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口述上海系列对口援疆 > 正文

对口援疆——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的体现

2017-04-06  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口述】买买提明·牙生,1951年9月生,维吾尔族。1996年10月至2000年7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2000至2013年,先后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厅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3年起,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口述:买买提明·牙生

  采访:严爱云 方城 许璇

  整理:许璇 龚思文

  时间:2016年8月18日

  阿克苏地区和上海市有悠久的往来史。20世纪60年代,5万多上海支边青年到阿克苏地区,参加阿克苏的开发建设。他们当年进疆的时候,条件异常艰苦,走的是“土路子”,坐的是拖拉机或马车,进疆的艰辛历程,被他们风趣地称为“三跳”:“路上车跳”“车上人跳”“人的肠跳”。支边青年们在当地的生活生产条件也特别差,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地表水,甚至没有任何生产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在阿克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屯垦戍边,奉献青春年华。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支边青年和阿克苏的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可以说阿克苏的各族人民对上海人民的友谊和感情是源远流长的。

  按照中央部署,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省市,对新疆进行对口支援工作。第一批援疆工作是1997年开始启动的,当时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的干部来自上海市和河南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对对口支援工作非常重视,要求援疆干部的选派一定要“好中选优”,所以第一批23名干部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精兵强将”,包括党政管理干部、企业管理干部、医生和教师。1996年至2000年,我任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期间,正值上海对口援疆工作开展初期。

  各方关怀搭平台

  我至今记忆犹新,上海第一批援疆干部飞抵乌鲁木齐后,当时没有乌鲁木齐通往阿克苏的飞机和火车,援疆干部们乘了两天两夜的汽车,于1997年2月20日到达阿克苏市。在他们到达后的第二天——2月21日晚,正好是当年的元宵节,地委、行署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会议开始时,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会场十分安静,在介绍完援疆同志和参加地区的领导之后,我将地区经济社会情况详细作了介绍,当谈到20世纪60年代上海就与阿克苏结下了深厚情谊时,会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地委书记熊银辉在与援疆干部们交谈中鼓励大家说:“我们要共同发扬阿克苏各族人民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事业发展。”上海援疆干部联络组组长沈秋余深情表态:“我们一到阿克苏就受到了亲人一般的盛情款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恐惧,你们的真情实意深深地打动和激励着我们每个成员,我们将与阿克苏人民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决不辜负党的重托和组织的信任。”原计划举行1个小时的欢迎会,在活跃热烈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行了3个小时。2月22日他们就进入各自的岗位,投入到工作之中。这样,阿克苏在节日的欢乐气氛当中,迎来了第一批援疆干部。

  根据中央统一安排,上海负责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的“两县一市”,即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和地区的部分单位。援疆干部到达之前,新疆和上海两地的组织部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我们将每一位同志住房、工作岗位等都做了具体安排,房间的生活电器、日用品也配置到位。援疆干部进到房间,是可以“拎包入住”的。

  援疆干部是本着对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深情厚爱来工作的。他们放下行李后,不是先熟悉人,也来不及熟悉环境,而是直接上岗。医生们接待急诊病人,直接上了手术台。老师们马上就进教室上讲台讲课。企业管理干部们马上就了解企业的情况。党政干部立马深入一线,了解、体察民情。

  在援疆的过程中,干部们始终坚持敢于担当的精神,不是敷衍了事,更不是想着我在这儿待三年“镀一点金”,以备回去后提拔。阿克苏地委也对他们高度信任,提供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工作中公平对待,交任务、压担子、给实职、放实权,地区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也充分征求援疆干部的意见建议。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援疆干部们不提要求、不搞特殊、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写一篇调研报告、办一件好事实事、资助一名贫困学生、联系一个贫困户“四个一”活动。他们所参与的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地去做好。

  在1996年至1997年间,新疆的分裂和反分裂斗争非常尖锐,阿克苏地区也发生过多起暴恐事件,这不免会引起上海援疆干部家属的关注和担心。所以地委研究决定:每年由一位地区领导带队,各县领导、地区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党政代表团到沪访问时,要对援疆干部进行慰问。1997年,熊辉银书记带队访问上海、河南。1998年,我带领地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访问上海、河南时,专门慰问过援疆干部家属,也邀请他们的家属到阿克苏来做客。在1999年夏天,趁着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援疆干部家属们来阿克苏做客,安排他们在新疆待了一个礼拜到一个月的时间。“百闻不如一见”,当家属们亲眼目睹了各族人民对新疆、对上海的感情,目睹了当地党委、政府对援疆干部的爱护,也目睹了他们的亲人对援疆工作的投入与热爱,便渐渐放下心来。事实上,家属们在后方做好本职工作,带好自己的孩子,照看好家里的老人,处理好家里的各种事,就是对援疆干部的最大支持,使得他们能够在新疆更加安心地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调查调研之机,走访看望援疆干部,与大家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解决实际困难;他们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为地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贡献才智。

  奉献担当促成效

  在与援疆干部们相处的日子里,他们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援疆干部中有一位上海医疗系统的博士,刚从美国留学三年回来后不久,被安排到阿瓦提县医院。县医院的条件比较差,缺乏设备。为尽可能帮他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想把他调到地区人民医院,我跟区党委组织部都已经沟通好了,但他仍然坚持留在阿瓦提县医院工作。他说:“虽然这儿硬件条件差点,但我选择三年待在这儿,我会尽量创造条件把队伍带出来。”他一对一地带当地的医生,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在他的带领下,阿瓦提县医院的医疗水平很快上升了一个台阶。

