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纪念馆筹建工作纪实

来源:党史镜报  发布时间:2024-06-20

0.jpg

绿草茵茵,流水潺潺,松柏苍翠,竹子挺拔。陈云纪念馆以其典雅大气的建筑,如画如诗般的环境,重点突出、内涵深刻的陈列内容,声光电并用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诠释着陈云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1996年12月开始,我有幸参加了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我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同志,我们有缘工作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奋斗在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子,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1

从考察中获得启迪

陈云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部门的一批老领导和曾在陈云身边工作过的同志,怀着对陈云的深厚感情,要求中央筹建陈云纪念馆。陈云生前是不赞成搞自己的纪念设施的,而且态度十分坚决。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曾写信给陈云要求将他在遵义会议召开期间(陈云和刘伯承时任遵义警备司令部政委和司令员)居住过的一幢房屋辟为纪念室,陈云明确答复,不要搞,不要把居住在里面的老百姓迁走。党中央经过慎重决策,既要照顾到陈云同志本人意愿,也要考虑全党全国人民纪念陈云同志的心情和习惯做法,于1996年11月25日作出同意建立陈云纪念设施的决定。之后,中共上海市委于1996年12月20日下发文件,组建纪念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我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由此,开始投入到近四个年头的极其紧张的筹建工作之中。

1997年3月5日筹建办组织了20多人的考察团,前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纪念馆进行实地学习考察,时间达12天,行程万余公里。这是筹建办组织的第一次考察活动,团员中有老同志,有年轻人,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有管理工作者,大家来自不同的岗位,却有着同一个目标。

为了多学一点,学好一点,大家争分夺秒,不怕疲劳,体现出了一种很好的团结协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好几次,我们刚下飞机,顾不上旅途疲劳,就直奔目的地。记得有一次,我们离开重庆时,太阳就已经落山了,在崎岖的山路上,汽车行驶了5个多小时,于深夜抵达南充市。第二天晨曦初露,大家又爬起来赶路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旅途中,我们还多次召开会议,就参观考察活动进行学习消化。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切磋,有时是讨论,也有争论。在观点碰撞中,闪跃出智慧的火花,逐步形成了筹建工作的一些好的理念和思路。

周恩来纪念馆的设计者,将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和我国民族传统以及地方特色揉合在一起,用无声的建筑语言向观众描述了一代伟人周恩来的人格风范。主馆外形酷似古老的牛车棚,寓意周恩来一生甘为人民孺子牛;四根高耸的石柱象征周恩来钟情于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愿。

0 (1).jpg

征集组在毛泽东主席旧居

毛泽东纪念馆内的“毛泽东遗物展”显得棋高一着。毛泽东生前的遗物被一一展现出来,那堆满书籍的宽大木床,那缀满无数补丁的毛巾被,服务员为毛泽东送饭的竹篮,座垫破旧的大沙发,一件件如一本无字的书,给人以无尽的思考。

刘少奇纪念馆在管理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这个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从而提高了馆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全馆凝聚力。

朱德纪念馆的建筑和自然风景点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纪念馆背枕雄伟的马鞍山,面临挺秀的琳琅山,翠柏苍松环抱,景色端庄秀丽。馆内亭台楼阁,池馆水榭,参差有致。其中名为“国香苑“的兰花种植园,以朱德生前喜爱的兰花纪念朱德,把朱老总的崇高形象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真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使我们初到筹建办工作的同志,打开了思路,开动了脑筋,决心用最大的努力建设好陈云纪念设施。旅途中,经过多次讨论,我们初步形成了陈云纪念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即:江南特色,晚清风格,朴素庄重,典雅大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现代设施,高新技术。这是我们这次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的最大收获。

