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前记
倪斌,1968年5月生。2016年至2019年,为上海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任中共果洛州委常委、副州长,上海市第三批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现任中共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中共申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口述:倪斌
采访:郭继 夏彤 周春燕
整理:夏彤 周春燕
时间:2020年8月7日
2016年的7月,我们第三批援青干部,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开展工作。我有幸受组织安排担任这一批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我2005年至2009年曾在上海市政府驻新疆办事处工作近四年,当时我的双胞胎女儿正在读小学,家里“四老二小”的生活负担全部落在了我爱人一个人的肩上,我深知“一人援外、全家奉献”的各种不易,对援外工作也有着特别的情结。因此2016年,当组织就选派我参加援青工作征求意见时,我马上就接受了任务。从黄浦江畔到三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严寒牧区,从零海拔富氧地区到高海拔缺氧地区,三年在果洛的工作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回来一年多,有时候回过头来想想还是蛮感慨的。到现在有时候我们谈起果洛,看到有关青海的新闻,包括我们的朋友和家人都非常关注。
1
学思践悟 开好局、起好步
“进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离青留什么?”
上海对口援青始于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今年整10年。我们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是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派出的新一批队伍。
没去果洛之前,确实不知道果洛在哪个方向,哪个位置。出来之前我也问过大家,好多同志藏区没去过,都没有去外地工作过的经历,也就是说对青海果洛都很陌生。所以好多同志一知道被选派到果洛参与对口支援后都拼命去查、去问、去打听,才知道在所有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里面,果洛是海拔最高、经济最欠发达的一个地州,人口只有20万,但土地面积很大,有7.6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上海那么大,真是地广人稀,交通也比较闭塞,又是高海拔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果洛发展的局限性也就显而易见。因此,对于这些地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为我们如何做好对口援青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从我作为领队角度来说,首先要思考为什么到青海去,要清楚援青工作的大背景,中央的要求等等,只有政治站位提高,才能够知道我们到那里去要干什么,我们怎么干,把这些弄明白了,我们的开局起步才能有良好的基础。
因此,尽管离到青海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组织开展了“思想先行、学习在先”系列学习。通过学习,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做好打好攻坚战的准备。我们提出了进青三问,进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离青留什么?这个是我们所有的上海援青干部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也是就说这三年里面你最后离开了,你要交答卷的,所以这很重要。这对开好局也好,完成我们各项任务来说,都是非常要紧的。第二是要有打胜仗的决心。我们刚到青海的时候,好多当地的干部同志们说,你们真不容易,从大城市来的,你们躺着也是奉献。我回答说,躺着的话我还来干什么?我还不如在上海躺着,跑高原来躺着干吗?既然来了,就是要干活的。脱贫攻坚是一个重大的国家的战略。我们去的时间,正是果洛处于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我跟同志们说我们真荣幸,人一生中能有几个碰上参与国家战略的机会,我们正好碰上了。所以我们要么不来,既然选择到果洛来,就要把工作做好,不留遗憾。况且整个援青工作也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阶段。我们不仅要把前两批援青干部为我们打下的基础保持下去,还要接好“接力棒”,为下一批援青干部守住脱贫时间底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决心意志,还要抓执行落实。这三年当中我想了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抓项目,一条主线是抓队伍,我感觉这两块都是最关键的,不能偏颇。为了抓好项目,我们开展了“狠抓质量筑品牌,精准扶贫有担当”主题实践活动。因为我们到果洛的三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对口支援项目,而对口支援项目的完成好坏,直接反映我们三年工作的成效,对此我感觉需要有一个主线来贯穿,就提出了“始终聚焦靶心不散光”的口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求的明确,援青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国家发改委对这一块也有专门的规划和考核,非常严谨,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可以说,援青工作不仅仅是经济工作、社会工作,更是政治工作,所以我们要站位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抓好项目,为我们再下一批上海援青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下基层检查项目时风餐露宿
为了抓好队伍,我们组织开展了“砥砺品格、快乐援青、服务为民、建功雪域”主题实践活动,做到“始终保持精气神不松劲”。尽管援青干部都是经过组织上反复遴选后产生的,但到了陌生领域、陌生环境,在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还是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因为缺氧和失眠,同志们记忆衰退,头发灰白;因为干冷和无法锻炼,很多同志流鼻血,两位在海拔4500多米玛多县的黄浦区同志更艰苦,平时经常流鼻血,体重急剧下降。州直机关的陈洪志、万刚,甘德县的赵冬兵以及州民族高级中学的袁春清等都患上了高原性高血压;项目管理组组长朱文忠,病倒在项目检查的路上;久治县的朱亮的心率曾一度达每分钟130次,血压高达170-140,非常吓人,好多同志包括当地同志跟他说,你就先下去缓一缓再上来。他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我这一次都扛不下来,三年怎么办?
