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 > 正文

毛泽东的政治启蒙,离不开两位塾师

2024-09-09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陈扬桂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今天,我们一起怀念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求学时代,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青年毛泽东的伟大理想与家国情怀的形成,与他的几位老师息息相关!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青少年时期的老师很多,尤其是在读私塾阶段,为了追求新知,他不断转学换师。毛岱钟和毛麓钟分别是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和毛泽东本人所选择的塾师,是对毛泽东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两位塾师。二人在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上的差别,折射出毛贻昌和毛泽东不同的择师标准和价值观念。由选择毛岱钟转为选择毛麓钟为师,也反映出毛泽东政治觉悟和人生理想的转变轨迹。

640.png

打破“王法”,为黎民呼号

毛岱钟思想活跃,一改旧私塾教读死书的做法,向学生讲授清朝的法律条例和衙门诉讼的诀窍。他所讲的这些内容虽有历史局限性,但在年少的毛泽东稚嫩的心田里催生了依靠法律武器建设国家、巩固国家政权的意识,这也可以看作是日后逐渐形成的“毛泽东法治思想”的萌芽。后来,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土地法》、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条例》、解放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宪法草案》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等一系列法律,不能说没有得益于当初的法律启蒙。

而正当毛泽东在乌龟井私塾跟随毛岱钟潜心学习“王法”的时候,两件触目惊心的事件,使至高无上的“大清律”在他眼前黯然失色,使他钻研法律的兴趣荡然无存。一是“抗租平粜”风潮。当时,湖南受灾严重,灾民遍野,无良商人却乘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导致米价暴涨,粮荒更甚。在韶山冲,族长毛鸿宾也囤积了100多石稻谷,打算趁米价上涨的机会,运到城里去赚大钱。佃农毛承文反对他这样做,带领灾民找毛鸿宾交涉,要求开仓平粜。没想到毛鸿宾却动用族规家法,把毛承文捆绑起来,当着众人打得他皮开肉绽,遍体鳞伤。二是韶山哥老会成员彭石匠被逼造反事件。为人正直、仗义执言的彭石匠,和某地主发生冲突,这个地主买通官府,进而作出了枉法的判决。彭石匠败诉后带着一些人撤到本地的浏山,安营扎寨,修筑堡垒。官军却进山攻打,捉住彭石匠砍头示众。

640 (3).jpg

青年毛泽东

这两件事使得少年毛泽东的内心萌生了一种朦胧的阶级对立意识,正如他日后回忆所说:“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这些惨痛事实,让他对毛岱钟所讲的象征着“公平”和“正直”的法律,由当初的深信不疑转为深深怀疑。经过一番思考求索,毛泽东终于看清:“王法”是专门向着统治阶级的,是供他们任意宰杀像毛承文、彭石匠那样的英雄好汉的“刀子”。觉悟到这里,他仰天呐喊:这种不公正的“王法”,要他何用?他扪心自问:这样有害无用的“王法”,学之何益?

一天傍晚,毛泽东正在私塾门前读《史记》,毛岱钟看了他的书名后,问:“润之,你近来对法律课学得怎么样?”听了老师的问话,毛泽东感到不好向老师交待。可是不说清楚,又感到对不起这位和蔼可亲的先生,便坦诚地对毛岱钟说:“先生,我不想学王法了!”

640.jpg

毛泽东故居

“为什么呢,润之?”毛岱钟不解地问。“先生,你对饥民闹祠堂和彭石匠造反的事怎么看呢?”毛泽东答非所问地反问老师。毛岱钟没想到毛泽东会问这样的问题。虽然他也同情走投无路的佃农毛承文,敬佩彭石匠的武勇,但作为一个法科生,他又觉得他们的行为触犯了大清律条,罪不容赦。他不好正面回答毛泽东,便说:“润之,这些事与你的学习没有什么关系啊!”“有的,先生!我感觉到朝廷的王法是专门为官府、富人制定的,这是极不公正的!这样不公正的王法,学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制定不公正王法的朝廷不是老百姓的朝廷!”

听了毛泽东的话,毛岱钟深为这位远房侄子兼弟子担忧,这样的言论是大清王法所不容的,一旦传播出去,不仅本人难免牢狱之灾,就是作为教师的毛岱钟也难辞其咎。但他又不能不对这位学生刮目相看,一个只有10多岁的私塾学生把封建法律的本质看得如此透彻,可见他是极有思想的。毛岱钟认为,法律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有其深厚的渊源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像毛泽东这样的农家子弟,学一点法律知识,懂一些诉讼之道,是有益而无害的。为了激发毛泽东的学习自觉性,他对毛泽东说:“润之,你的这些想法,为师觉得是好的。但是,你不能把大清律条与法学、法制史等同起来看,法律作为一门学问还是值得一学的。你近来读史不知注意到了没有,历代史书上对法律可是有不少记述啊!”