2

征集途中的艰辛和欢乐

在筹建办领导的分工中,我主要负责陈云史料的征集和编写陈列大纲等。在筹建工作转入正常轨道后,我就和陈列部的同志一起,开始了漫长、艰辛的征集史料和访问老同志的工作。这个时期我们集中学习了《陈云文选》三卷本,陈云研究文集《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等有关著作,也在上海收集到了一些有关陈云生平业绩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从而加深了对陈云崇高思想和品格的了解,对做好史料征集等工作,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征集活动是沿着陈云的足迹展开的。征集小组以筹建办陈列部同志为主,经市领导同意,上海电视台组成了一个摄制组跟随我们。

辗转东北征集

1997年九十月份我们前往东北三省征集。9月2日至22日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先后长达21天,辗转11个县、市,采访了30多位老同志和知情者。记得当年9月12日下午,我们前往牡丹江市辖区内的斗沟子车站,采访当年的扳道工安绍增。这个车站规模不大,但位置重要,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军用物资的运输要经过这里。一次陈云乘坐的军用专列正往这里开来,那时对敌斗争尖锐复杂,敌特不时搞一些捣乱破坏活动,车站道轨不知何时被扳错了方向,正当列车呼啸着急驶过来时,安绍增发现了这个异常情况,于是他一个箭步冲上去把轨道扳正了,从而避免了一场车翻人亡的大事故。事后老安得到了部队和地方领导的嘉奖。在向我们讲述这件事情的经过时,已经退休的老党员安绍增显得十分平静,他说这是他的职责,是应该做的。

9月18日中午,我们从白山市去临江。临江和朝鲜接壤,隔江相望。对朝鲜的一景一物看得清清楚楚。一路上道路坑坑洼洼,崎岖难行,到达临江时已是傍晚时分了。尽管旅途劳顿,我们征集组同志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工作,抓紧参观陈云旧居和有关纪念设施等,这让准备请我们吃晚饭的临江市二位市领导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见面时,我们表示十分的歉疚,但他们却赞扬我们说,上海同志工作态度就是好,值得学习。

在沈阳时,我们拜访了东北局原组织部长、辽宁省委原书记郭峰同志,他给我们谈了陈云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和四保临江战役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沈阳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吕黎平同志,他在自己的寓所里热情地接待我们,并详细地介绍了陈云当年接应西路军将士和组织他们学文化、学技术以及创建第一支航空队的艰难历程,这些充分体现了陈云的超人智慧和远见卓识。在吉林期间,恰逢中秋佳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宋仪侨同志特地从上海发来慰问电报,这让征集途中的我们倍感亲切和温暖。

0 (2).jpg

征集组采访洪学智将军并合影留念

北京采访50多位老部长

1998年5月5日至5月20日我们在北京集中开展征集工作,而且在此后的一段较长时间里,我们在京拜访了一批老领导和在陈云身边工作过的同志。

我们在张闻天夫人刘英家采访时,那年刘老90岁了,瘦小的身体,透出慈祥、坚强和刚毅。她给我们回忆了陈云在长征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离开部队后辗转到苏联,向共产国际领导汇报中国革命、红军长征和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情况。陈云打通了中共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刘英说在这个问题上“陈云的功劳是很大的”。

1997年12月16日上午,我们采访了中纪委原专职委员、在延安时期曾担任过陈云秘书的刘家栋同志。那年刘老已届80高龄,双腿行走不便,得知我们到访,他十分高兴,在秘书的搀扶下,坐在轮椅上和我们热情交谈。刘老回忆,抗战时期,延安成了进步青年的灯塔,他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延安。国民党封锁阻挠,甚至把他们抓起来送到集中营,但也阻挡不住青年们的向往。面对这样的客观条件,陈云谆谆教导要不失时机地抢夺青年知识分子,吸引人才的面要宽,态度要诚恳。他指出,“单枪匹马,革命是干不成的”,又说“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业”,“谁抢到了知识分子,谁就抢到了胜利,谁就可能得天下。”刘老说,在那如火如荼的年代,为党的建设,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革命青年,为培育党的三大作风,陈云同志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1998年5月11日下午,我们采访了原国务委员王丙乾同志。王老长期担任中央财政部长,他在自己宽敞宁静的办公室里,给我们详细谈了他了解的陈云,话语间流露出对陈云优秀品质、求实作风的由衷赞美。王老介绍,陈云长期主持全国的财经工作,非常重视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也非常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他经常告诫我们,搞财经工作,既要重视抓经济发展战略性的问题,又要坚持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在经济发展方向方面,他既反对超越实际可能的“左”倾冒进主张,又反对右倾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这充分体现陈云一贯的实事求是的作风。

