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颜值有故事,解锁上海几处“超有料”的红色场馆

来源:中共徐汇区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长宁区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虹口区委党史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23

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去过很多博物馆,他说“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镌刻着不朽的红色荣光。

红色旧址遗址是鲜明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

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位于徐汇区衡山路811号。百代小楼始建于1921年,见证了中国现代音乐和百年唱片业的发展。20世纪20—30年代,聂耳、冼星海等从事进步文化运动的音乐先驱集聚百代,创作并灌制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爱国歌曲。1935年5月3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此首次灌制。2021年,经过精心修缮后,此处成为一处集历史、建筑和音乐三位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

8.jpg

1908年,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柏德洋行,后更名为东方百代唱片公司。1915年初,百代公司在上海徐家汇路1434号(今肇嘉浜路874号、徐家汇公园所在地)购地,建设了中国首家唱片制造厂——百代唱片生产厂。1921年,百代唱片公司办公楼(今百代小楼)落成,建起了上海第一座录音棚。图为坐落在肇家浜北岸的百代唱片厂早期外景

9.jpg

1934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小组组长夏衍邀请田汉编写名为《凤凰涅槃》的剧本,由于当时紧张的政治环境,田汉只写了10多页的故事梗概,之后由夏衍将其改为电影剧本,并改名《风云儿女》。其中,一首激昂奔放自由体诗《万里长城》的一段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图为电影《风云儿女》海报

10.jpg

在田汉的影响下,聂耳参加了左联音乐小组,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得知田汉被捕入狱后,聂耳向夏衍主动请缨,承担谱曲任务。聂耳在他位于上海霞飞路的居所里完成了曲谱初稿。图为位于上海淮海中路、复兴西路、乌鲁木齐中路交界的街心花园内的聂耳雕像

11.jpg

1935年4月,为躲避国民党抓捕,组织决定派聂耳赴苏联学习,取道日本转赴欧洲。于是,聂耳带着《义勇军进行曲》曲谱远赴重洋,并赶在《风云儿女》拍摄完成前从东京寄回了曲谱定稿。司徒慧敏收到聂耳曲稿,暂名《进行曲》。图为《进行曲》手稿

12.jpg

1935年5月,在时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任光的主持下,百代公司邀请电通公司歌唱队,包括袁牧之、顾梦鹤、盛家伦、司徒慧敏等上海文艺界进步人士,在公司录音棚内录下这首歌,灌制了首版《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同年7月,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由百代唱片公司出版。图为唱片样式

13.jpg

百代小楼占地面积约192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属法式建筑风格的独立花园住宅。2021年4月30日经过精心布展,《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在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811号正式揭牌,在百代小楼以主题展览形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图为百代小楼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被迫停刊。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迁回上海,决定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定名《布尔塞维克》。编委会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毛泽东、周恩来等26人组成。在中国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布尔塞维克》及时传达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许多重要决议、指示,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和策略,宣传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正确理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14.jpg

《布尔塞维克》作为中共中央早期机关理论刊物,刚发行时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时出时停。1927年10月创刊至1932年7月1日停刊,前后共出版52期。图为中共中央关于出版《布尔塞维克》的通告

15.jpg

在白色恐怖笼罩的艰难环境下,为顺利发行,《布尔塞维克》刊物封面先后印有“少女怀春”“中央半月刊”“新时代国语教授书”等名称,并冠以“中央执委宣传部”“商务印书馆”“历史研究学会”等字样。图为《布尔塞维克》创刊号封面及各种伪装封面

16.jpg

17.jpg

《布尔塞维克》保存了中国共产党的大量历史文献,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反映了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水平。左图为周恩来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右图为刊物登载的毛泽东领导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报道

18.jpg

19.jpg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位于愚园路1376弄34号(原亨昌里418号)。二楼南室是中央出版局负责人、编辑部常务编委、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郑超麟的卧室原样,室中间是一张八角麻将桌,开会时就以搓麻将作掩护。上图为编辑部旧址外景;下图为二楼编辑部常务编委卧室兼书房

20.jpg

旧址二楼北室布设了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兼宣传部长瞿秋白在编辑部领导工作的场景,这里也是中共中央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牺牲前的最后住处。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从这里前往戈登路党中央另一机关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并于4月21日英勇就义。图为当时二楼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起居室

木刻讲习会旧址暨木刻讲习会旧址陈列馆

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鲁迅为推动新兴版画运动发展,培养木刻青年,在今长春路319号举办暑期木刻讲习会。参加讲习会的学员都是20岁左右的进步美术青年。讲习会尽管只有13位学员,却像一颗火种,燃起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熊熊之火,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历史的起点,之后各地学习和研究木刻的社团纷纷建立。2021年9月25日,木刻讲习会旧址陈列馆正式揭牌。

21.jpg

22.jpg

暑期木刻讲习会由鲁迅邀请内山完造胞弟内山嘉吉主讲,鲁迅任翻译。参加的学员有一八艺社成员陈广、陈铁耕、江丰、黄山定、李岫石、顾鸿干,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钟步青、邓启凡,白鹅画会成员胡仲明、倪焕之、郑川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的苗勃然、乐以钧等13人。上图为李桦版画作品《鲁迅先生在木刻讲习会》;下图为长春路319号历史照片

23.jpg

木刻讲习会为期6天,前4天讲授黑白版画技法,后2天讲授套色版画技法。内山嘉吉讲授木刻的起稿、用刀、刻法、拓印、套版等基本知识,鲁迅以自己收藏的各国版画作品为示范,讲授创作版画的艺术特点及发展历程。学习期间,13名学员共创作了15幅木刻版画实习作品。图为陈广木刻作品《鲁迅像》

24.jpg

鲁迅认为,木刻版画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于是大力倡导新兴版画,他指导过的青年,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版画界的中流砥柱。讲习会结束当天,鲁迅、内山嘉吉和13位学员在附近草地上拍照留念。图为当时的合影

25.jpg

26.jpg

2021年9月25日,修缮后的木刻讲习会旧址陈列馆揭牌开放,旨在探讨和传播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及其在推进中国革命美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左图为旧址外景;右图为旧址陈列馆内景

27.jpg

在木刻讲习会旧址二楼,以“艺术、文化、休闲、服务”为主题的“艺苑朝华”社区会客厅落成,这也是虹口区探索居委会“沉浸式办公”新模式、打造共建共享的城市会客厅的创新举措。图为学生们在修缮一新的社区会客厅里体验木刻版画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