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金士华,1956年8月生。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担任上海市第四批援疆干部联络组组长、中共阿克苏地委副书记,闵行区副区长。2005年回沪后,历任闵行区委常委、副区长,闵行区巡视员等职。
口述:金士华
采访:方城 周文吉
整理:周文吉
时间:2016年9月28日
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阿克苏——这块镶嵌在雪峰与金沙间的绿洲,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早在20世纪60年代,五万上海知青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阿克苏这片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工作生活。近20年来,上海对口支援阿克苏,新一代上海人又一次千里迢迢来到新疆,为东西部“双珠合璧”的梦想各尽所能。
2002年7月,我和第四批51名援疆干部从上海出发,途经乌鲁木齐,飞到了5000多公里之外的阿克苏,这片遥远而神奇的土地。三年援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笑迎漫天风沙,尝尽甜酸苦辣,我们的援疆干部黑了,瘦了,却干劲十足,无怨无悔。
为了让阿克苏地区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我们援建了一批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比如,占地184亩的阿克苏地区教师培训中心,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在全疆综合性教师培训基地里堪称一流;拥有10间手术室、300张病床的第一人民医院外科病房大楼,高智能化、高效率地发挥了预防、科研、医疗、培养人才等方面职能,成为阿克苏地区设施最好的三甲医院;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地区电视台综合演播厅,配备了国内先进灯光、视频、音控等系统,贴心地承担维吾尔语电视节目译制,大力推动当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温宿县敬老院、地区儿童福利院综合楼,生活、学习、康复、娱乐设施配套齐全,为孤寡老人、弃婴、孤残儿童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大家庭”。
上海援建的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病房大楼
在我们的积极宣传下,阿克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美丽风光,愈加受人瞩目,旅游业、农产品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提速。经精心筹划、多方协调,2005年,阿克苏作为旅游目的地,第一次被列入了国内最大旅游销售网络。光照、土壤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赋予阿克苏果品特有的芳香与甘甜,地区农产品在上海市场供不应求。上海企业界参与阿克苏的开发建设,在帮助阿克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同时,也为当地投资注入无限商机。
我们依托上海人才集中、培训资源丰富的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为阿克苏地区培养了大批行业紧缺人才。“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亮点工程”,3年期间从7000多个申报项目中评出335个获奖作品,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委的高度评价。
去年参加喀交会后,我特地重访了阿克苏,探望当地曾共同奋战的老友们。忆当年,无限唏嘘和感怀,聊得最多的还是扶贫济困的八大工程。
援疆干部齐捐款 结对济困施援手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新疆,也不知道东西部之间的巨大差距。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受风沙、洪灾等灾害多发影响,相当于20个上海占地面积的阿克苏地区,虽然拥有全国蕴藏量最丰富、最有前景的油气资源,但经济薄弱,仍有近20万人未脱贫。8月到乡里调研时,有些人家的土块房里,居然只有一张大炕几床被子,锅碗瓢盆几乎是全部家当。许多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没走出过自己的村子,更不知电和电视为何物。信息闭塞,与现代文明脱节,这样的贫困程度让我震惊,更让我们51名援疆干部心痛。
在联络组的倡导下,全体援疆干部发扬了前三批援疆干部的传统,与各自工作的县乡村51个特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连续三年每人每年捐款1200元,由民政部门转给“结对子”的贫困家庭。
松江区的周永彪到阿瓦提县工作后,得知英艾日克乡上初中的米热旺尼古丽因家庭贫困辍学。他不但承担了学费,还为女孩添置了滑雪衫裤,更给家里购买了葡萄苗,并郑重承诺:“如果米热旺尼古丽考上大学,我一定继续资助到她毕业。”
