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胡延照,1951年4月生。2004年至2011年任上海市副市长。2011年至2012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上海市老年基金会理事长。
口述:胡延照
采访:严爱云 黄金平 白璇煜
整理:白璇煜
时间:2016年3月21日
进入21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根据国家确定的区域协调发展总体布局,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扎实做好“加快自身发展、主动服务全国”两篇大文章。在我担任副市长期间曾经分管合作交流这块工作。这一段时间,上海对口支援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上海后续的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建立新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机制
为了做好加快上海自身发展和服务全国这两篇大文章,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本市机构改革的意见》,2003年8月,组建了中共上海市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2005年4月,又成立了上海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撤销上海市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市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领导小组、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帮扶协作领导小组及三个领导小组的办公室。
2010年,中央相继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上海及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新一轮对口援藏、援疆的决策部署上来。为了全面贯彻中央要求,在全市建立起相应的援疆、援藏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上海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第一副组长,我任副组长,各区县、有关部委办局和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各区县相继建立或调整相应的组织机构,提升了领导小组的规格和能级,并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专题会议、联络员会议和评选表彰等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科学、有序、高效运行,开创了全市上下在更高起点上合力推进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这一阶段,上海把对口支援作为服务全国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开发式扶贫的要求,不断开拓对口支援工作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做法。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对口支援工作的统筹与协调,形成市、区县、援边干部联络组等多层组织体系。建立全市对口支援工作大会、对口支援领导小组会议、对口地区联席会议等会议制度,总结经验,审议计划,确定任务。坚持“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方针,坚持无偿援助与经济合作相结合,坚持解决温饱、巩固温饱,奔小康递进式推进,坚持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建立上海与对口地区协商制订规划计划、共同实施帮扶项目的工作机制,严格帮扶资金项目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建立“政府拨款、企业捐助、社会筹资”多元筹资机制,确保资金到位。主动将中央的要求与对口支援地区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将实施帮扶项目与对口支援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围绕改善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卫生、基本教育条件,加强分类指导,整合各方资源,注重集中集聚,推进智力帮扶,发展特色经济,资金项目进村到户,帮助受援地区造血脱贫。
健全对口支援保障工作机制
为适应新时期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的需要,市委、市政府从政策制定、联系联络制度、财政、驻外办事机构等方面入手,不断健全、完善对口支援保障工作机制。
2004年,市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加强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市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这两个意见强调了合作交流工作的重要地位,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合作交流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运作机制、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明确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条款。其内容更全面,领域更广泛,重点更突出,体现了上海在注重集聚功能的同时,更为注重辐射功能的发挥,更加符合中央对上海的新要求。2007年市政府还编制了《上海市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十一五”规划》,作为全市15个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上海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会议
2010年,上海分别与云南、三峡库区建有省市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为具体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在新疆设立了前方指挥部,在西藏、青海、云南和三峡库区设有援外干部联络组。
在这一阶段,市财政每年拿出5个亿的额度用于推进全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制订了《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规范对口支援的无偿援助项目、老少边穷地区投资项目和会展、区域专题合作、重要课题研究、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使用。
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驻北京、重庆、哈尔滨、广州、武汉、西安、秦皇岛、深圳、山西、海南、昆明等11个市政府驻外办事处的基础上,自2005年起,为加强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先后在西藏、新疆、内蒙古设立办事处,并投入资金,采取新建、购买、改造等方式,改善了办事处的硬件设施,主动为上海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牵线搭桥,加强对上海在外单位党委和驻地上海企业商会(协会)的管理与服务,增强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驻海南办事处、驻深圳办事处和驻秦皇岛办事处调整为联络处,机构级别由副局级调整为正处级。调整后,海南、深圳联络处作为上海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的分支机构,划归上海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管理。秦皇岛联络处作为上海市政府驻山西办事处的分支机构,划归上海市政府驻山西办事处管理。多年来,驻外办事处促成两地经济合作项目数不胜数,为上海与各省市之间的交流交往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对口支援地区,上海按照中央的新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工作思路,探索帮扶新模式,提高帮扶实效,把做到“让对口地区干部群众满意、让中央满意、让上海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更加注重集中集聚,更加注重帮扶重心下移,更加注重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完善资金统筹使用机制,探索通过工业园区对接、大宗农副产品进入上海销售主渠道、帮助招商引资推介等方式,帮助对口地区增强“造血”功能,不断加大帮扶力度。
上海从1993年开始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多年来一直坚持按照中央“搬得出、稳得住、致富”的要求,紧紧围绕移民安置和就业致富、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做好对口支援重庆市万州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工作,引导上海企业到库区投资落户,重点援建移民安置试点村,实施“五个一”工程(一所希望小学、一所幼儿园、一个文化站、一个卫生所、一个农技站)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援建移民培训中心、妇幼保健院、邮电通讯、环保监测、科技培训等一批社会公益项目。我查了一下数据,截至2010年底,上海累计提供给三峡库区无偿援助资金5.08亿元,援建社会公益项目600多项;援建标准厂房20多万平方米,签订经济合作项目近200个,协议资金200多亿元;分4批安置三峡移民1835户、7519人。
