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金燕,1964年12月生,现任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行政服务中心(上海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主任,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担任阿克苏地区建设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上海市第五批援疆干部。
口述:金燕
整理:王雅婧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离我们对口援疆项目的结束已八年多了。我是第五批被派到阿克苏进行援建工作的干部,此行队伍共有56名同志。同甘共苦的三年里,我们建立了深厚友谊,如今同在上海,也会时常带家人一起团聚,俨然一个大家庭。
翻开通讯录,我依旧保留着当时共事的阿克苏伙伴的联系方式。逢年过节,或是他们来到上海开会、旅游、看病时,我都会陪同,一起叙叙往昔的日子,谈谈最近的生活,感情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淡漠。
援疆岁月受益良多,作为援疆项目及阿克苏博物馆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我始终铭记“以完成援建项目任务为援疆第一要务”,承载着压力和期盼深埋工作。回望当年,依旧是一段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援疆从计划做起
2005年7月25日,我和第五批援疆干部们离开了家乡上海,远赴祖国边疆阿克苏。我被安排在阿克苏地区建设局担任党组成员、副局长。援疆联络组成立的同时,一个精干的项目管理小组也诞生了。项目管理小组具体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由地区发改委副主任吴伟中任组长,我任副组长,包括地区交通局副局长梁丰、地区财政局副局长张飙、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的三位建设局副局长。
8月20日,进疆还没满月,在第五批援疆干部第一次集训会议上,吴成书记做了专门布置,要求贯彻市委要求,开展调查研究,筛选援建项目。
会后,我们分成10个小组,开展第五批援疆项目专题调研,于11月上旬基本完成。调研第一轮是各小组,第二轮是地区各专业组,第三轮是项目组,基本覆盖到每一位援疆干部。
项目管理小组在工地检查质量
在项目类型上,我们提出了从技术援助、合作交流及项目援助进行安排;在调研依据上,我们提出了主要按照上海市对口支援阿克苏十一五规划建议进行,便于做好衔接工作;在调研方法上,我们提出了采取学习、考察、走访及座谈等方式进行;在调研成果上,我们提出了要有资金总盘子、具体项目,同时就对口支援建议提出修改意见。这样使得整个调研少走弯路,富有效率。
12月5日,项目组在吴成书记的带领下,用一周时间,又一次对项目进行全方位梳理,经过初审,最终形成了第五批三年援建项目建议方案。12月29日,地区召开了上海第五批援疆项目工作预备会议,会上吴成书记向阿克苏地区领导和相关部门与单位通报了有关项目调研情况,听取了意见建议。2006年1月16日,我随吴成书记专程回沪向市政府合作交流办进行专题汇报,得到充分肯定。
市领导十分重视第五批援疆工作。受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常务副市长冯国勤的委托,2006年2月15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林湘主任、胡雅龙副主任一行在吴成书记和驻疆办常务副主任倪斌的陪同下,到阿克苏就援疆项目进行考察,并听取了地区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完善,并正式提交市领导小组审定。3月10日,在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对口支援阿克苏三年项目资金安排方案》。
5月,地委书记朱昌杰率阿克苏地区党政代表团到上海学习考察。5月17日,在“上海向阿克苏地区援助捐赠仪式暨新疆阿克苏地区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上,行署专员吉尔拉·伊萨姆丁和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主任林湘代表两地签署《上海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援助项目协议书》,由此正式拉开了第五批援疆项目的序幕。
根据《协议书》的计划,第五批援疆项目安排资金1.2亿元,实施项目35项,涉及扶贫开发、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其中:扶贫开发项目占援助总额的44.25%;教育项目占援助总额的20%;卫生项目占援助总额的18.67%;文广项目占援助总额的17.08%。
为确保各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了以地区专员吉尔拉·衣沙木丁为组长,地委、行署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的上海援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建设、责任管理、资金拨付、质量监管、验收审计等一整套规程。在这期间我还组织了有关县市52名施工企业负责人到上海培训。
除了地区各受援单位成立项目组专抓项目实施外,援疆干部联络组对重点项目再明确专项责任人。项目组内作了分工,吴伟中负责联系塔里木歌舞团建设和地区其他项目;梁丰负责联系地区妇幼保健院建设;我负责联系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建设。此外,白玉兰扶贫村建设由地区扶贫办副主任盛程三负责;基层政权阵地建设由秘书长陈亮负责联系;两县一市项目由各组组长全权负责。
建一流博物馆见证沪阿友谊
阿克苏博物馆设计定位高远,它将建设成为阿克苏的重要地标,成为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一流博物馆,更是沪阿两地友谊的标志。同时阿克苏博物馆也是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阿克苏地区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
沪阿两地领导都非常重视阿克苏博物馆的建造,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装修布展,所有环节都提出了极高的标准。而我们项目组则迅速推进选址工作,四处走访,初步选定五个候选地点。在进一步勘察、探讨、论证后,我们和地区领导共同协商,选定西广场作为博物馆的建设地点。
优秀的建筑应是有生命的,而设计师就是赋予建筑灵魂的那只神奇的手。在诸多候选的设计单位中,我们选定了上海现代设计院来承担重任——“天圆地方”的上海博物馆就是他们参与设计的杰作。主创者正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邢同和先生。