因灾害、残疾、患病、失业等原因,需要救助的贫困家庭有不少,像周永彪这样的援疆干部也有不少。他们除了参加联络组组织的结对帮扶,还主动伸手援助、关心生活困难的群众,为建房、助学、治病捐资,甚至直接购买牛羊等牲畜,来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摆脱贫困。
三年期间,51位援疆干部共为各族贫困群众捐款达41万元,这还不包括他们自己掏钱购买实物捐赠的数字,因为,这实在难以统计了。
送医送药下基层 立足本职展才能
2003年11月,第四批援疆干部中的16位医疗专家,又一次到乌什、温宿、阿瓦提和阿克苏三县一市开展义诊活动。救护车上,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护着心电图测试设备、B超等医疗检测设备,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上颠簸前行,穿越茫茫戈壁,来到大山深处,为各族患者提供内科、骨科、妇产科、儿科等义诊服务。
援疆医务人员中,大多是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专家级医生。他们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高尚的品德。接到巡回义诊通知时,在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孙敏正患严重中耳炎,他毫不犹豫地备好药品出发,一边为自己用药,一边给乡亲们诊疗。解玉水得了鼻腔血管瘤,尽管义诊期间鼻子经常流血,但他依然坚守岗位。医疗专家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欢迎,交口称赞“上海的白衣天使亚克西”。
在先后10次巡回义诊活动中,援疆医务人员医治各类病患10278人(次),为2384人做了B超、心电图检查,开具处方8654张,向患者免费发放了200多种、总价值达35万元的药品。援疆干部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为缓解部分乡镇村寨医疗条件差、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动了真情。
好钻研的援疆干部宗兵利用巡回义诊,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他在诊疗时发现,温宿县百姓的胆囊结石发病率很高,来就诊的患者往往因治疗时间的贻误,或感染性休克死亡,或放弃最后的治疗,更有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到底这里的老百姓胆囊结石发病情况如何?该如何预防?为了解开谜题,他携“新疆温宿县胆囊结石流行病学调查”课题组放弃了周末休息,跋山涉水,近30次进入边远乡村,辗转10余个农牧场,先后为3200名群众进行了检查和义诊。整理调查后的结果令人心惊,温宿县地区居民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13.2%,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胆囊结石的发病与性别、年龄、饮食结构、饮水、肥胖指数等诸多因素相关。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宗兵也亲自为调查发现的36位胆囊结石患者做了手术。
推九年义务教育 助辍学女童返校
我们在下乡调研时了解到,部分边远地区农牧民因家庭生活困难,以及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女童辍学情况较为突出。
为了关心下一代成长,2004年初,我们从上海嘉定区徐行镇政府及黄浦区龙建实业有限公司募集到50万元捐助资金,在阿克苏实施“春蕾计划”。“春蕾计划”是在全国妇联的领导下,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的,旨在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救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为把这笔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地区妇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对落实春蕾女童班的范围和时间都做了详细计划和安排,对亟待救助的女童进行摸底调查,最终筛选出1000名贫困女童作为当年的重点资助对象,她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热爱学习、品质优良,但家庭年人均收入在820元以下。
“十一”前后,20个“上海春蕾女童班”在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陆续开班。她们身着新校服,背着新书包,走进了明亮的教室。
金士华(前排左三)到学校看望春蕾女童班的学生
在温宿县“上海春蕾女童班”开班仪式上,家长代表古丽尼沙汗·毛尼亚孜含着激动的泪花说:“感谢党,感谢上海人民对我们孩子的关心。今天我的孩子之所以能继续坐在教室里读书,是因为上海人民的一片爱心资助了她。上海人民对孩子的帮助,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连续3年,每年20个班,“春蕾女童班”使全地区3000多名因家庭困难无法上学的女童重新走进课堂。新和县受资助的古冉努日艾日克露出了笑颜:“我曾经是一朵因贫困无法上学而掉泪的‘春蕾’。但今天我笑了,我想把笑声传到四面八方。今天不仅是我,而且像我一样的许多‘春蕾女童’都笑了,好像太阳也陪伴着我们一起在欢乐。”
资助贫困高中生 雪中送炭胜亲人