0 (3).jpg

征集组采访中纪委原第二书记王鹤寿

1998年5月15日上午,我们采访了中纪委原第二书记王鹤寿同志。上午9点,在秘书的引导下,我们准时来到王老的办公室,他正在伏案批阅文件。一见我们进屋,王老就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那年王老已届90高龄,但身体硬朗,精神矍烁。谈到中纪委工作,王老说,中纪委开展一段时间工作后,陈云同志就尖锐地提出了党风问题,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只有我们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王老语重心长地说,陈云要中纪委牢牢抓住党风问题,这对加强我们党的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1998年5月,我们筹建办同志多次前往中南海陈云寓所,拜访于若木同志及其家人。于老尽管年事已高,身体也不那么好,但她总是抽出时间会见我们,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5月6日下午于老还给我们作了一次长谈,满怀深情地回忆陈云生前的点点滴滴,话语间那份挚爱,那份怀念,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于老说,陈云的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有许多,他孜孜不倦,勤奋好学;作风民主,乐于和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注重调查研究,能体察民情等。在他身上,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又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于老动情地说,我要永远以陈云为楷模,像他那样学习、生活、工作,努力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0 (4).jpg

征集组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

在北京征集期间,一些老同志和中央单位都给了我们全力支持。周太和同志是跟随陈云时间最长的一位老秘书,是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他把陈云赠送给自己的一台苏联制造的收音机转赠给筹建办,还多次在家中接待我们,指导我们的史料征集工作;薛暮桥同志这一年93岁,经联系后,抱病在寓所接见我们;部队的多位将军,都热情地接待我们,介绍陈云当年在东北战场和抗美援朝期间立下的功勋。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同志为我们翻箱倒柜,查找出陈云在重要会议和有关场合的录像,让我们一睹老人家的风采和第一次聆听到他略带江南口音的话语;中央档案馆领导,为我们查找和复制有关文献资料也提供了许多方便。

其间,在中央办公厅领导的关心下,我们在陈云旧居进行了陈云遗物的清点和登记工作。大家争分夺秒,中午都不休息,短短三天,共清点陈云生前书籍755册,各类实物1637件(其中有评弹磁带953盘),衣物133件,办公用品60件,厨具87件等。于老将其中一部分实物赠送给筹建办,以作纪念馆建成后展出之用。我们对陈云家属的支持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3

征集工作做到莫斯科

1998年七八月和10月间,我们前往西北地区和俄罗斯开展征集工作。7月24日、25日我们在延安参观了枣园、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和中央组织部旧址等。看到当年陈云住过的窑洞,里面的陈设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俭朴、简陋,想到有关党的建设方面的许多重要决策和决定是从这里发出的,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了触动和教育。在延安时,为拍摄宝塔山外景,由于当时被云层遮住,影响到拍摄效果。于是,大家在酷暑中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有的同志汗流浃背,直到拍到满意的镜头才歇息。

0 (5).jpg

征集组在延安

在乌鲁木齐时,征集途中有一位同志突发高烧,只得入院吊盐水,大家挂号取药,陪夜取饭,融洽如一家。7月30日,我们去了星星峡。这是1937年陈云亲自迎接西路军余部的地方。星星峡地处新疆哈密和甘肃敦煌市的中间,在千里大沙漠的腹地,中午我们一行从哈密出发,第一次穿越在大沙漠之中,“天空不见鸟,地上不长草”,给人异常苍凉、辽阔的感觉,陈云当年在峡口迎接西路军余部的悲壮场面又浮现在我们面前。在星星峡,我们拍摄了许多照片,想用我们的摄像机,力求多寻找一点历史的踪迹。

