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 > 正文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何坚持并运用好唯物史观这个根本方法

2024-02-28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付立平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条例》指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要遵循“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原则。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也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科学方法论。

1_副本.png

回望百年党史,在旧中国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铸就辉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的最精辟的概括。学习百年党史需要秉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因此,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就意味着:认识、学习、总结和记述党的历史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以及中国共产党

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党史的实践历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其中之一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也叫历史唯物主义,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提出了这种新的历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此处虽然马克思并未使用唯物史观这一概念,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唯物史观核心立场和方法论,即立足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实践去考察人类社会。随后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首次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段话中马克思指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那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与唯心史观从观念、从神的意志出发解释历史的方法不同,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去认识历史,指出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起源,因此历史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唯物史观来审视人类的历史,才能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把握历史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将党的百年历程概括为四个时期和四个伟大成就,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史观适时认识、总结党的历史和实践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重视对唯物史观的学习和运用。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总结了唯物史观的要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二要点:其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1921年1月,毛泽东回复蔡和森的信中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清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以及革命的前途,在革命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个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系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学习、总结党史经验的范例,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基本前提。

2_副本.jpg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党的历史和实践。在理论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毛泽东在这段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主张,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在实践上,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三大改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变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逐步发生偏差,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偏差,最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段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的挫折正是由于我们背离了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党的历史和实践。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针对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等问题,做出回应。这个决议可以说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系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学习、总结党史的范例,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指出:“我们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党和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该针对一系列问题所做出的回应彻底扫清了人们的思想困惑,增进了党同人民的团结。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强调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指导自身的实践,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归结为十大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系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学习、总结党史的光辉范例。

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学习党史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我们才能找到学习党史的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帮助人们在党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党史中始终保持历史清醒。

(一)整体的方法:全面系统的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研究历史必须以历史的整体为依据,充分占有历史资料。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邓小平也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对整体方法的典型运用。

党史学习的整体的方法要求“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这段话阐明了大历史观的两层含义:从时间序列上,要把党史发展看成一个有内在脉络的连续过程,不能因为后来的偏见而割裂党史。从空间范围看,要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一个“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对比世界上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肩负着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掌握历史主动,代表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3_副本.jpg

4_副本.jpg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报告(记录稿)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学习。历史是全部人类活动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改造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改造进程的历史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全部人类活动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改造进程,人类就不会在思维中对这个历史进程进行逻辑的再现,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党史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首先,逻辑必须以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前提。在党史研究过程中,有的人为了利益,毫无底线地恶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随意捏造客观历史,从主观出发随意剪裁历史,这是一种虚假的历史逻辑,是错误的历史认识产生的根源。其次,相对于客观的历史进程,逻辑显现出独立性。逻辑反映历史不是机械的照搬,“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把逻辑的独立性等同于逻辑本身,这是无法认清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的。

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学习党史,本质上“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要求既要反对肢解历史、对历史发展规律予以否认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泛化逻辑,用虚假逻辑说明历史的错误倾向。“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尊重历史、捍卫真知,才能以史为鉴,更好地走向未来。

(三)辩证的方法:联系发展的学习。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启示我们在学习党史时要把历史细节放入整个历史的宏观发展中去考察,防止因为对某些历史细节的关注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要在历史活动的总和和全貌中找到历史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正如列宁指出:“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历史现象在历史上怎么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离开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用个人的好恶、主观的模式等,去随意编排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发展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党史时要正确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历史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列宁曾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作比喻,“历史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不可能一路坦途,畅通无阻。苏东剧变之后,针对社会主义不行了、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的观点甚嚣尘上的态势,邓小平曾坚定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曲折前进的,但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以正确态度对待党史上的曲折就要认识到:不因曲折而丧失信心,不因暂时的失败而否定正确的道路和科学的理论。

(四)实践的方法:知行统一的学习。实践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基础,也是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致力于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运用唯物史观开展革命、实践、知行统一的历史。以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为例,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最低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最低纲领是结合中国不同阶段国情制定的发展战略,这些最低纲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为改变中国面貌而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统领所有这些最低纲领的是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使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应对种种挑战,不会迷失方向。

实践的方法启示我们在学习党史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要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向社会做调查是了解真实情况、掌握资料、形成感性认识的必经途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突破各种对党史的片面化、割裂化、肢解化的错误认识,科学地、系统地、辩证地认识党史,坚定对党的信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行动上全面坚持党的领导。

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学习党史的目标要求

唯物史观是从作为知、情、意统一的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即“生活”出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体系,是对传统世界观的超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学习党史的过程体现了知、情、意的统一,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党史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效果。

(一)认知层面:学史明理。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党史,才能在认知层面做到“学史明理”。“学史明理”就是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正如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儿通通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秉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才有可能系统掌握党史知识,从重大党史事件、党史节点、党史人物、党史环境变迁中把握党史发展脉络,总结党史规律,从而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做到学史明理。

(二)情感层面:学史增信,学史崇德。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党史,才能在情感层面做到“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形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强烈情感。认知层面的“学史明理”为情感层面的“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奠定基础。“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结合党史学习,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就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不断发展的开放性,而成为一种科学的信仰,明确共产主义不仅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更是一种现实运动。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从而彻底抛弃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的错误观点。结合党史学习要真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公有制为主体等一系列特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突出体现在党的领导上,要在坚定对党的信任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结合党史学习真正认识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也是党的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历史说明了党有能力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可以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一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二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三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是高尚道德品质的践行者,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承载者,他们身上那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感染着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党,热爱党。

(三)意志层面:学史力行。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党史,才能在意志层面做到学史力行。认知层面的“学史明理”和情感层面的“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必将转化为意志层面的“学史力行”。在知史爱党、爱国情感的激发下,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行动自觉,这是学习党史的最大意义。毛泽东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学习党史,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曾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按照党章的规定力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我国历史上的一切优秀遗产。要积极参加广大劳动革命的实践,在实践中加强自我修养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铭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实践行动中历练党性。在学习过程中笃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信仰,砥砺奋斗志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使命担当,务实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识,磨砺才能,增强工作本领。在学习中整肃党的作风,严守党的纪律,慎独自律。总之,通过学习从历史宏观的大视野中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到将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

5_副本.jpg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观点层出不穷,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容易陷入思想的混乱,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尤其如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秉持整体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的、实践的方法去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才能使人们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中,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作者系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原文刊载于《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年第6期,原标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下党史学习的方法论》,略作删减,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