可能在平原你是感觉不到这种情景和状态。但在高原确确实实的是一种考验。记得同志们曾开玩笑说,你们以后开会不要说我讲三点,你们想起一点说一点。为什么?因为有时候说讲三点,最后讲到第三点的时候忘了,很尴尬。我感觉这是对人的身体的一种极限考验,但更多是对人的精神思想的一种考验。我们只有通过主观努力、作风养成来克服这些困难。三年来,我们共组织召开集体学习会33次,回沪休假期间,我们还组织开展集中学习、集中走访和集中座谈,做到“离岗不离心、放假不放松”。我们不仅学习中央精神,还学习沪青两地领导讲话和专题会议精神,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风貌等等,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引导大家把当标杆、做示范、走前列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然,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上海和青海两地的党政主要领导始终重视我们这块工作,每年要召开座谈会,研究工作推进情况,听汇报。上海原市长应勇同志和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同志,包括其他的各级领导多次带队来果洛指导工作,慰问我们,给我们鼓励和支持。果洛州委书记武玉嶂、州长白加扎西,包括其他四大班子的领导,还有班子成员,问寒问暖,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也非常信任我们,爱护我们。广大果洛的干部群众,接纳我们,支持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尽管在陌生的地方,也没有感觉到不自在。我们始终倍受感动、铭记不忘。
2
发扬斗争精神 做援果“拼命三郎”
“我们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
果洛7.64万平方公里土地中,80%的面积为海拔4000—5000米,氧气稀薄;年均气温零下4℃,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1.8℃,当地同志说“我们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还说在果洛有“三个不知道”,就是睡着没睡着不知道,吃饱没吃饱不知道,生病没生病不知道。确实是这样,到了晚上不到三四点钟是睡不着、睡不下去的,睡下去听自己的心跳,感觉心脏跳得就像要冲出来一样。到了果洛,大家都切身体会了什么叫“辗转反侧”。因为气候和缺氧,人的食欲急剧下降,感觉不到饿,天天昏昏沉沉,反应也慢,动作也慢,人像生病一样没有精神,生病没生病也都不清楚。
因此,刚进高原,几名同志就因高反身体扛不住了。在外面工作,我是有经验的,但在藏区高原高海拔地区工作还是第一次,确实对身体考验蛮大,有时候小毛病可能会变成大病,尤其是高原反应引起的一些肺水肿等都是要命的,所以我当时也蛮犹豫的,这个活怎么开头?一方面是一部分同志的身体状况要考虑,另一方面我们要起步开局,要做大量调研,真的是压力很大。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除个别同志留下休养外,还是按计划开展两轮调研,一轮2200公里,两轮行程4400公里。在青海,我们把去果洛叫上果洛,去西宁叫下西宁,在果洛,经常一天能够碰到春夏秋冬4个季节,一会出太阳热得可以穿短袖,一会儿下雨冷得要穿冲锋衣,再一会儿下小乒乓球大小的冰雹,打着车乒乒乓乓的,一会儿彩虹。后来这些做法也形成了制度,每年三轮的项目检查是不能少的。一般是年初下去调研,年中看看项目推进情况,年底收工之前再去看看进展情况。
三年时间,同志们走村入户,基本上把果洛的每一个自然村和工地都走到了。其间,确实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比方说溜滑、陷车、爆胎,甚至还有生死瞬间的经历。记得2017年3月初,我们检查项目时,途经达日县窝赛乡,这也是我对口帮扶的乡,我每年要去好几次,包括还有结对的村,还有寺庙。那一天风雪交加,10米开外基本上一片白茫茫,路都看不见。下车,风雪把衣服刮得呼呼响,站都站不稳,眼睛也睁不开,因为风大雪大,呼吸都困难,原本2个小时的车程走了5个多小时。2018年11月,因冰雪天气高速公路关闭,我们临时改走走马车的便道,翻越玛积雪山时,我们的一辆车因冰雪路滑,溜出路基,直奔山谷,还好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当时车上有一位藏族司机,三位上海援青干部,现在想想确实非常后怕,真的出了问题,我怎么向他们家人和组织交代。这种突发的无法意料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所以在高海拔高原地区的援外干部牺牲也是有的。
每次下基层检查实际上是项目的检查,因为这三年怎么把工作做好,最终体现在我们每年的项目安排和项目落实上。我们一般都是盯着问题来,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要求当地相关部门必须拿出措施。对一些项目我们倒排计划,挂图作战,为什么?因为高原地区的施工期只有半年,冬季是没法施工的,一般4月份开工,10月份不到9月底就得收工,你要施工的话,不仅质量很难保证,成本也是高得不得了。所以,有时候项目任务定下来,我们就必须下去盯着赶紧上,否则时间不允许。而且我们当时要求当年的工作当年完成。我常跟同志们说对口援助是政治任务,国家战略,实际上体现在项目上,你怎么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对我们来说就是把每个项目不管大小都尽快做好,让老百姓尽早得到实惠。所以早一天好一天,拖一天,我们把温暖送到老百姓手上的时间就会更长。这也是我们做项目为什么要拼命往前做的道理。
