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7日)是八七会议召开97周年纪念日。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南昌起义为标志,中国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时期。此后,自八七会议至中共六大期间,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和机关部门发生了重大变动。现分别予以考证记述。
八七会议会址
一、八七会议对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鄱阳街139号)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由于到会的中央委员10人,候补中委3人,“人数不足……不能作为正式的全党(委)会议”,只是“作为中央紧急会议”。会议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维汉主持,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会作报告。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也作了报告。经过讨论通过了有关决议,选举了“临时中央政治局”。8月9日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了常务委员会,并决定在中央常委会之下设立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妇女部、农民运动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以及中央秘书厅、出版局、交通局。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毅然地纠正结束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成为中共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一)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的组成
据《“八七”会议记录》(经中央档案馆考证“是原始记录”)记载,最后表决:“1、临时政治局委员为正式九人,候补七人。2、推出政治局委员名单,正式委员: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候补委员: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以上即是八七会议选出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的组成人员。
八七会议(油画)
(二)八七会议关于改组中央机构的决定
1.《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决定:“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之临时政治局以正式委员九人候补委员七人组织之。”“临时政治局应在6个月内准备召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前“中央临时政治局执行中央委员会之一切职权”。“中央所在地最近数月内仍在武汉。同时须组织南方局于广东,至少须有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三人加入。”“机关报之党报委员会由政治局委任之。政治局之下应设一特别的出版委员会,专掌传播党的机关报及中央一切宣传品的责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应当建立全国的秘密交通机关,……务使本党有一全国的交通网。”“造成坚固的能奋斗的秘密机关,自上至下一切党部都应如此。各级党部委员会……分出三人至八人之党务委员会——为指导机关。”“此等常务委员会即应执行各该党部委员会之一切职权。”显然扩大了五大党章规定“中央常务委员会处理党的日常事务”的职权。这是当全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后,为坚持实施不间断领导所需要的。决议提出:“现时须即组织审查委员会,(各省委就是监查委员会)以审查各该党部之党员有否不可靠分子。”“应当注意提拔工人同志到党部委员会里负重大责任。”该决议附“党的组织系统表”,第一次明确划分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上下隶属的各级组织名称与关系,即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区委——支部——分部——小组。
2.《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会应当是真正工人阶级的组织,群众的组织,从一般工会机关直到全国总工会,都是在本党指导之下,由群众所选举出来”。决定“职工运动是本党的基本工作,应改正以前把他看做部分工作之错误,应以整个的党来指导他,所以各级党部之工人部应即取消,另设职工运动委员会,经过党部委员会直接指导职工运动中的党团”。即实行两个重大转变:将大革命时期把实行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作为全党主要工作,改变为全党以职工运动为基本工作;将原由中央工人部直接指导全党(包括全总等党团)职工运动,改变为由党中央、各省委等直接指导职工运动与其党团。
八七会议记录手稿首页复制件
二、八七会议后的中央机关各部门
