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冯小敏,1953年7月生。现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2003年6月至2014年11月,担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一
我与援疆工作的缘分,是从当陪送团长开始的。当时正值第6批援疆干部进疆,部里决定由我负责陪送。2008年7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欢送大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沈红光、副市长胡延照出席。会议结束后援疆干部身披红花与送行家属告别,兴奋、坚毅、不舍聚集在他们脸上。目睹援疆干部年迈的父母、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孩子,我感慨万千:当国家召唤时,中国的老百姓是那样深明大义,我们在向援疆干部表达崇高敬意同时,也要向援疆干部家属致以深深的敬意。
援疆干部飞抵乌鲁木齐,受到自治区领导热烈欢迎。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韩勇等领导亲切会见陪送团领导和第六批援疆干部领队,随后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会场悬挂着“新疆各族人民与援疆干部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醒目标语,新疆同志和上海、辽宁同志亲切交谈,新老两批援疆干部倾情交流,场面十分热烈。也就是在这里,我第一次享受品尝烤全羊的新疆最高礼仪,遗憾的是我不吃羊肉。欢迎会的高潮是新疆歌舞表演及其全体人员的参与,韩勇带头跳起了优美奔放的新疆舞蹈,老一批援疆干部舞姿也都很娴熟,只有我们像赶鸭子上架,甩着大胳膊尽情享受那种热烈氛围和民族风情。因为第六批领队是来自卢湾区的黄剑钢,时任卢湾区委组织部长陆兴祥一起陪送过来。欢迎会后,我们就被陆兴祥拉去参加另一场活动。曾在卢湾挂职过的新疆干部把我们带到乌鲁木齐市红山,在落日余晖中俯瞰乌鲁木齐市全景,随后的茶叙气氛也极其热烈亲切。两地干部亲密无间、情深意浓,使我从一个侧面对对口援疆十年来的成果有了直观感受。
阿克苏地区第六批援疆干部欢迎大会现场
第二天我们飞抵阿克苏。当天阿克苏下着雨,地上湿漉漉的,地委书记朱昌杰、行署专员穆铁礼甫·哈斯木等领导亲自到机场迎接。一见面,他们就说,南疆少雨,阿克苏是用最珍贵的雨水来迎接贵客,大家笑称中央援疆决策就是甘霖。援疆干部下榻的地委招待所门前,排列着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的长长的欢迎队伍。落座交谈,朱昌杰书记对我说,我对上海同志有深厚的特殊感情,我从小就是上海老师教大的,参加工作后我还特地到上海去找教过我的老师。朱书记的上海情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陪送团阿克苏之行,至今仍留有清晰记忆的,有隆重热烈的欢迎大会,当晚朱亮高副处长召集的领队会议,阿克苏及温宿县条件不错的援疆干部宿舍,与每一位援疆干部告别时的难言之情……
陪送团离疆前还有几天参观考察时间,计划行程是去喀什及北疆一地。因为我要赶到吉林去参加中组部干部监督会议,到喀什当天就得返程了。从阿克苏到喀什坐车用了五个多小时,吃过午饭已是下午三点多了。我急切地想抓紧参观,没想到接待的喀什同志一定要我们好好午休一下,说喀什用两小时参观足矣。当天下午我们在喀什转了一圈就直奔机场了,当时根本没想到上海和喀什日后还会有那么亲密的未尽之缘。
二
2010年,中央决定上海对口援疆由过去对口阿克苏,调整为对口喀什。2011年下半年市委组织部领导分工也作了调整,由我分管综合干部处。这年春节,我对在各地担任援外领队的同志逐一家访,援外干部的家国情怀让我很受感动。有个家属给我看了她手机上长长两页副食品采购单,我方知领队这样的大领导还要具体管援外兄弟的饮食起居,所采购物品不仅品种丰富,还要经济实惠,并常常有劳家属一起帮忙;有的家属告诉我,她丈夫援外三年,至今她工作单位一点不知道;有的跟我说,我家里没有拖累,组织需要,自己愿意再干三年,家属也给予坚定支持;还有一位在疆已经超过三年,夫妻双方老人身体都不好,有的还刚刚做了大手术,但那时正值干部交替空窗期,部里希望他再坚持一年,他毫不犹豫答应了,他爱人在旁边含泪点头。
2012年,中组部针对援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各地组织部门不仅要管干部选派,还要在选派干部在外期间关心他们思想。时任组织部长李希非常重视,要我们研究贯彻意见。我和综合干部处商量后建议,是否由部领导带队,以干部处同志为主要成员,专程去喀什与所有援疆干部谈一次心,将部里关心送到选派干部中间。部务会研究同意了这个提议,还从市委下拨组织部使用的党费中专门拨出40万,给上海对口支援的喀什四县慰问困难党员之用。