“哦,史书里对法律也有论及?”毛泽东初涉史籍,对此不甚了解,极感兴趣地问。“是的,有史便有法。法是和国家一起产生的,国家政权就是靠军队、警察和法庭来巩固的。一部史书要记国家一朝一代的兴衰,自然也要论及那个时代的法律。”毛岱钟既回答了毛泽东的提问,又阐述了法制与政治的关系。毛岱钟进一步劝导说:“只有学好王法,将来踏上仕途,做一个公正廉明的清官,再秉公执法,为黎民百姓撑腰作主,造福于民,才是我们读书人的出路啊!”毛岱钟没想到的是,这一番话不仅没能说服毛泽东,反而使他愈加透彻地领悟到,在阶级社会里,法自君出,狱自官断,皇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要真正做到为黎民百姓撑腰作主,只有起来推翻这个封建皇帝的家天下。

治国安邦的启蒙

毛泽东于1910年春毅然离开乌龟井,自作主张地转学到东茅塘毛麓钟先生门下。

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毛麓钟的私塾创办于1909年秋天,他办学本来就不为衣食之虞、稻梁所谋,而是图培养人才、报效国家,所以,他收的学生多是品学兼优之士。

毛泽东十分仰慕毛麓钟的学识和为人,自从来到毛麓钟的门下,他刻苦攻读,学识长进很快。在毛麓钟的10余名学生中,毛泽东年龄最大,但又数他天赋最高,记忆力最强,诗文作得最好。毛麓钟以特有的眼光认定毛泽东极有发展前途。毛麓钟精心教育培养毛泽东,希望他早日成长为栋梁之材。而毛泽东,自从到毛麓钟门下就学以后,每天五更起,半夜睡,手不释卷,学习格外刻苦用功。

对此,毛麓钟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为了使他能把这种勤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毛麓钟经常向毛泽东讲述古人立志成才的道理,他希望毛泽东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为振兴家族、报效国家民族而发愤读书。

毛麓钟除了在课堂教好每一节课外,还十分重视抓好毛泽东的课外学习。为了指导毛泽东系统读书,毛麓钟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他点读历代名家传世之作。他精心辅导毛泽东阅读《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和《贞观政要》等书。毛麓钟教毛泽东这些书,其良苦用心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不啻是治国安邦的启蒙教育!

毛麓钟不但精心给毛泽东点读诗书,而且还教给他怎样求取真知。他是位见过大世面、有一定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搞读死书和满堂灌,主张让学生独立思考,感悟真知灼见。为了启发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社会联结起来,也为了不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毛麓钟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述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探寻世上万事万物奥秘的事例,灌输学以致用的道理。例如,他在给毛泽东点读《史记》和《日知录》时,讲述过司马迁和顾炎武的治学精神,认为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提倡实地考察研究,遇事穷源探本,其治学态度堪称一代文人楷模。毛麓钟对太史公司马迁尤为推崇,他说:“司马迁将其游览四方所得山川浩瀚之气,一以发为文章,故气势奔放,雄视百世。”受老师的影响,毛泽东迷上了《史记》和其他史籍,司马迁的文章及其节操,使他深为折服、感佩。

640 (2).jpg

《日知录》

诗以言志出乡关

见毛泽东对诗歌辞赋有极大兴趣,本身也酷爱历代诗词辞赋、尤其喜爱宋词元曲的毛麓钟,便悉心地教他朗读、背诵,同时教他习诗作赋。毛麓钟让毛泽东背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觉得其诗句虽短,内容却情深意长,读来余音缭绕,回味无穷。毛麓钟很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认为它反映了古人珍视友情的思想主题,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之工,读起来朗朗上口;他十分赞赏诗中那哀婉动人的故事,悠扬宛转的诗句,还有那给世人留下的谆谆告诫。他将这首长诗亲手抄录给毛泽东,让他反复吟咏、揣摩。

由于毛麓钟的严格训练,毛泽东对诗词歌赋的学习进步很快,他熟读了几百首古诗,即使是很生僻的诗句,也能稔熟于心,倒背如流。正是在东茅塘私塾毛麓钟手下奠定了扎实的古诗词功底,毛泽东才能在日后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为他赢得了不同凡响的个人魅力。

毛泽东虽然仅在东茅塘私塾学习了半年时间,可收获颇多,毛麓钟的思想、学识和人品都影响着毛泽东,令他感到受益匪浅。

640 (1).png

毛泽东就读的东山学校

经过半年的悉心指导,毛麓钟深感韶山冲这个小山村,已藏不住毛泽东的高远志向,东茅塘这区区斗室已容不下毛泽东那伟岸的身躯。在毛麓钟的指点和帮助下,1910年秋,毛泽东踏上了去湘乡东山学校的崎岖山道。在告别故乡、告别亲人的时候,他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改写了毛麓钟教给他的那首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七律诗送给父亲,以表达自己此去他乡谋求大业的宏愿和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诗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640 (1).jpg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