邢大师接受项目设计任务时,已近70高龄。但他非常乐意为这一意义重大的建设项目付出全部心力。2006年9月1日,由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胡建中、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邢同和一行五人组成的设计团队,在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对口支援处处长方城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了阿克苏。在地委副书记、上海援疆干部联络组组长吴成等的陪同下,设计团队前往阿克苏西广场现场办公,考察论证建筑设计、结构布局等重要问题。我亦全程陪同,见证了专家们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
为了更专业地参与到博物馆建设项目中,工作之余,我挤出时间多读书,特别精读有关当地历史、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书籍。
2006年9月上海专家对阿克苏地区博物馆的选址进行现场踏勘
设计方案耗时三个多月才完成,除纸质文本外,设计团队还精心制作了立体模型。根据设计方案,阿克苏博物馆面积达5309平方米,呈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形上,首先彰显出一种浓郁的民族风貌,最能反映“龟兹文化”代表性元素的“菱形格”,与最具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特点的艾德莱丝绸色块交相呼应,再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深刻体现了“历史与今天对话、传统与超越共存”的主题。
2007年1月16日,邢同和大师又在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对口支援处李兵的陪同下,携带方案第二次前往阿克苏向地区领导汇报。方案在会上甫一亮相,就得到地区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大家称赞设计简洁大方,既具有鲜明的现代化气息,又能体现阿克苏的民族特色。
在室内深化设计和布展的团队选择中,我们多方调研,经历反复考量和斟酌,最后敲定曾参与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世博场馆设计施工的一流企业——上海富强装饰有限公司。
富强公司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分别带领专业团队到阿克苏实地考察,我陪同他们考察、收集资料,参与到方案设计中,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一份完整的项目布展方案也在两个月之后完成了。
施工企业和监理服务单位,都是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取。招标范围是整个新疆地区,最终选择新疆第一建筑公司作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新疆泽强监理公司。他们各自派出优秀团队参与到工程建设中。
为了促成工程更完美的落地,地区领导决定将总造价由3000万追加到4250万元,其中上海援疆资金15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750万元。
2007年7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沈红光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到阿克苏参加援疆10周年庆典活动。作为庆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区博物馆的开工仪式也正式启动。
阿克苏博物馆建设和其他援建工程不同,单是前期准备就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项目在2007年7月底才正式开工,这已是我来到阿克苏的第三个年头。
整个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为了赶在我们返沪前交付完成,施工队伍需要轮换工作,基本上昼夜不停。当时,同时施工的队伍有八家,人员过百,现场协调非常重要。我建立了例会制度,定在每周一下午召开,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需要全部到会,各单位汇报工作,明确各自责任和要求,最后形成会议纪要。这样一来,各个施工队伍都可以及时上报情况,我也能对进程、质量及安全方面有总体的把握。
时间紧迫,开工后并非一切顺利。首先碰到的是水位问题。总体来说,阿克苏的地下水位较低,但阿克苏西广场这一区域的地下水位普遍偏高。工作人员只能用井点降水的方法先把水排出去,水位下降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
解决完这个问题,时间又过去了两个多月。当9月可以正常施工时,离冬季也越来越近了,迎接我们的下一个难题是:如果气温降至5℃以下,施工将无法正常进行。而阿克苏的冬季非常冷,极端气温在零下20℃左右。这意味着室外工程在冬季必须暂停,等来年气温达标后才能继续施工。
除此之外,仅靠当地建材市场的物资也满足不了施工的需求。比如阿克苏市场上比较多的是杨木,但并不能达到博物馆施工的标准,我们只能去乌鲁木齐采购;又比如隔墙用到的轻钢龙骨太短太薄,施工队只能耗费更多时间,把它们一一加固加长,才能投入使用;再比如,上海与新疆路途迢迢,我们选用了上海的优秀设计团队,也意味着每一次设计师亲自到阿克苏工作,都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同时,上海和新疆在施工理念和方法上也有差异,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每天的工程进度中,我总是和大家一起坐下来商议,用最优方案把问题一一解决。
2008年6月29日,在我们完成三年援疆任务,返回上海前夕,阿克苏博物馆新馆落成并交付使用,也标志着三年1.2亿的援建项目计划全面完成。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座集阿克苏历史、文化、民俗、自然于一体的博物馆,占地面积8.7亩。外观上,博物馆体现了阿克苏地区特有的“龟兹文化”气质;内部陈展则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综合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诸如多浪木卡姆的幻影成像、翻译家鸠摩罗什生平电子书、龟兹乐舞舍利盒三维立体成像、古城复原三维动画、古代货币铸造场景、集音罩等,多角度呈现阿克苏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反映了新疆民族团结、共同开发新疆的历史。
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和丰富的展陈内容,博物馆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走近民族历史的视听盛宴。
援助新疆,怀揣一份责任;心怀真诚,缘聚一群朋友;此去经年,留下一段回忆。如今身在沿海东部,心中却存着一个重踏西域的梦。那里有惦念的友人、熟悉的土地、时光留下的斑驳记忆。阿克苏,我的第二故乡,承载着我日夜轮回、四季交替的奋斗经历,每次想起它,无不心怀着祝福和希冀。我一定会再次回到阿克苏,看看它多年以后的变化,寻找当年那个热血沸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