我们一行七人于8月19日到喀什,走遍了对口四县。援疆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以及各部主要负责人、各县分指挥长,由我个别谈心,其余所有援疆干部,分组开展集体谈心。喀什地委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在百忙中抽空接见我们,高度评价上海援疆工作,充分肯定上海市委对援疆干部的关心。“娘家人”到来,更是受到援疆干部热烈欢迎。很多同志很激动,说组织上把我们派出来,各级领导都很关心,但能具体关心每位同志的思想,真正坐下来促膝谈心,还是不多。谈心过程中,援疆干部绝大部分都是谈责任,谈工作,谈不辱使命的决心。我们反复问有何困难?需要组织帮助解决什么问题?但很少有人具体提及。谈心过程是我们了解干部的过程,也是我们受教育被感动的过程。有同志谈到不能在年迈父母身边尽孝、甚至不能送别临终的父亲潸然泪下;有的谈到孩子毕业升学考没有考好、陷入深深的自责;有的谈到妻子挑起家庭日常生活的重担、诸如高温天深夜空调坏了不知如何处理,低声自语“这些小事总不可能去麻烦组织”,然后低下头去无奈、无语……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对组织部说,“关心援外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这是组织部的责任。组织部一出面,事情就好办”。俞正声同志的要求非常正确,我们一行除了谈心关心思想,力所能及帮助反映解决具体问题。如有个干部反映,上班可以搭车,下班时一人要步行近半小时,时常会有安全上的担忧,我们当即与分指挥部沟通,要求设法帮助解决;各区在选派干部落实有关政策待遇上差异较大,我们尽力帮助协调推进;谈心中我们了解到选派干部夫妇是否是一个系统,在组织关心程度上很不一样。我们回来即向部里汇报,随即召开全市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干部会议,对夫妇不是一个系统的援外干部家属单位,提出切实做好对家属关心的明确要求。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宣传的力度,做好关心援外干部的各项工作,正是我们组织部的责任。
这次新疆行,我们和援疆干部在一间屋里谈心,在一个锅里吃饭,在运动场一起运动,实地参观了一批体现上海水平的建设成果,直接感受援疆干部无私奉献的境界和为新疆人民多办好事实事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了解了他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友爱互助、丰富业余生活的情况,尤其是看到在两地主要领导亲自关心下,喀什援疆干部新宿舍即将建成,感到非常欣慰。我们还碰到好几个正在探访亲人的家属,他们为大家做饭洗衣,与其他援疆干部亲如一家,也很令人感动。
在疆期间有一个插曲。我们在一个村参观反恐设施,我忽然发现随行人员不见了,原来他们都被旁边一所小学的孩子们所吸引。维吾尔族孩子非常可爱,大方、热情、有礼貌,个个绽放着天真的笑脸。随行人员介绍这里正在大力推行双语教育,我们要求见见双语教育老师。交谈中这个老师说她不懂维吾尔语,实际上这个学校双语教育还没有很好开展起来。大家议论能不能让小朋友多阅读有汉语拼音的儿童读物,这应该有利于双语教育。回沪后我找到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建议能否发动上海小学、幼儿园孩子向喀什小朋友捐赠看过的童书,得到了热情回应和支持。不久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即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募集了四卡车童书送到喀什。2015年,市新闻出版局徐炯、祝君波等领导自己捐款四万多为喀什小朋友买童书。中福会出版社在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为喀什小朋友捐赠了十万元童书。今年他们还专门编撰了一套四本汉语、维吾尔语双语童话书,由中福会党组书记赵丹妮亲自送到喀什。
三
2015年我已到市政协工作,仍兼任市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一职。这年部里通知我,说援疆有一个基层干部培训项目,以往新疆基层干部来上海参加培训,这次培训改为在新疆当地进行。由于培训任务由援疆前方指挥部委托给市党建研究会负责,部领导经研究决定,让我带队去完成这个项目。