1927年8月9日,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了在中央常委会下设立的各部、委、局等与主要负责人。9月19日,讨论中央驻地迁移问题,原则决定若两湖秋收暴动没有大的进展时就去上海,等广东有发展时再去广东。9月28日,中央常委会议决定:苏兆征当天去上海,瞿秋白于29日或30日去上海,李维汉最后去上海。自9月底至10月上旬,驻武汉的中共中央机关陆续秘密地迁至上海,多数分散住在沪中区外国租界内。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现上海市黄浦区云南中路171—173号)
(一)中央机关各部门
1.中共中央秘书厅:秘书长李维汉兼。秘书处(或文书科)处(科)长邓希贤(邓小平)。秘书瞿景白。油印处主任李宇超。中央会计龚饮冰。
中共中央秘书处旧址史料陈列馆(现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673弄10号)
2.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先后为李维汉(兼)、罗亦农(1927年9月23日起)。副部长陈乔年(后调离)。秘书先后为杨匏安、陈佑魁(8月19日决定,未到职)、叶文龙(8月25日决定)、庄文恭(9月23日决定,未到职)、王若飞(10月18日决定,未到职)。
3.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瞿秋白兼。秘书郑超麟。
4.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周恩来(随南昌起义军行动,不在位)。代理部务王一飞。代理部长罗亦农(8月29日决定)。代理部长邓中夏(10月15日决定)。秘书先后为王一飞、颜昌颐(8月29日决定)。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现上海市静安区新闸路613弄12号)
5.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杨之华。秘书陈志筠。
6.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1927年8月9日决定苏兆征兼工委主任(书记);8月15日决定中央工委由苏兆征、陈寿昌、李震瀛、李涤生和共青团中央一人组成。秘书戴卓民(10月20日决定)。
7.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1927年8月9日决定瞿秋白兼中央农委主任(书记);8月15日决定由瞿秋白、毛科文、任旭组成中央农委。秘书先后为郑超麟兼(8月25日决定)、余泽鸿。
8.中共中央特别委员会:1927年9月23日,中央决定成立,负责保卫党的负责同志和筹集党的经费等工作,归中央常委会领导。委员:李维汉、顾顺章、罗亦农、曾培洪(李强)等。负责人顾顺章。
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陈列馆(现上海市静安区武定路930弄14号)
9.中共中央出版局:1927年9月15日,中央决定由郑超麟、彭礼和、毛泽民、倪忧天和共青团代表一人组成出版委员会,由郑超麟主持。局长先后为郑超麟、汪原放。
10.中共中央交通局:局长顾顺章(8月9日决定)。内交主任(总交通)张宝泉。外交主任王凯。8月21日中央决定建立全国交通网,在中央所在地设交通处。10月20日中央决定戴琨为中央交通处代理主任。交通员有石琼、顾玉良等。
11.《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1927年10月22日中央常委会议决定出版中央机关报,定名《布尔什维克》,周刊。10月24日创刊第一期正式出版。编委会委员5人: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主任瞿秋白。总编辑瞿秋白兼。编辑(负责日常工作)郑超麟。秘书黄文容。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现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1376弄34号)
(二)中央代表机关
1.中共中央南方局:1927年8月9日,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曾讨论以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央前敌委员会为南方政治分局,但未正式决定。8月10日中央常委会议决定了南方局的组成人员。8月11日中央发出通知:“兹临时政治局决派恩来、太雷、彭湃、陈权、代英、黄平、国焘为中央之南方局,以国焘为书记,并在南方局之下组织一军事委员会,以恩来为主任,管理广东、广西、闽南及南洋一带特支。恩来等未到以前,由太雷、杨殷、黄平组织临时的南方局”。9月26日至28日,张太雷到汕头主持召开中央南方局会议,多数人对张国焘的领导不满,主张由张太雷任南方局书记;并决定李立三加入南方局,罗绮园任南方局秘书。10月上旬南昌起义军受到严重挫败。中央前敌委员会撤销。10月15日,在香港召开南方局与广东省委联席会议,决定由张太雷、周恩来、恽代英、黄平、杨殷、彭湃为南方局委员,张太雷为书记;南方局军事委员会,以周恩来、张太雷、黄平、赵自选、黄锦辉、杨殷为委员。周恩来为主任。潘兆銮任秘书。10月23日,中央发出指示信,“决定取消南方局”。
2.中共中央北方局:1927年8月9日,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指派蔡和森和王荷波去北方“组织政治分局”。8月11日,中央常委会给“山东省委,山西、满洲临委”信称,“兹政治局决定组织中央北方局,以和森、荷波、述之、昆弟、伯庄为委员,以荷波为书记,管理顺直、山东、满洲、山西及内蒙各党部。”9月初,中央北方局在北京成立,委员:蔡和森、王荷波、彭述之、张昆弟、刘伯庄,新增加杨善南(共青团中央常委)。书记王荷波。秘书长蔡和森。组织部长王荷波兼。宣传部长兼小报编辑蔡和森。军事部部长刘伯庄。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张昆弟。北方局常务委员(9月2日决定):王荷波、蔡和森、张昆弟。9月下旬,北方局从北京迁驻天津。10月18日王荷波在北京被捕,不久牺牲。由蔡和森主持北方局工作。11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