三年来,我们在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的指导下,科学制定了各年度的工作目标。
2016年,我们是“接好棒、起好步、开好局”,做到全面对接工作,深入调研,以更高的起点谋划、启动新一轮援青工作。2017年,我们提出“突出民生、狠抓项目、强化机制、携手发展”,把援建计划实施和援建项目资金管理作为援青工作的主要抓手,突出理念传递和机制完善,抓督查、做评比,狠抓推进,而且是快推,抓紧推。2018年,我们提出“聚焦脱贫、对标考核、攻坚克难、打造亮点”,对标国家发改委的考核体系,和上海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补短板,攻难点,树典型,做亮点,以点带面来推动整体发展。
上海的医生在为当地孩子做检查
2019年,我们提出“再接再厉、慎终如始、总结提高、圆满交棒”,2019年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只有半年的时间,好多是总结的事情,新一年度项目的安排,为此,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做好提升和巩固,加快存量项目资金执行落实,扎实做好新建项目前期准备,把我们应该做的上半年工作做好,为下一批的交接打好基础。同时,继续严格管理纪律,越是到了最后,越是要到吹集结号的时候,越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懈怠,有时候会有点小毛病,对此,我们在思想上更抓紧,纪律上更严明。
3
尽心尽力 “交支票不交责任”
“既不大包大揽,也不做甩手掌柜”
如何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彭沉雷副市长曾说过“项目资金是我们开展对口帮扶的工作载体,推进帮扶项目落实落地是前方工作机构的第一职责”。所以,我们紧紧围绕“中央要求、果洛所需、上海所能”,既不大包大揽,也不做甩手掌柜,始终聚焦“助力果洛打赢脱贫攻坚战”主业主责,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交支票不交责任”。
比方说为了推进上海援建项目,我们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援青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等4份项目管理的文件。再比如我们每年都要求州委州政府出面,召开全州对口支援会,高位推进,请书记讲话、州长主持,我做部署,然后还有交流,各县的党政一把手都要参加,州直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也都要参与。没有这样一个重视的机制,很难想象工作的推进。为了解决项目推进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我们觉得除了我们上海援青干部以外,需要一个专业化的第三方来帮我们做,毕竟我们在这方面是外行。所以,我们引进了第三方管理机构—项目管理公司。我们还完善了资金拨付、档案管理等制度。从项目安排上,我们三年共安排303个,援助资金9.08亿元,年增长比例不低于7%。这些项目都是按照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来推进的,有硬项目也有软项目。除了这块,我们还落实计划外资金和物资1.1个亿,绝大部分是我们援青干部通过上海社会各方支持带来的。经过上海果洛两地的共同努力,2018年玛多县率先脱贫摘帽,其他五县在2019年也全部脱贫摘帽,做到了提前“冲刺撞线”;三年全州脱贫10202户,34678人。2017年在第一次国家考核中,上海援青排在对口援青六个省市的第一档。
在我们援建的项目中,我们做了一些感觉比较好的项目,或者说是标志性的项目。比如我们投资1.2个亿建成的西宁果洛中学,在改善果洛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宁市海拔2200米,相对果洛低很多。这样,很多原来不能到高原授课的优秀老师,可以到西宁去给孩子们授课。上海老师也可以来这里支教,高海拔地区确实不行,我们有切身体会,要是上个半天课,下午的半天课你绝对上不了。我们还可以请退休的老师到西宁,到果洛中学来上课,保障什么都能跟得上。西宁果洛中学项目后来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
我们还有一个获得2018年上海市精准扶贫十佳案例的项目,就是帮助藏族“小卓玛”实现蓝天梦。我们果洛有个由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上海房地产学校、上海南湖职业学校、上海新陆职业技术学校等上海几家职业技术学校组成的上海果洛职业教育联盟。2015年,浦东外事服务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办了果洛民族班,招录了一批果洛学生去学习。2018年她们学成毕业。为了推进她们就业,我们积极协调,最终拉格卓玛、才让吉、东格、德青卓玛等4名学生被东方航空公司破格录用,成为“准空姐”。其他学生分别被东航地勤、西宁曹家堡机场、玉树巴塘机场、果洛县级教育部门录用,全部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这在果洛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普通藏家女能上蓝天,这是当地祖祖辈辈从来未曾有过的奢梦,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仅为他们开通崭新的职业人生,而且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也是我们通过扶智扶贫创造的一个典型案例。