这次培训内容为基层社会治理。于是党建研究会组织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先进街镇基层领导前往喀什。除我以外,还有市党建研究会副会长顾国林、潘世伟,社区研究专家徐中振,金山朱泾镇党委书记蒋云华,临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景明等同志,市委组织部组织处一位同志也随行。培训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地委党校集中培训。二是到对口支援的四县进行巡回培训。培训我们最担心语言问题,喀什同志说没有问题,因为培训对象主要是乡镇、街道干部,自治区及地区在喀什的驻村干部,以及部分社区和村干部。我到培训现场授课时才发现,参加培训的干部好年轻,而且汉族干部占了大部分。了解后才知道,近几年喀什基层干部队伍得到了明显加强,特别是乡镇干部中按汉族干部占三分之一要求配备,新招录了一批公务员。培训进行得很顺利,教与学互有呼应。在县里巡回培训时,维吾尔族干部占了大多数,双语翻译成为必要。蒋云华、杨景明还远道赶去叶城作培训讲座,据他们说,培训中双语翻译进行了一半就停了,学员反应可以听懂,可见新疆基层干部中汉语普及程度还是令人欣慰。
这次喀什行有很多高兴的事:喀什第二人民医院在上海对口援助下,冲三甲成功,为造福喀什人民做了很多实事,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我们在喀什期间,正逢中组部新任副部长邓声明专程来喀什总结推广医院组团式援疆的经验。能在新疆巧遇熟悉的中组部领导真是难得,遗憾的是行程正好错过一天,因此只能委托杨峥代为致意;喀什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老城改造,堪称经典、非常成功,喀什同志说现在游客明显多了许多。援疆干部也为发展旅游做出了贡献,泽普的胡杨林在全疆甚至在喀什也不算最大最多,但冲5A景区获得成功;在巴楚,县委书记何强与我们共进晚餐后,一定要拉我们去看巴楚夜景,工作人员说保卫工作没安排过,他说有啥关系,安全得很!巴楚的夜景非常漂亮,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何强书记说,我们把景观搞好了,维吾尔族、汉族群众都来游玩,大家就融洽了。他还说,我们在河边建的楼房,环境很好,维汉群众都来买。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
高兴事中最难忘、最感动的当属我们在莎车的经历。那天讲完课,我们实地考察喀什的社区治理,与同行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喀什基层工作很扎实,不仅数据全,情况明,组织严密,而且社区干部配置很强,陪同领导讲,就是要将最强的干部放到基层一线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市、县三级,抽调三分之一机关干部长期驻村,也做得很扎实。在服务群众工作方面,不仅重视方便群众生活,还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创业岗位。我们正在参观一个就业培训孵化点,忽然一群人跑过来,大家都以为发生了什么事。一位走在前面的维吾尔族大姐嚷嚷说要找上海领导,旁边的人指着我说这就是上海领导。只见随行的几个维吾尔族大姐走上前来,把一幅织绣的毛主席像送到我的手中。有人翻译他们的意思,说这幅手工织绣花了好几年时间。党的政策好,援疆工作好,他们要感谢党,感谢上海,要把这幅毛主席像送给上海领导。我们毫无思想准备,望着维吾尔族大姐质朴的眼神,感受其真挚笑容所表达的那份浓浓情谊,我们除了撞击心灵的感动,除了连声道谢和合影留念,一时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都要我把这幅毛主席织绣像带回上海,放在市委组织部。离开喀什前我反复考虑,并征求同行同志意见,最后决定还是将它留在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一来这是喀什老百姓发自内心对上海援疆工作的褒奖;二来援疆干部看到这幅织绣画像,一定能从中感受维吾尔族群众的心意和希冀,激励大家把援疆工作做得更好。回上海后,市党建研究会秘书处买了维吾尔族大姐喜欢的丝巾,托援疆干部带给这几位大姐,略表我们的心意。在上海召开全国社区党建专委会交流社区党建工作经验会议时,专门邀请莎车这个社区党组织领导来上海参会,以此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维吾尔族大姐向代表团赠送织绣的毛主席像
四
2016年,口述援疆史料征集和编纂工作正式列入市政协文史委年度工作计划。这项工作前期已做了很多酝酿和准备,特别是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近20年上海前后8批援疆干部的名单全部找齐,上海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史料征集工作也逐步开展。由于上海对口援疆工作时间跨度长,中间对口地点还作过调整,因此难度较大的还是新疆方面领导的史料征集工作。为切实做好新疆对口地区领导口述史料征集工作,经政协领导同意,政协文史委、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合作交流办等一行6人于8月飞抵新疆。这是我第四次因对口援疆工作而赴疆。