2003年7月,温宿县林管站贫困职工卡比努尔的女儿古丽扎努尔·扎乎提夺得全县高考状元。卡比努尔正因无力支付学费而一筹莫展时,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上海援疆干部李建华。当李建华亲手将4000元学费送到古丽扎努尔·扎乎提手中时,卡比努尔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呼“没想到”。李建华主动承诺资助女孩大学4年读书期间总计16000元的学杂费,卡比努尔一家的燃眉之急迎刃而解。
当县一中的月热古丽因家境贫寒面临辍学时,援疆干部张树忠望着这位与自己女儿一样可爱的女孩,决定每年拿出1200元自助她上学。当月热古丽考上大学,正为学费发愁时,又是张树忠拿着2000元来到她家,安慰她:“好好上学,叔叔会供你读完大学。”
当地许多普通高中生,尽管成绩优秀,但是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学业。为不让贫困学生辍学,学校在农忙季节安排学生干农活挣学费,即使如此,拜城县黑英山喀赞其村仍有49名贫困生交不起学费。援疆干部钱卫听闻后,当即慷慨解囊4000元,认领了其中10名贫困生当年的学费,并表示在疆期间始终帮助他们。以后每年新学期开学时,随着助学金,10名贫困生还收到一封信,那是上海叔叔的殷殷嘱托。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怀揣着这个信念,我们积极牵线搭桥,从闵行区旗忠村筹集60万元,建立了“阿克苏地区贫困高中生助学金”。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资助16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让他们可以安心在高中求学路上继续前行。
阿瓦提县二中高三理科班学生丁延鹏家境贫困,父亲在他初一时因病离世,母亲年迈,勉力维持兄妹四人的生活。2003年秋季,面临辍学的丁延鹏拿到500元助学金,他心潮澎湃地说:“谢谢党,谢谢政府,谢谢老师,如果没有这500元,我无法坚持读完高中最后一学期,将会遗憾终生。”他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新疆医科大学。
2004年阿克苏地区的高中升学率进一步提高,比2003年高出了3.4个百分点。知识改变命运。一大批家境贫困的孩子,正是在上海援疆干部的帮助下,鼓起了追求梦想的勇气,跨出了人生旅途上的重要一步。
复明白内障患者 插上致富的翅膀
因气候、生活习惯等原因,阿克苏是全国白内障高发区之一。如何帮助患者告别黑暗,一直牵动着我的心。经反复酝酿,我构想了一个“复明行动计划”。2003年11月,我发起并组织援疆干部利用回沪探亲的时间多方联系,获得了闵行区房地产系统的大力支持,获得捐赠140万元,为“复明行动”提供了启动资金。
“复明行动”牵涉面非常广,涉及白内障患者的筛查,器械、耗材药品、手术物质的准备,病房、手术室的改造,还要免费提供患者的饮食和陪同家属的居住地。沪阿两地领导高度重视,经过联络组研究,决定放在阿克苏中医院进行,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国外进口晶体,抽调技术精湛的眼科专家主刀。
2004年初夏,筛查小组跑遍了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筛查出了1000多名白内障患者。
阿衣坎买尔·艾尼瓦尔当时只有12岁,家住库车县库车镇杏花园社区,家中有奶奶、妈妈、妹妹四人,靠低保维持生活。1999年,读完小学一年级年仅7岁的他,患白内障双目失明,被迫中断了学业,因无钱医治整整拖了四年,重返校园是他日夜的祈盼。拜城县拜城镇50多岁的农民买买提·阿吾提,一只眼患白内障三年,另一只眼视力仅0.3,日常生活和劳动诸多不便。阿瓦提县拜什艾口镇托万库木力克村一组农民吾买尔·达吾提自幼失去父母,他和爱人除了抚养三个未成年孩子,还要照顾患精神病的哥哥、肢体残疾的弟弟,并承担父母留下的1.6万元债务。长年累月的艰辛劳累和沉重的生活负担,让正当壮年的他在两年里双眼先后失明,雪上加霜的是爱人阿衣先木汗忍受不了家庭困境的折磨,回了娘家。
“复明行动”的启动,让相当一部分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劳动能力的及时恢复也帮他们迈出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经手术,阿衣坎买尔·艾尼瓦尔梦想成真,已重返学堂;买买提·阿吾提术后视力恢复很快,在政府和亲友的帮助下,从事三轮车营运,一天能挣30—40元,创业信心倍增;吾买尔·达吾提又可以下田耕作、操持农活了,爱人阿衣先木汗也回到了他的身边,家庭又出现了往日的欢乐和温暖……阿克苏地区白内障患者“复明行动”,规模之大,复明手术人数之多,在当地还是首次。当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的那一刻,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激之情,连声称赞:“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上海医生好,上海援疆干部好。”
安装太阳能照明 点亮山区脱贫路
阿瓦提县盐场村,17户人家,守着这个地势低凹、连片盐碱的地方。这些特困户没见过电灯、电话,是县里出了名的贫困村。上海援疆干部在深入调研时,了解到阿克苏地区1.2万户无电户、4.5万无电人口大多分布在乌什、温宿、库车等县的偏远山区。由于用电量小,电网延伸投资大、效益差,存在着连投资都无法回收的风险,这些无电人口大多数在5—10年内仍不可能被电网覆盖。