实现蓝天梦的藏族姑娘
产业扶贫方面,我们积极组织24家果洛的企业,80余种高原的特色农产品(比如牦牛肉、藏羊肉、青稞酒、蕨麻、藏雪茶、冬虫夏草、羊肚菌、唐卡、石刻等手工艺品等),首次走进上海,我们还创新地探索实施金融扶贫。我们学习借鉴云南经验,引进上海安信农保在我们果洛开展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因为果洛在高原,气候比较恶劣,气象条件比较复杂,每年有雪灾,农牧民就会有牛羊损失。如果有了保险,农牧民的牛羊因自然灾害冻死了,保险可以理赔,为农牧民进行了兜底,可以帮助农牧民把损失降到最低,甚至有的没损失了。记得安信农保为金融扶贫这项项目第一次就理赔了大概200万元,可能会更多一些。
在文化、教育、健康事业方面,我们首次在上海大世界成功举办了走进上海大世界果洛非遗文化旅游展示,还在迪斯尼在大通广场、音乐广场,首次组织了整个果洛州的文化非遗展示,让上海市民近距离第一次接触感受藏区文化、果洛文化,反响非常好。首次在高原开展人工耳蜗的植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筛查和手术等。上海的知名医院都派出非常有经验的医务团队、各个领域的名专家来帮助做这些事。在教育方面,上海有关街道、街镇,我们企事业单位和果洛16个乡镇,28个贫困生签订了帮扶协议,结对协议累计51个。我们还倡导成立了“沪·果爱心教育基金”等4个基金,主要用于果洛各级学校的优秀学生、老师的奖励,贫困学生的资助,钱不在于很多,但因真正是从当地群众所需办实事,在当地引起蛮大的反响。
沪果爱心教育基金捐赠仪式
4
我们“二十四扎西”
“缺氧不缺精神、动作慢思考不慢、条件差作风不差”
进青前,我经常跟大家说,我们这批干部要一个不少的来,一个不多的回,就是说我们24个兄弟一个都不能掉队,不但要全面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而且一个都不能触犯生活等各项纪律,三年后高高兴兴回家乡。
果洛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状况差,意外情况时有发生,24位同志来自上海的各个地方,又分散在果洛的6个县1个州里。想到大家的身体状况,出行安全,平心而论,作为领队我是蛮担心的,要把这支队伍带好,是不容易的,也是有挑战的。所以,我自始至终坚持一个标准带队,那就是严字当头。我自己作为领队,首先坚持做到每年第一个来高原,最后一个离开;2017年2月,我爱人意外腿骨骨折;6月,我的岳父突然离世;2019年5月,在援青干部批次轮换最关键的时候,我岳母病逝;2018年,我曾意外遭遇车祸、在西宁动了手术,但我很快就返回果洛。
就这样拼字当先,苦中作乐,我们的同志都做到了“缺氧不缺精神、动作慢思考不慢、条件差作风不差”,无论是安排组织分工、迎接国家考核,还是干部分批次提拔,大家都能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面对任务不推诿,面对困难不逃避,面对功名不争抢,真正做到有情怀、识大局,有纪律、重协同,有执行、比担当,有实效、求卓越。甘德县的王平岳母过世,妻子和父亲重病先后住院;玛多的夏彤刚到青海不久,把他带大的外婆去世;班玛县的金伟在青期间,母亲两次动大手术;州医院的朱彬进青时孩子尚未满月……但他们都没有向组织上提出特殊要求,始终坚守岗位,把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这些都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精神财富。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19年,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专门对援青干部联络组2018年度工作予以肯定:“一年来,上海市全体援青干部克服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主动融入、积极适应、扎实工作,展现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得到各族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誉”。援青期间,我们22名同志得到提拔或职务晋升,2名新增派的同志回沪后也得到重用;2名同志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名同志荣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2名同志被评为果洛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个人;24位上海援青干部人才三年年终考核等次均为优秀;我个人也获得许多荣誉。我想,这些荣誉背后,既有我们的付出,也蕴含了组织对我们援外干部的关心与关爱。特别是果洛人民对我们的深情,现在每每想起与果洛各级干部群众挥泪惜别、执手相送的感人场面,依然唏嘘不已。果洛大地送给我们“二十四扎西”的美誉,既让我们感动自豪,也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间。三载春秋赴雪域,一生铭记青海情。回沪以后,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还要继续发扬我们高原精神,发扬我们上海援青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奋斗精神,在各自岗位上把工作做得更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们还将继续关注和关心果洛这片我们曾经奋斗和奉献过的热土,继续当好沪青两地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