在疆期间,我们得到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而更让我感动的,是新疆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的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会同相关地市政协,热情接待我们,并按我们工作要求作了周到安排。由于采访涉及新疆诸多部门及相当层级领导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蒲仕裕亲自予以关心,分管对口支援工作同志不仅为我们提供具体情况,还具体帮助联系落实采访对象。再就是我们排出拟征集口述史料8位新疆领导名单,其中还有三位是省部级,联系上后全都一口应承,排出具体时间,热情接受采访。原阿克苏地委书记朱昌杰,是现任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公安厅长,身负重任,公务繁忙。我们中午到达乌市,他下午两点就会见我们,而且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还热情相邀一定要款待我们。我们到达克拉玛依,不巧正值原来克拉玛依市与油田合二为一的党委要进行拆分。考虑到体制调整关键时刻领导很忙,我们想能采访市委组织部长邬瑛就行。没想到克拉玛依市委书记兼油田党委书记陈新发,在我们到达当天就安排出时间会见我们,主动接受我们采访。我们到达阿克苏已经很晚,市委书记窦万贵一直候在那里,坚持要亲自出面招待,让我们非常过意不去。第二天一早,他又专程来宾馆与我们共进早餐,并安排出上午时间,向我们全面介绍上海对口支援阿克苏14年的情况,并认真接受了我们采访。喀什是目前上海对口支援的地区,我们本想时间安排上让当地领导有更大选择余地。地委书记曾存得知我们在新疆,特地按照我们的时间,接受我们直接采访,也让我们很感动。
这次新疆行,与以往最大不同,是直接感受新疆领导对援疆工作的肯定,对援疆干部的深情。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长朱昌杰同志离开阿克苏已经七年,目前肩负的责任以及日常工作事务堪称繁重。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对援疆干部那么熟悉,不仅上海每一批的领队他都一一道来,很多援疆干部的名字他都能脱口而出。一般说来,这在地委书记任上也不容易,更何况是七年以后且他还重任在肩。他回顾当年援疆工作时眉飞色舞,对凝结着沪疆两地同志共同心血智慧的成果如数家珍;讲到第五批领队吴成同志在援疆期间父亲去世自己默默承受,没有让他知道,身材魁梧的他眼角泛起泪花,甚至陷入深深自责;他还热情讲述阿克苏与上海对口关系调整以后的故事,阿克苏有事上海同志就像阿克苏在上海的办事处干部,至今仍有上海干部将各种社会资源不断输送到阿克苏。整个采访交谈中,朱昌杰副主席对上海的真挚感情让我们闻之动容。阿克苏现任书记窦万贵与上海援疆干部交集时间不长,但我们到访一见如故。他历数上海援疆成果,例举了大量数据和具体成效,毫无保留地和我们交流思想,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新疆的发展,介绍自己长期在基层工作对党的群众工作、民族工作的感悟,谈论他对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建议。我们感谢他在百忙中一连三次热情接待我们,他说这不是代表他个人,是代表阿克苏四大领导班子,代表阿克苏人民对上海的深情。在上海援建的阿克苏妇幼保健院,院领导和工作人员热情陪同我们参观,向我们介绍医院成立以来给老百姓带来的福音,现在每天的门诊量已是以往的数倍,过去不能做的手术现在可以在当地完成,极大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给阿克苏妇女儿童带来福音。要不是我们担心时间过长影响就诊病人,医院的同志真会不停地介绍下去。在克拉玛依,虽然上海对口支援才一年,但上海援疆干部有口皆碑,上海医生在街头救助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我们这一路行,始终深深沉浸在新疆上海两地深厚情谊之中,新疆同志记住了上海对当地的支持,记住了上海的援疆兄弟。我想,上海同志也一定会永远记住新疆人民的真情,记住他们对祖国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记住阿克苏的“柯柯牙精神”、克拉玛依的“开拓者精神”、喀什的“胡杨精神”。
就在整理这篇稿子时,上海第9批援疆干部选派工作又开始了。二十年对口援疆硕果累累,相信即将开启的新的一页定将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