3.中共中央长江局:1927年9月28日,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罗亦农、陈乔年、任旭、王一飞、毛泽东5人组成长江局,并决定调易礼容任长江局秘书长,在长江局下设一中央军事部特派员,由罗亦农兼任,调欧阳钦担任军事技术工作。罗亦农任长江局书记。10月1日发出《中央关于长江局的任务决议案》,称中央将迁居革命的中心区域,因而将与长江各省隔绝关系,“故有长江局之设”。规定长江局管辖范围为湖南、四川、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七省,“代行中央职权,指挥上列七省的革命运动与党务,上列七省的党务须纯全受长江局的指挥。”10月2日,长江局开会决定蔡振德任秘书。10月15日,长江局会议决定,在罗亦农、王一飞赴湖南期间,由任旭代理长江局书记,同陈乔年、刘昌群一起处理日常工作。毛泽东与易礼容始终未到职。11月11日,中央决定撤销中央长江局。
4.中共中央上海局:1927年9月28日,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上海可不设局”。9月30日,中央又提出以邓中夏、郑超麟、王若飞、陈独秀、李富春等组织中央上海局。旋因中央常委苏兆征已赴上海,中央常委瞿秋白即将动身赴上海,决定将此问题交瞿、苏到上海再酌情决定。很快因获悉南昌起义军严重受挫,中央决定驻上海,故并未成立中央上海局。
三、中央机关组织变动的决定和情况
(一)1927年8月8日《中共中央致前委信》称“决定由前委分兵一团或二团交由郭亮……组织湘南革命委员会,受前方革命委员会的指挥”,“党内由泽东、郭亮、夏希(曦)、(任)卓宣组织湘南特别委员会,以泽东为书记。”
(二)192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通告第三号》称,“中央须建立通达各省的交通,……构成一个党的全国交通网。”其职任是“传达党的一切文件,输送党的一切宣传品”;“兼探听各地反动派的消息及其他各种消息。”“暂于中央所在地设立中央交通处,于上海设立交通分处,为中央与南北局及江浙间交通之总枢纽。”
(三)192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通告第四号》称,“中央常务委员会主编《中央通讯》,解释党的政策,批评党的错误,登载党员对于党内问题讨论的材料等。”“中央机关报《向导》重新恢复出版,篇幅减少一半,务期每周出版一期。”据查,《向导》并未恢复。
(四)1927年9月19日《中央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提出,“八月决议案中关于左派国民党运动与在其旗帜下执行暴动的一条必须取消。”“现在的任务不仅宣传苏维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
(五)1927年10月6、7日《中共中央致南方局暨广东省委信》指示,“如取得广州,……开一革命会议,选出中国临时革命政府(广州市工农兵士贫民代表会议——实即苏维埃——应为政府之主干。……)设一常务委员会(应选进仲甫(陈独秀——作者)、兆征、恩来等为主要干部),此外可略加沫若及其他左派分子,以保证本党绝对领导权为原则。”
(六)1927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召集紧急会议的通知》称:“(山东、直隶、河南、江苏、广东、湖南、湖北)省委应派一代表出席”。“中央特指定(太雷、泽东、立三、国焘、中夏)你到会”,“CY除弼时以外还应派代表一人到会”,“请你(荷波、弼时、彭湃、顺章、亦农、忠发)务必按时赶到出席为要。”
上海市部分重要革命遗址旧址立碑挂牌
(七)1927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一号》,指出:“布尔塞维克报当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理想之机关,……要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指针。”“中央常委暂决定秋白、亦农、中夏、若飞、超麟为编辑委员会,秋白为主任。”“编辑委员会在中央常委指导监督之下。”中央各委员都有参加编辑工作“投稿之义务”。
(八)1927年10月19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取消全国学生总会及各省学联。党、团组织应“努力作左派学生运动”。
(九)1927年11月5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由苏兆征、郑复他、项英、黄平、李立三组成,由苏兆征任书记;成立政治纪律委员会,由任弼时、李立三、邓中夏、张太雷、李维汉组成,由任弼时任书记。
(十)中共五大后至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的牺牲情况:候补中央监察委员萧石月1927年5月下旬牺牲;中央监察委员张佐臣、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杨培生1927年7月初在上海牺牲;中央委员陈延年1927年7月4日在上海牺牲;中央委员赵世炎1927年7月19日在上海牺牲。
(作者系原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文章略作删改,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