  上海对口支援工作对当地的各项事业的推动作用很大。有一个突出的例子,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B超室来了一个瑞金医院的援疆医生名叫詹维伟,他到现在为止还跟我保持联系。他是搞微型器官B超的,比方说眼角、心脏等器官。我们地区医院原来是没有这项技术的。我们有三维B超,但是没有用于做微型器官B超的探头,也没有人掌握这个技术,可以说是“没设备、没人、没技术”。但是詹医生来了以后,设备优化了,技术改进了,更重要的是把人培养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建立了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现在,阿克苏地区人民医院的微型器官B超水平已经很高了。我们也把阿克苏地区规划设计院院长的职务交给了上海援疆干部,由他们来组织人手,选派规划设计和工程人员。这样,阿克苏地区规划设计院的设计水平一下子提高到一定层次。很多其他单位也是一样,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学校某些学科的教学水平上去了。援疆干部一个人,带出的往往是一个团队,这对边疆的长远发展来说,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叶城县维吾尔医医院

    援疆干部在新疆和上海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上海有两千多万人口,新疆也同样有两千多万人口。援疆干部就是上海人民和新疆人民之间友谊的使者。援疆干部负责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学校、每一条道路、每一所医院,每一所农民的安居房,都传递了一种友谊、一种关爱,这些都是花再多的钱买不来的无价之宝。2013年我陪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到南疆考察,到叶城时,副委员长看到叶城县维吾尔医医院建得非常好,感到很高兴,就问是谁建的?他们回答,是上海援建的。叶城人民都知道维吾尔医医院是上海援建的,医护人员也都知道医院是上海援建的。这就很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随着援助工作的深入推进,各行各业相互往来与日俱增。1998年5月,我带领地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行13人到上海考察访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在百忙之中接见了我们代表团全体成员,使我们倍感荣幸;时任市委副书记孟建柱同志当时在中央党校学习,他专门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专程从北京赶回上海会见我们;市委组织部部长罗世谦同志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先后三次会见了我们代表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上海市委对援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此期间,我们还参加了上海市委党校举行的阿克苏百名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召开了援疆干部家属座谈会,举办了上海向阿克苏捐赠车辆等活动。其实我们知道,90年代上海在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和困难,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仍然坚决服从中央部署和要求,充分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大力支持新疆建设工作。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姜光裕同志代表上海市援疆工作领导小组说:“上海和新疆友好往来已久,新疆的困难就是我们上海的困难,新疆的成绩就是我们上海的骄傲,新疆各民族群众就是我们的兄弟、朋友。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做好援疆工作。”这次考察访问,对我们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和教育,也使我们对党中央开展援疆战略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期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才培训班开学典礼

    对口支援前景广

  我们今天看待对口援疆工作,可以上升到更高的高度。社会主义大家庭,是现今援疆工作的有力保障。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展,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党的民族政策,对口支援工作是不可能开展起来的。援疆工作的成就,增强了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谐的主流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援疆自身而言,对他们也是一次国情教育。他们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边疆地区,了解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人文风俗;亲眼目睹、亲身体会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屯垦戍边的付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所作出的贡献。这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互相学习、加深感情、互助合作等方面,打下了非常好的思想基础、感情基础和工作基础。

  上海的对口援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援疆干部们严格按照党中央对口援助精神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经受住了从优越条件到艰苦的条件、从熟悉岗位到陌生岗位、从家庭生活到单身生活、从上海人到阿克苏人“四大转变”的考验,积极发挥专业技术的传帮带作用、两地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展现了上海援疆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整体形象,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到明年,全国开展援疆工作就已20年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我觉得今后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

  一是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经济社会要进步,科技要发展,人才仍然是关键。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此外,管理水平的欠缺,仍然是制约我们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包括新疆发展的“短板”。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面对新形势,我们的管理人才、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都要有一个突破和提升。上海作为全国高新技术的前沿基地,希望能给像新疆这样的边远地区,以及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更多先进的、有效的管理理念,帮助我们加大培养管理人才的力度,帮助我们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强两地青少年间的交流交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我们未来的事业发展。我想,这是我们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铺好路,非常有必要。无论是对个人,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有利的。对两地的青少年而言,可以增长见识,了解到与自己生长环境完全不同的地域的风土人情;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们更需要通过对国情的全面了解,从小培养起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对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热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加强两地青少年间的交流交往力度方面,再大的投入也是值得的。我们在1997年邀请了一些上海援疆干部的妻子和孩子到新疆来参观,虽然那些孩子们当时最大也就十来岁,在这里待了也就一个礼拜或者半个月,但这段经历相信对他们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在他们的印象中,将会留下“我到新疆看到过牛羊,见过茫茫的大草原,感受过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等印象。当然,新疆的少年儿童到上海去参观学习就更有必要了,他们感受到的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以及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和气度。现在全国各地,包括上海,不少大学、中学都设有新疆班,这正是促进青年学生交流的很好方式。在规模上可以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两地青少年参与到相互交流的活动中来。

  三是援疆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可以做得更加全面和到位。对口支援的大部分项目都做得比较好,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后需要在前期的立项认证中更加充分、严密,以发挥援疆项目的最大效用。