9月24日至10月9日,我们在俄罗斯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征集工作。9月25日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就前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拜访文化参赞贾福云同志,老贾同志介绍说,俄罗斯的一些汉学家,对陈云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陈云是中国党内最熟悉经济工作的,在经济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扭转中国党的党风方面,陈云也是发挥出独特作用的。在中苏关系紧张时期,陈云和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一样,都对对方国家不讲一句过头话,这在苏联人民中也有很好的口碑。

0 (6).jpg

征集组在俄罗斯远东研究所

在和贾参赞告别后,中午12点我们即前往俄罗斯远东研究所。俄科学院院士、所长季塔连科率多名副所长在办公室门口迎候我们,并和我们亲切座谈,而且此后又安排了多场座谈会。季塔连科无须翻译,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下子拉近了和我们的距离。他说,陈云是俄罗斯人民的伟大朋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陈云原则性强,有钢铁般的意志,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民崇敬他,俄罗斯人民也崇敬他。

原苏联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克鲁契柯夫说,他已30年不讲中文了,有些生疏了,今天中国同志来,自己尝试着讲中文。我们十分感谢他的真诚和友谊。他说,国民党时期,他三年在重庆,三年在南京。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过驻上海总领事,1955年至1958年到北京,在苏使馆任参赞。他回忆,有一次行使公务谈话,约见陈云。差不多深夜12点了,中方通知他去陈云寓所。见到陈云后,只见他的住所很普通,没有任何奢华的摆设。陈云本人很谦逊、随和。涉及两国政府间要讨论的事这里不说了,但陈云能体谅人家的困难,也能提出解决困难的办法。那时是中苏友好的巅峰时期,陈云对中苏两党两国之间的友谊,话讲得很真诚,也不讲报纸上的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9月28日下午,在俄中友协召开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9周年纪念大会上,我们还荣幸地采访到俄中友协会长、首任驻沪总领事齐赫文斯基,他说陈云有过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和周恩来一样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

在莫斯科期间,我们特别高兴地见到了曾经担任过陈云和阿尔希波夫翻译的克留奇科娃女士,以及阿尔希波夫夫人尼娜女士,这两位老人对中国人民充满了深厚友情,对陈云也满怀敬仰和倾慕之情。在我国驻俄大使馆和俄罗斯众多友好人士的支持下,这期间我们在俄国家档案馆征集到了陈云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会议上作的关于长征的报告,陈云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讲授党和工会建设的记录等一批文献资料,共19件204页,可谓收获颇丰。这也是中央有关部门前去征集而没有收集到的,这不仅是研究陈云革命活动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相互关系的重要文献。

在整个史料征集过程中,我们征集组同志见缝插针,对陈列内容大纲和布展形式进行了多次讨论。陈云生前是不主张宣传自己的,他遗留下来的东西也不多,因此大家认为,在陈列内容上要以“精”见长,在布展形式上要以“新”取胜,要采取多种表现方法,如有关文献资料、照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大型艺术品,如油画、雕塑的展示,警句的展示等,有关场景的复制,以及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手段展示等,使内容和形式能达到完美的统一。以后在纪念馆进行实际操作阶段后,这些思路和建议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运用和表现。

0 (7).jpg

经过近四年的艰辛努力,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的陈云纪念馆,于2000年6月6日在陈云诞辰95周年前夕,终于胜利开馆。

整个纪念设施庄重朴素,反映了陈云一贯的思想作风,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整体布局和练塘镇的环境比较协调;建筑面积比较适中,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纪念馆相适应。纪念馆的建成树立了一座反映陈云伟大光辉一生的历史丰碑。它的每一个专栏,每一件实物,每一幅图画,都闪烁着革命的光辉;许多文物、画面、史册等,采用电脑、激光、录像等现代化的先进展示手段,表现得栩栩如生。参观陈云故居和纪念馆,缅怀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和不朽风范,我们可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革命创新精神,以及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提高执政能力的理解和把握,而且会受到强烈的爱祖国、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