为起点,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在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惨遭军阀武力镇压后,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失败的事实中看到,这时的革命力量远不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同时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以促进革命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1924年5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决定加强共产党对无产阶级的领导,其中重点加强对上海工人运动的领导,以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大会后不久,中共工运领袖邓中夏、项英和李立三等人到上海纺织产业高度集中的沪西小沙渡开展工人运动,并在小沙渡租界地域的槟榔路(安远路278号)德昌里创办沪西工友俱乐部,自此他们以工友俱乐部为阵地,领导上海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开创了上海工人运动的新局面。
沪西工友俱乐部手绘复原图
在革命凯歌中诞生
1924年9月1日,30多名小沙渡周边纱厂工人代表参加沪西工友俱乐部开幕典礼。大会由工人孙良惠主持,项英正式宣布沪西工友俱乐部成立。他意气风发,言简意赅地指出:俱乐部是工人自己的工会组织,欢迎大家参加,并希望通过俱乐部有更多的工友来活动和学文化,要为工友做好事。经过大家的讨论,最终通过了“沪西工友俱乐部草章”,并推选孙良惠为俱乐部主任(委员长),嵇直为秘书,徐玮、刘贯之、李瑞清为干事。会议快结束时,嵇直摘下自己的帽子,进行现场募捐。项英捐两块,到会的工友代表们三毛、五角地把钱投入帽内,以实际行动表示对俱乐部的支持。大会议程结束后,项英当众展开红纸,提笔饱蘸浓墨,写下俱乐部十六字宗旨:“联络感情,交流知识;互相扶助,共谋幸福。”这两张条幅,被郑重地张贴在墙上。
《沪西工友俱乐部草章》
沪西工友俱乐部尤如一道破除黑暗的曙光,吸引了小沙渡众多工友来学习和活动,邓中夏、项英、李立三、蔡和森、恽代英、向警予、刘华等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纷至沓来,他们在俱乐部给工人上课,多名上海大学学生也到俱乐部给工友扫盲、读课文、讲故事、教唱歌,连正在上海旅居的毛泽东夫人杨开慧也应邀来俱乐部任教。
沪西工友俱乐部是沪西工人运动的革命摇篮。至当年年底,已有19家中外纱厂相继秘密建立工会性质的工人俱乐部,会员近1000人。他们的活动团结和影响了更多工人群众聚集在党组织周围,工人运动一日千里,不断深入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高潮做了重要的思想和阶级队伍准备。
领导二月大罢工的战斗堡垒
1925年初,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遭到租界当局不断威胁和破坏,党组织决定俱乐部由租界德昌里迁至苏州河北岸华界的潭子湾三德里。
2月2日清晨,日商内外棉八厂12岁女童工劳动过度,倚墙瞌睡,被日本领班发现,拳打脚踢,孩子伤重奄奄一息,激起全厂工人的抗议浪潮,而日本资本家却开除50多名工人进行严厉镇压。邓中夏、项英、李立三、孙良惠、刘华等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投身罢工运动。中共中央对上海百余党员开展“全体动员”,投入斗争,党中央还决定成立声援罢工委员会,分设小沙渡和杨树浦两个分指挥处,发动沪西和沪东22家日商纱厂3.5万工人联合加入二月大罢工,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序幕迅速拉开。
《二月罢工宣言》
日本帝国主义面对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力反抗,决心施以武力镇压。日本政府指令驻华使节向北京政府和上海地方官厅提出“严重抗议”,要求“赔偿罢工时期之各厂损失……制止工人之暴动”。同时,派出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的“对马号”和汉口的“伏见号”兵舰进驻上海,准备镇压上海工人的反抗。租界当局与反动军阀更是沆瀣一气,派出密探,追寻罢工领袖行踪,并出动军警拘捕罢工工人,妄图扑灭上海工人运动。虽然敌人气焰嚣张,但上海工人阶级没有被严峻形势吓倒,他们在潭子湾大丰里建立秘密指挥部,继续坚持斗争,沉重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
二月罢工胜利合影
上海工人毫不妥协,日本商人经济损失巨大,最终日方不得不向罢工工人低头,答应工人罢工条件,释放被捕工人。3月1日,工人们在潭子湾沪西工友俱乐部广场前举行罢工斗争胜利庆祝大会,并摄影留念。如今,该照片已成为沪西工友俱乐部领导工人运动的历史见证和珍贵档案。
工人阶级永远不倒的战旗
1925年5月15日,小沙渡内外棉七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日本帝国主义分子枪杀。以顾正红牺牲为导火线,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上海总工会在五卅风暴中诞生,标志着上海工人运动从分散的状态开始转向集中的有组织的战斗。
音乐文献剧《星火燎原小沙渡》剧照
沪西工友俱乐部的战旗至今已飘扬一个世纪,尽管旧址建筑现已不存,但革命胜利后的人们并没有忘记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历史伟绩。早在1954年,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在普陀区第一届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上就指出,为继承发扬大革命时期“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光荣革命传统,要在普陀区建造一所规模较大的工人文化宫以资纪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有其历史评述;电影《先驱者》中有其形象再现;沪西工人文化宫(沪西革命史陈列馆)中有其图片展示。在沪西工友俱乐部创建100周年之际,普陀区总工会推出大型音乐文献剧《星火燎原小沙渡》,生动再现百年前沪西工友俱乐部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这些穿越历史的纪念给我们以启示:英雄来自人民,只要主义真,每一代人都会唱出响彻云霄的革命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