1995年,上海派出第一批援藏干部奔赴日喀则,每三年一轮换,现在已经是第七批援藏干部了。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以后,上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又增加了萨迦县。截至2010年,上海无偿投入资金7.2亿元,会同当地援建了日喀则自来水厂、科技馆、外贸大楼、档案馆、扎寺灯光工程、人民医院病房大楼、体育场、广场、道路等重点项目,组织实施了安康、绿化、社会事业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工程,帮助农牧民改善上学、就医、文化设施条件,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扶持发展特色经济,为日喀则地区和重点支援的江孜、拉孜、定日、亚东、萨迦等五个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海与云南的联系和友谊要说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上海有好多知青当时就在云南插队落户。199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的统一部署,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经两地政府商定,上海重点帮助云南思茅、红河、文山三个地州发展经济,减少贫困。2005年,经两地领导协商,增加迪庆州作为对口帮扶重点地区。上海在对口支援云南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从“温饱试点村”——“安居温饱试点村”——“脱贫奔小康试点村”——“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不断递进发展的扶贫开发新路子。例如,帮助德昂族群众整体脱贫。云南德昂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直过”民族,上海按照“分批扶持,整村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紧紧围绕解决德昂族群众的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教育、基本医疗来进行帮扶。2006年至2010年,上海市共投入帮扶资金3688.764万元。2009年12月,我和云南省领导一行实地考察了三台山乡勐丹村委会沪东娜村和勐丹老寨的新农村建设,与德昂族干部群众座谈,详细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帮扶发展工作。经过两省市的共同努力,1.97万德昂族群众实现整体脱贫,德昂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劳动技能得到普遍提高,群众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德昂族群众为表达对上海人民的感激,亲切地称上海人为“上海亲戚”,把帮扶修建的路称为“上海路”,把帮扶的村寨改名为“上帮村”。
1997年2月,上海开始了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2010年12月,上海历经14年的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工作圆满完成。在新疆阿克苏,重点推进白玉兰新农村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援建一批文化、卫生、教育事业项目,帮助当地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有”(有学校、有医疗保障、有科技文化室、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目标。据我查到的资料显示,上海共无偿援助各类资金、物资、设备合计人民币5.7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662项,为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3月,上海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由阿克苏地区调整为喀什地区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之后,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和人才支撑”的新一轮援疆工作总体思路,并成立了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对口支援新疆喀什的项目涉及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编制等等。
上海在喀什援建的安居富民新村及配套室外活动场所
除了三峡库区、西藏、云南、新疆这四个较早开始的对口支援地区以外,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2010年1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上海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上海对口支援的地区越来越多了,但工作也做得更加到位、更加出色。可以说,上海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受援地区人民的期望,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对口支援任务。
我专门去查了一些数据,可以使人对对口支援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2004—2007年的四年间,上海在对口支援地区无偿投入资金超过前13年的总和,达到13.9亿元,实施对口帮扶项目2354个,新建温饱、安康和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730个,派出挂职干部、各类志愿者、支教教师等共计819人。2007年至2011年,上海为对口支援地区和西部地区培训各类人才13万余人次,涵盖对口支援地区和西部近20个省、区、市,专业涉及党政、经营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旅游、城建和民营经济、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智力扶贫、智力支边大大促进了对口支援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使上海的对口支援工作和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上海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
在出色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对口支援工作以外,近年来,上海还积极展开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与前面讲的对口支援性质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缩小地区差距,加强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这里我主要谈谈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长江流域经济联动发展。
2004年,苏浙沪两省一市建立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机制,深入商讨区域合作的重大问题。同年11月,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第五次会议在上海召开,决定将经济协调会常设联络处改为办公室,会议确定推进规划、科技、旅游、产权、信息、协作等6个专题合作,实现了从议事联谊到务实推进的转变,拉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序幕。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效应。上海经济区时期,横向经济合作推动苏浙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崛起,实现了乡镇企业由农向工的转变。浦东开发开放之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的溢出效应,纷纷建立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实现了经济由内向外的转变。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借助上海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依托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联动,实现产业结构从低向高的转变。
2004年,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2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落实中央领导关于“高度重视水运,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就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进行研讨,达成了共识。此后,国家交通部会同沿江七省二市成立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形成了部省市协调机制;同时制订并签署《“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重点推动航道治理、港口规划与建设、船型标准化、三峡过坝运输扩能、水运保障、干支联动等六项工程。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150亿元,加大对长江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上海把联手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开发与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带动沿江产业的整合与发展。上海通过投资参股,加强与沿江中心城市港口企业合作,推动沿江各港之间建立高效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全线各港物流信息化管理,累计建设长江流域合作项目2000多个,金额约1900亿元。上海结合洋山港后续建设工程,共同发展江、铁、海、陆联运及港口、内河集装箱疏运体系,推动江海直达和水水中转,共同带动国际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相关服务业和延伸产业的发展。2008年6月,国家交通运输部正式颁布实施特定航线船舶安全检验暂行规定,解决了内河船舶不能直达洋山港的问题,江海直达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加快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为主要疏运通道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外贸铁矿石及原油海进江中转运输系统和江海物资转运系统。
此外,上海还把参与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作为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把完成中央赋予的对口支援任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推进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回顾上海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的历程,能清晰地看到这二十多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这让我深刻地感觉到,上海要想取得可持续地良好发展,必须要坚持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互通有无,达到共同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