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郑重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关乎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凝聚了中华民族人心和力量,唤起了历经百年沉沦的民族觉醒,考验了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各方面力量。中国共产党在这场驱逐外敌、争取民族独立战争中,始终冲锋在抗战最前线,以鲜明的政治主张、坚定的战斗意志、模范的战斗行动,为全国人民撑起了救亡图存的希望,为夺取战争的胜利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矢志不渝促成的统一战线凝聚最为广泛的抗战力量——
1925年12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文章开头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这个理论认知基点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打下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非一件简单事情。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之下,来自内外的压力之巨大、斗争之激烈难以想象。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不断调整策略、奔走呼号,甚至忍辱负重,主动与企图剿灭自己的对手握手言和。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从“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到“各阶层联合的民主共和国”,从联合西北军、东北军到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做到这些,既要展示力量,还要讲究方法,不仅需要军事斗争,还需要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的通力配合。
统一战线建立之后并不是就完成了任务,还需要持续维护、巩固各方面的团结。在战略防御阶段结束后,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竟决定设立“防共委员会”,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秘密反共文件,“限共”“溶共”“反共”之声遍及全国。一时间,惨案迭起,血花乱飞,先后出现了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皖南事变等仇者快、亲者痛的历史逆流。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三大核心策略,坚定不移地贯彻“在发展抗日运动与‘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下解决和缓和内部矛盾与摩擦”的斗争方针以及“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并针对破坏统一战线的反共分裂活动、投降求和行为进行无情抨击,及时组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建立、维护和巩固确保抗日战争胜利的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艰苦卓绝开辟的敌后战场构建抗战胜利的战略格局——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除军事、经济实力和精神支撑外,还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成功建立规模庞大的敌后作战区域。这种战略战术将日军的后方转变为抗击侵略的前沿阵地,与国军主导的正面战场形成协同作战态势,从而构建双重战线的战略布局。通过这一方式,中共军队不仅有效牵制了敌军主力,还大量歼灭了敌方有生力量,在整体战略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国民党军队高层对“游击战”十分认同,不仅在冀、察、鲁、苏等敌后地区组织了数十万兵力开展游击战争,还专门在南岳举办游击战培训班,特邀请叶剑英、李涛等共产党军事干部讲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伤亡的增加,日军不得不对其侵华战略作出调整,采取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由军事进攻为主转为以政治诱降为主的策略。尤其是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降后,日军作战主力开始主要用于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41年,日本调动侵华兵力的70%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扫荡”和“清乡”;1942年,日军在华北、华中的55万余人,有33.2万用于巩固占领区。1944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开始局部反攻,作战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解放人口1700多万;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开始全面反攻,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余座。
在敌后战场上,抗日根据地与日军控制区构成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犬牙交错的包围与反包态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要“做眼”求活,不断发展、巩固根据地;侵略者则要“吃子”求安,反复清除控制区内的武装威胁。于是,整个敌后战场的“扫荡”与反“扫荡”激烈战斗从来没有停息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巩固,在敌后战场深入持久、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有效盘活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棋局,及时扭转了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劣势,撑起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抗战大局。
八路军攻克日军据点东团堡
穷究真理制定的抗战策略指明抗战必胜的正确道路——
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深入研究和揭示这场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精心绘制指导抗日战争胜利的蓝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日本方面肢解中国、占领中国的计划从来就不是草率和简陋的,其兵要地志对中国的山川关隘、城镇乡村、田亩水井掌握非常之细,对中国的政治派别、军事力量、经济外交等也是精研细琢,再加上所谓的“武器先进、军队精锐”,使不少中国人对能否打赢这场战争存有诸多疑问。面对“抗战必亡”“求和投降”的论调,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如不及时驳斥亡国论调,必然会影响全国抗日的士气,从而影响抗日战争的大局。
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论持久战》,全面系统地阐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必胜性。正如《论持久战》开头提出的那样: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坚持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么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当时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解决的。《论持久战》从多个方面系统地加以科学分析和论证。史实证明,《论持久战》成为照亮中华民族抗日征程的一座灯塔,使无数爱国志士树立抗战必胜、日本必败的坚定信念,焕发出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为回答全国普遍关注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将如何发展”“如何实行持久抗战”“中国能否取得胜利”等问题,《论持久战》指出中日双方存在“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强调持久战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并科学判断和预见持久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提出应实施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具体战略方针。《论持久战》科学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以无可辩驳的科学力量和真理力量阐明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呕心沥血唤醒的抗战精神铸牢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抵御侵略、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战斗力要素。
由于受自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逢战必败的影响,再加上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接连失败,“抗战必亡”“再战必亡”“妥协投降”的空气此起彼伏。由于未能认清中国历史的进步趋势以及抗日战争的正义本质,国民党军队中竟有近百万官兵选择投靠日本侵略者,导致“汉奸带路、伪军无数”“降官如毛,降兵如潮”的严重局面。
为从根本上扭转民族抗争精神的缺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剖析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革命斗争屡遭挫败的根源,对亡国论和投降派进行深刻的批判与揭露,指出“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充分“唤醒民众”,使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基于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党,以自身的模范作用启发群众抗日觉悟,以走在抗日战场最前沿的先锋作用激励抗日斗争。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总结:“中国的长期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并且还将再付出重大的牺牲;但是同时,正是这个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可见,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并为之竭力拼搏,不断激励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
抗战期间,虽然中国共产党尚不具备动员、整合全国资源与力量的执政基础,但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始终是抗战到底的播火者,始终是动员、组织和坚持抗战的领导者。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动员号召与身先士卒的模范表率下,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场景。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评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手的愿望”。
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带动和激励下,中华民族结束了百年来羸弱挨打的宿命,打出了久违的民族自尊与自信,铸就了一座矗立在中华民族命运拐点上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这一精神丰碑闪耀着民族之希望、民族之精神、民族之血性,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劫难走向重生、从重生中实现涅槃。
百团大战馆一角
旷日持久开展的政治动员挖掘人民战争的深厚伟力——
无数战争史上大屠杀和大溃逃告诉我们:不经过政治动员和组织的人民群众,在敌人面前永远只能是一盘散沙。即便面临亡国灭种,也无法形成一致的力量。
抗战之初,毛泽东就深刻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抗日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之不普遍,更不说深入。基于对政治动员重大意义的深刻认识,中共中央迅速于1937年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今后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什么是政治动员?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单单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明确了目的和纲领还不行,还要有组织。无论是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商人、自由职业者,都要依据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斗争情绪提高的程度,将其组织在各种必要的抗日团体之内,并逐渐地发展这些团体。“民众如果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政治动员时有一整套的理论和丰富实践,表现出鲜明的组织效能优势。到党的七大召开时,19个抗日根据地人口达9550万,组织起91万正规军和220万民兵。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已经成长为赢得战争胜利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充分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作者分别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人才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杉、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人才科学研究中心讲师刘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