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 > 正文

重温沂蒙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25-04-11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杜友翔 胡安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于沂蒙人民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其独特内涵和宝贵价值深深镌刻和浸润在沂蒙地区留存的众多革命文物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时代诠释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重温沂蒙精神对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党群同心”

“党群同心”作为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核心和基点,是伟大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和政治根基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另一种话语表达。

图片.jpg

沂蒙根据地的小推车

鲁南革命烈士陵园收藏着一个独轮小推车,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支前用的常用器物。它本是当地农民的普通农具,然而,解放战争时期,在没有汽车、火车运输的淮海战役前线,这样的小推车成为运输支前物资的主要工具。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这样的小推车达到141万辆,它既能向前线运送粮食和武器,也能向后方运送伤员和军需。数百万沂蒙儿女就是推着这样的独轮车,风雨兼程,冒着枪林弹雨,数百里奔赴,向淮海前线源源不断运输战争物资,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陈毅元帅所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小推车推的不仅是军需物资,也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信赖,见证的是党群同心。小推车承载的党群同心,是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军民情深”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军民情深”凝结成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是人民军队经受血与火、生与死严峻考验的持久动力,也是一批批沂蒙儿女毅然走上从军道路不竭的精神源泉。“军民情深”是伟大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是军爱民、民拥军的具体体现。

图片 (1).jpg

陈毅和张茜用过的皮箱

临沂市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纪念馆保存着陈毅元帅用过的一只皮箱。这只皮箱,跟随着陈毅一路征战,从两淮来到山东,在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又伴随着他和夫人张茜,在临沂河东区前河湾村待了8个多月。当时,陈毅一家都住在老房东家里,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吃饭、聊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处得像亲兄弟姐妹。据房东回忆,陈毅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抽空还和他们拉家常,问寒问暖,两家人亲如一家。不仅如此,陈毅还亲自带领新四军医务人员在前河湾给村民看病问诊,又在沂河发大水时救民于水火之中,与临沂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离开前河湾村时,为感谢房东的照顾和帮助,陈毅和张茜把这只皮箱送给房东作为纪念,还多次嘱咐孩子们:你们不要忘了沂蒙山区,不要忘了前河湾,那里有你们的父老乡亲,那里有你们的兄弟姐妹。2007年,新四军旧址纪念馆恢复布馆时,老房东将此皮箱转赠给纪念馆。

这只皮箱不仅见证了陈毅在临沂指挥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时的日理万机,而且见证了房东一家人热心帮助陈毅和张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动诠释了“军民情深”的丰富内涵。

3“水乳交融”

“水乳交融”凝结了沂蒙人民明大义、识大体,送子送夫参军支前、舍生忘死救护伤员的优秀品质,也彰显着人民军队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内矗立着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雕像。1941年,处于哺乳期的沂南县农村妇女明德英正在家照顾孩子,突然看到房屋外边躺着一个满身是血的小战士。小战士嘴角干裂,伤口不断流血,奄奄一息,可丈夫不在家,再去烧水,已经来不及,关键时刻,她索性解开衣服,挤出乳汁,一点点喂进小战士的嘴中。在明德英的悉心照料下,小战士很快康复并重返前线。明德英的所作所为,不仅体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母爱,更是军民之情水乳交融的真实再现。

图片 (2).jpg

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雕像

临沂市沂蒙革命纪念馆展陈着来自新四军的中共特别党员罗生特的一些遗物,向人们诉说着这位奥地利籍的医生救治群众的故事:1944年8月的一天,罗生特正在出席山东军区英模大会,突然接到一名难产妇女求救的消息,他立即赶往医救。当时,这名妇女已经休克,生命垂危,罗生特迅速投入抢救,将死胎引出,救了产妇一命。凭着过硬的医疗技术和无数次救治患病群众,罗生特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鼻子医生”。

无论是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雕像,还是大鼻子医生罗生特救治群众留下的遗物,他们历经岁月的洗礼,外表颜色已有些黯淡,但在沂蒙人民的心中依然熠熠生辉,彰显着军民之间“水乳交融”的特殊感情和精神伟力。

4“生死与共”

“生死与共”鲜活生动地表现了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与深刻内涵,从更深层次阐释了沂蒙精神可歌可泣的内在机理,展示了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与筋骨,既是沂蒙精神的形象生动表达,也是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结果。

图片 (3).jpg

“火线桥”架桥的门板

沂蒙红嫂纪念馆陈列着一块与众无异的门板,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某团战士要在5个小时之内过河奔赴前线,但河上无桥,李桂芳等32位沂蒙妇女,拆下家里的门板,并扛着门板在冰凉的汶河上架起了“火线桥”,近千名战士从妇女们用柔弱肩膀搭建的浮桥上通过,及时赶往了前线。部队过了河,但这些妇女被河水冻得周身麻木,累得瘫倒在河边,她们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但为了战士们顺利过河,为了革命的胜利,她们将自己的生死置身度外!

这块门板虽已变得破旧,但其承载的沂蒙人民与革命战士“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仍激励着一代代的后辈们不忘军民之间的生死感情,谱写好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良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