为了解决日常照明、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等基本问题,援疆干部严志农向援疆联络组汇报了利用太阳能新能源发电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沪阿两地领导的支持。普陀区人民政府捐资150万元,加上地县配套资金50万元,购置了1000套由德国、荷兰联合研制开发的家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免费为偏远山区的1000户贫困农牧民安装太阳能照明设备。短短几个月中,供货、安装、培训全部到位。至2004年8月底,该项工程圆满完成。
“光明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农牧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太阳能发电设备不仅帮助农牧民彻底告别了油灯时代,也改变了无电地区农民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促进贫困地区“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光明工程”给阿瓦提县带来的不仅仅是光明,更是一条通往产棉大县的致富之路。援疆干部去盐场村送设备的同时,还为每家送去了一台电视机。过去,由于“不打药、不拔草、不打顶、不懂技术”,棉花产量低,村民植棉热情不高,每户只种2亩地。收看了县电视台的农情播报后,2004年家家都扩种了抗市场风险的长绒棉。50多岁的沙地尔·努尔老人激动地说:“我去年只种了4亩棉花,今年种了18亩,还在棉花地里套种了香梨。有电真好,感谢共产党,感谢上海为我们脱贫致富找到了出路。”
抗灾救灾献爱心 患难相依显真情
2002年6月27日,我带领援疆干部初入新疆时,恰逢阿克苏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援疆干部联络组及时向市委组织部汇报了阿克苏的受灾情况。51名援疆干部每人掏出1000元钱,51000元捐款当天就送至阿克苏民政局,大红的纸包上只留了“上海与阿克苏心连心”9个大字。上海市委、市政府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发来了慰问电,并捐赠了100万元救灾款。
2003年3月第四批援疆干部在沪“稍息”,听说新疆巴楚、伽师两县遭遇强烈地震,心急如焚。巴楚、伽师虽不是上海对口支援的地区,但一种本能让51名援疆干部又每人摸出了1000元,通过上海红十字会把51000元转到新疆民政局……对此,我仅用了四个字概括:“患难相依”。
阿瓦提县也受到了地震余波的影响。我去调研时,路经一户墙体开裂的危房,只有白发苍苍的老妪与稚龄孙女相依为命。“太危险了”,我思忖着,当即塞给所在县的援疆干部8000元,请他们为祖孙俩翻建坚固的新房。
当阿克苏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和所属乌什县发生里氏6.2级地震的困难时刻,全体援疆干部积极投入抗洪抗震奉献爱心的活动。联络组及时将灾情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里先后两次捐赠各100万元支持阿克苏地区的赈灾工作。援疆干部也踊跃捐款,并购买大米、食用油、棉被、毛毯等生活用品运往乌什县灾区救助灾民。我代表上海51名援疆干部,把10万元救灾款交给乌什县人民政府,并深入该县受灾最严重的奥特贝西乡二村四组慰问灾民,鼓励灾民用顽强精神和坚定信心迅速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肉孜节喜迁新居 抗震安居得民心
11月的肉孜节,是穆斯林群众传统节日。2004年11月,阿克苏地区共有400户特困农牧民喜迁新居。
在柯坪县阿恰乡哈拉玛村,84岁阿依木汗·沙依木欣慰地感慨:上海人民给我盖了有窗户又抗震的房子,从此,我不用再为住在危房中担惊受怕了。今年的肉孜节过得真顺心!
排先巴扎乡园艺场的乡民给上海援疆干部联络组寄来了感谢信:新和县畜牧局原养猪场多年来无人管,今年6月才并入排先巴扎乡园艺场管理。没想到不到半年,我们每户人家都住上了新房,道路也平坦了。感谢上海闵行对排先巴扎乡园艺场抗震房建设的巨大帮助,并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阿克苏地处库车—拜城、乌什—柯坪两条地震断裂带上,地震多发。尤其是乌什、柯坪贫困面大,农民收入低,地方财政困难,成为抗震安居工程的重点和难点。走访新和县畜牧局原养猪场时,乡里的土路崎岖不平,行走困难。当地农民守着人均仅1亩左右的耕地,以耕作为生。60年代初盖的土块房受风雨侵蚀,早已破旧不堪,随时可能倒塌。亲眼目睹了当地农牧民生活和居住的恶劣环境后,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阿克苏的日日夜夜,我们早已与边疆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把阿克苏当成第二故乡。回沪后,我们当即利用休假时间四方奔走,争取资金,推进自治区人民政府发起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当上海市闵行区委、区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挤出200万元资金,加上地县配套资金260万元,为乌什、柯坪、新和三县年人均收入在670元以下的400户农村特困户新建了抗震新居。
为了将好事办好,上海援疆干部联络组指派专人从设计施工、协调进度和质量把关等方面全面参与了项目建设。经过地县上海援疆干部和民政、建设等部门的共同努力,400户农村特困户住房在短短2个月里全部按标准要求建成。肉孜节前,世代居住在土坯房里的农牧民不掏一分钱,搬入了砖混结构、宽敞明亮的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